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通脹的壓力一直埋在人們的心頭,如何使資產保值,如何使貨幣資產不貶值,已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傳統的投資通道自不待言,充滿了競爭與風險。雖然當今藝術品市場面臨不少問題,但由于其巨大的投資收益空間,也引來不少關注與熱切的期盼。 在這場資產保值戰中,中國藝術品市場是否會迎來新的一次快速發展的機遇,面對機遇是否能夠取得發展的成效,這要取決于中國藝術品市場內在機制的整合及投資者對中國藝術品的信心。
【“墻上的股票”受青睞】
中國經濟在歷經了近30年的高速發展之后,自2007年起,其經濟發展速度開始趨緩,加之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變得撲朔迷離,外部有益的能量開始轉向反面并逐步展現其破壞性。
從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來看,新一輪的經濟調整剛剛開始。在這段時間里,資產縮水可能會成為一種常態,如何使資產保值會成為一種新的需求,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預測,這種調整期可能需要2-3年時間。
專家表示,中國經濟的調整主要源于國內外經濟條件發生了變化:一是美國次貸危機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比預期要嚴重得多;二是全球通脹形勢比預期要嚴峻;三是國內多次出現歷史上罕見的自然災害影響了經濟增長,同時造成物價上漲壓力較大。因此,聰明的投資者開始尋求一種安全又經濟的投資保值產品,而小巧、便捷且風險低的藝術品投資便成為他們的首選。一方面,藝術品體積小、易攜帶、投入少、回報高,沒有房屋那般受場地及周邊環境的限制和投資資金量大的擔憂;另一方面,藝術品歷來被投資人稱為墻上的股票,屬于中長期投資品,較股票的短期投機具有更大安全性,尤其是投資當代藝術品。由于當代藝術品的創作者仍然健在,而且這些作品大多來自藝術家本人和代理的畫廊,來源可靠,從根本上解決了藝術品的真偽問題,杜絕了贗品的混入,使買家可以踏踏實實地購買自己喜歡的藝術品。
【進入適宜投資期】
中國藝術品市場經過近幾年的發育與調整,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理性能力的不斷成長與市場秩序的形成,使其不斷走出泡沫化誤區,同時風險也在降低,正在進入適宜的投資期。
藝術品市場是起步較晚且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的小型市場,在近10年的發展中也存在著大量的行業泡沫。盡管如此,在目前中國經濟形勢不利的情況下,藝術品市場卻仍能與股市、房市一拼高下,這主要得益于其自身的兩次調整———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調整與2004年、2005年高峰后的調整,尤其是后一次的調整表現為市場的重新洗牌,是一次結構性的調整。
中國藝術品市場經過調整后,買家與投資者的理性思維顯現;拍場上的作品價格逐漸以合理性為標準,精品意識抬頭;魚目混珠的市場秩序得到了改善,風險逐步降低;藝術品經營創新融合了金融理財的方式。由此可看出,藝術品理財手段的金融化使藝術品市場逐漸由以禮品、收藏、投機為目的向投資方向轉變,從而進入適宜的投資期。
【關鍵在誠信】
在中國藝術品市場內在機制方面,雖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從目前來看尚屬發展問題或者是需在中長期解決的問題,而誠信機制的建立則直接關系到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基礎問題,關系到中國藝術品市場生存的根本。
而在誠信機制中,藝術品市場的真假及鑒定評估問題是其核心,如果這一問題無法得到解決,那將演化成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最大“毒藥”,不僅讓投資者望而卻步,更會使人對藝術品市場的本質及其存在的真實性發生懷疑,這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破壞是非常巨大的。
【重塑認知標準】
當今中國藝術品市場運營中比較突出的問題,除了誠信以外,最為突出的就是價格嚴重背離價值與供給面過度市場化而需求面又過度投機化,這種現象的縱橫交錯使藝術品市場很難確立運營目標及其基礎,懸浮的游移狀態使人們失去了應有的基本判斷,所以亂象叢生,讓人感到這潭水很深,不知如何下手。
然而典范與經典問題,能夠簡明地引導當下中國藝術品市場所面臨的機遇,為市場確立目標,夯實基礎。當今,中國藝術品作為人們的一項重要的資產要素,在財富積累與資產增值方面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但是,如何引導、如何規范與推動也是一個很具體的現實問題。而正視這個問題,就有利于推動社會的和諧與進步。面對機遇需要的是有準備的理念與實力,如何能在這場資本保值戰中登上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快車,除了勇氣,還需要一種看似若有若無的機遇。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