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鑒于中國此前在文化藝術領域從未有過“院士”制度,中國國家畫院創造出這個一般被視作至高榮譽的稱號,其勇氣可嘉。
中國國家畫院“院士”,真的權威嗎?
辭世的吳冠中張仃也被列入 文化部回應稱是國家畫院自主行為
中國國家畫院日前在慶祝30周年院慶的“中國國家畫院第一屆全體大會”上,首次在內部宣布了由張仃、吳冠中、黃苗子、王伯敏、黃永玉、潘鶴、歐陽中石、錢紹武、楊之光、詹建俊、沈鵬、方增先、袁運甫、劉文西、邵大箴、靳尚誼,16人組成的院士名單。其中,張仃、吳冠中兩位已經離世。數天后,該名單一俟公布,便迅速引發熱議。
歸納來看,熱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中國畫院所評院士是否權威?張仃、吳冠中兩位辭世者為何被追加院士頭銜?
按照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的說法,當前國家畫院正在實施五大工程,其中包括聘一批大家、建一批畫室、收藏一批精品力作、實施中國美術發展工程,實施中國美術海外推廣工程。評選院士便是這五大工程當中的一個環節。但鑒于中國此前在文化藝術領域從未有過“院士”制度,中國國家畫院創造出這個一般被視作至高榮譽的稱號,其勇氣可嘉。在公布院士引發的輿論中,也有一些針對國家畫院是否有足夠的資格評出院士、在評選中是否有嚴謹的學術標準等疑惑。
對此,文化部的解釋是此次評選其實是國家畫院的自主行為。楊曉陽則希望多從正面理解這次評選,它可以肯定老一輩的藝術家,對年輕人也是一種努力的目標。為此,中國畫院曾經舉辦了多次著眼于不同角度的關于文學藝術制度的討論。在參照了如法國、俄羅斯、英國、美國等國家通行的做法之后,決定選出一批院士。他認為最終從各個專業的300位全國頂級人物中,所推出的這16位藝術家、美術評論家院士,涵蓋了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公共藝術、書法和美術理論研究,每位院士都是領域內的領軍人物。若說評選的標準,那就是這些院士都是藝術上自成體系,對后世具有影響,并且在自身領域內具有絕對的權威。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楊曉陽并未直接回答為何將張仃和吳冠中兩位辭世者選作院士的問題,但顯然這兩位完全符合中國畫院的標準。
將一批具有廣泛影響、成名成家已久的藝術家和評論家,用“院士”頭銜確定下來,是中國國家畫院體制化和標準化的嘗試,也是中國官方藝術繼續擴張影響力和進行意識形態輸出的舉措。楊曉陽所說的可以作為此次評選的注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認為,目前中國面臨全面的社會人文學科的缺失,導致停留在技術系統為主的狀態。對這樣的局面,他也提供了一些解決的思路,那就是“中國美術要突出民族精神”,進而建立當代美術中國風格、中國精神和中國標準,提升中國美術的國際影響力。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國家畫院將真正成為“對內代表國家,對外代表中國”的國家團隊,可以“推動民族藝術的發展”。
然而縱觀近兩年來官方在藝術領域的種種舉措,將會發現一些線索。這條線索上,不僅有剛剛公布的院士評選,還有去年8月31日中國國家畫院正式成立七個專業院的制度改造,甚至還包括了前年底文化部建立中國當代藝術院。這些看似無關的舉措,細細品味其實一脈相承。現在,當代藝術系統和官方美術系統都已經產生了國家隊,都已經用體制的方式固定下來。它們將被看不見的巨手捏在一處,共同服務于文化復興、價值觀再造和意識形態輸出的大局。
就中國工程院院士而言,部分業內人士認為,當前院士評選的辦法仍舊不夠公正透明,主要是采用部委推薦之類的老辦法,比較封閉,比較講究利益均衡。這與科學創新的本質是有沖突的。
◎相關鏈接
院士
院士是一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院士在中國,原來稱為學部委員,就是在某一領域內的資深專家。現在的院士評選需要提名,提名資格一般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自然科學二等獎以上;需要經過大概三輪評選才能成為院士。
中國最早的院士產生于1948年3月,即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中國科學院選聘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233人,包括自然科學領域172人、文社會領域的哲學社會科學部61人。1980年,恢復學部委員增選,并取消了哲學社會科學學部。1994年,中國工程院開始選聘工程院士。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