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伏雨(已故) 篆書
“流行書風”一詞的指向更多地是指行草書創作,其實篆書創作中也頗多流行書風。
通過《書法報》,從最近的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獲獎的篆書作品看,使用的文字都是金文。作為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文字,金文的結構趨于穩定而又錯落變化,筆畫渾厚而又肥瘦有致。由于書寫時隨意性較大,大小由之長短皆可,因此也更適合書家表現所追求的風格和目標,深得書家的喜愛。從手頭的出版物看,但凡大型展覽,只要是篆書作品,十之八九寫的是金文,可見是“流行書體”,從者甚眾。盡管書寫水平各有高下,夸張程度各有不同,但這些作品為了視覺效果,任意肢解結構的做法卻是相同的,風格上也更多地趨向于工藝美術化,具較強的裝飾感,實為流行書風是也。少量見到的簡書或帛書作品,其所追求的風格是與上述金文風格相一致的,它們都在朝著一個方向走。
由于篆書是古文字,其起源于圖畫,因此與生俱來地帶有美術化和裝飾感,但是它們還有著稚拙的、質樸的、原生態的美,而這種美是最重要的,是其被奉之為書法藝術核心價值的原因。今人書寫金文,竊以為有過分追求裝飾感之嫌,并表現出嚴重的工藝美術化傾向。如此發展的最終結果,將是習氣與俗氣沾身,可謂招之即來揮之不去,奈何?!當然,很多作者不會以此為然。
吳昌碩的篆書得力于石鼓文,學而能化,其風格前無古人。前些日子讀到一篇文章,言及民國時一文化名人,曾對吳昌碩的書法很為不滿,乃至用了一個“俗”字比之。此說偏激,但吳昌碩篆書以臻爐火純青之境,以其強烈的個人風格若再往前走,可能就會產生負面作用了。承其家學者,無一能出其右。
書法作品格調的高下,反映了作者審美觀的高下,同時也決定了作者最終成就的高下。我們以為審美觀是可以變化和提高的,但這需要清醒的頭腦與良好的環境,最可怕的是一條路走到底,越走越窄,書寫越熟練,格調越惡俗。
30多年前剛開始臨寫篆書時,曾于秦《繹山碑》與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王福庵的字帖下過一點功夫,當時特別有好感的是吳讓之的字。時至今日,自忖對美的認知和對格調的理解又有了許多變化。鄧石如與吳讓之比較,鄧是田間老農,保持著純樸憨厚;吳已會梳妝打扮,猶如化了妝的少婦;而王福庵在其《王福庵書說文部目》一帖中所流露出的是清純少女的笑容。秦《繹山碑》可說是真正具有廟堂之氣的杰作,莊嚴、肅穆、厚重、高貴,這就是格調的力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