近年來紫砂拍賣在藝術品投資市場一路走紅,然而一些拍賣會上出現的真假難辨的名人名作,卻令許多紫砂藝術愛好者望而畏步。昨天,江蘇和信拍賣公司宣布將舉辦以紫砂為主的保真拍賣活動。業界人士表示,此系我省紫砂藝術品首次“試水”保真拍賣,有望打破紫砂拍賣乃至許多藝術品拍賣中魚龍混雜的亂象。
天價作品頻頻出現
紫砂原屬于拍賣市場上“雜項”,但近一兩年來,“保利”、“嘉德”、“匡時”等拍賣公司紛紛推出紫砂作品拍賣專場,一把紫砂壺拍出上百萬元,乃至上千萬元的“天價”,已不算什么新鮮事。今年中國嘉德紫砂春拍一下子推出三個紫砂專場,其中一件1988年由顧景舟、韓美林合作的“提梁盤壺”更是以1150萬元摘得桂冠,另兩件顧景舟作品“鷓鴣提梁壺”及“井欄壺”分別以805萬元及747.5萬元高價成交。然而令人尷尬的是,隨著紫砂拍賣市場的紅火,紫砂贗品在拍賣會上濫竽充數現象也屢屢發生,甚至有紫砂藝術大師在拍賣會上看到假冒自己的作品被叫賣也無可奈何。
據了解,現行《拍賣法》第61條明確規定,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真偽或者品質,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江蘇和信拍賣公司負責人范志軍說,“這條規定的初衷,本是為保護拍賣公司合法經營,現在卻成為贗品進入拍賣會的庇護傘。這樣的條款為拍賣行逃脫責任留下了法律漏洞,導致一些拍賣行明知是贗品也公然上拍。”正是由于有關拍賣的現行法律仍存在種種局限性,各種贗品鉆空子混入市場,真偽難辨已成為拍賣市場眾所周知的弊端。
真能做到藝術品保真?
今年以來,國內多家拍賣行推出茅臺酒等保真拍賣,直面以往拍賣行業“不保證作品真偽”問題。然而,對“保真拍賣”是否能使藝術品真正保真,業內仍有不同看法。有人士稱,藝術品真偽鑒定是項非常復雜的事,目前相關法律又欠缺,“保真拍賣”很容易會演變成一種噱頭,那么不僅不能解決“拍假”頑疾,反而會使“拍假”之風愈演愈烈。對此,范志軍表示,此次推出的保真拍賣,拍品主要涉及紫砂、書畫、玉器和酒類,但以紫砂藝術品為主。為了做到“保真”,他們將借鑒國外的做法,對征集到的作品進行嚴格把關,一是拍賣前請權威的專家對作品做出鑒定,凡是存疑的作品一律不上拍;二是出具真品證明;三是在一定期限內允許調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