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剛剛過去的1號,天津文交所實施新規,將藝術品股票投資開戶的資金門檻拉高到了100萬元。不少讀者估計都會對藝術品股票稍感陌生,同時肯定頗為好奇連股指期貨的投資門檻也只有50萬,這藝術品股票到底為何方圣神,投資門檻竟然已達百萬?其實,藝術品股票就是是將藝術品金融化,換句句話說就是投資者可以像炒股票那樣投資藝術品。操作模式就是與股市類似的“藝術品份額交易模式”將份額標的物等額拆分,拆分后按份額享有的所有權公開上市交易的方式。
細說藝術品股票
藝術品股票在今年年初是國內藝術品市場剛剛興起的一股風潮,美其名曰藝術品份額類證券化交易把藝術品產權拆分為一定份額,在文化產權交易所平臺上進行的公開上市交易。
早在去年7月,中國首個基于“權益拆分”模式的資產包《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1號藝術品資產包楊培江美術作品》在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發售完成;12月,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又推出齊白石、傅抱石的兩個資產包,吸引了不少人參與。深圳文交所采取的是定向募集方式,即一級市場定向轉讓主要針對深圳文交所的會員,或者有意成為文交所會員的人群,并不向大眾開放,因此參與人主要限定在較小的范圍。也許受眾太少,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的藝術品股票只能算是投入湖中引起興許水花的小石子,而天津藝術品產權投資卻真正地將藝術品投資帶入公眾視線中。
盡管這種藝術品份額交易的方式并非其首創,但由于天津文交所采取了在一級市場向大眾開放的方式,使得首批交易品種一上市就受到熱捧。最早在1月26日上市交易的兩只“藝術品股票”畫家白庚延的兩幅畫作《黃河咆嘯》和《燕塞秋》,以每份1元的價格上市,首日漲幅就達100%左右,接下來連續四個交易日漲停,截止到3月11日,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價格上漲了11倍。這種火暴的程度從第二批藝術品股票的中簽率就可以看得出來。3月11日,第二批交易品種上市,包括白庚延的7幅畫作和一顆4.34克拉的粉鉆,總價5300萬元,發行價格均為1元/份。而這8只藝術品股票的網上申購中簽率分別從3.048%到2.251%不等,與首批發行的《黃河咆嘯》和《燕塞秋》的中簽率分別高達45.524%和47.135%相去甚遠,意味著涌入申購的資金驟然增多了。這種火爆的交易模式終于使得藝術品股票展示在大家面前。
天津和深圳文交所推出的藝術品股票雖然流通市場不同,但是都可以定義為類證券化交易模式,其實國內還存在另一種交易模式那就是以上海為代表的類產權化交易模式。當然,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采取的這種模式則較為傳統:以去年12月推出的當代藝術家黃鋼的“紅星和箱子系列”為例,作品被分成2500份在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推出發行,只有藝術品投資者俱樂部的成員可以認購,不公開發行,也不能連續競價,并且納入產權交易的監管體系。因此帶來的市場影響力相較天津文交所的藝術品股票帶要小得多,同時天津文交所再一次的提高了投資門檻使得藝術品股票再一次進入了公眾的關注焦點。
警惕看待藝術品股票
成立半年以來,來自全國各地的“口水”,幾乎可以淹沒整個天津文交所。交易所法人治理結構不明晰、上市藝術品估值偏高、交易規則朝令夕改,是天津文交所最受詬病的三大弊端。近期有媒體采訪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鄭鑫堯是,他擺出了天津文交所存在的重大問題:涉嫌假拍藝術品,托市惡意炒高上市白庚延作品價格。
鄭鑫堯搜集了2002年1月至2011年3月,白庚延作品在國內各個拍賣行的成交情況,結果發現:這9年間白庚延作品共送拍655件,成交327件,總成交金額2019.7894萬元,成交比率50%,平均每件作品的單價僅6.1743萬元。
而在天津文交所最風光的時候,第一批上市的白庚延作品《黃河咆嘯》和《燕塞秋》,以1元/份額的價格上市交易,短短29個交易日股價飆升至17.16元/份和17.07元/份。以《黃河咆嘯》和《燕塞秋》分別發行600萬份和500萬份的數量計算,這兩份作品的最高市值,曾經高達1.03億元和8535萬元。這種種跡象不禁耐人尋味,藝術品投資市場的火爆是真的火爆還是背后有人在炒作。
除此之外,藝術品股票的不完善可能為其未來發展帶來隱患,據媒體報道,文化部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專家表示,此前天津文交所在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倉促上馬,使藝術品份額交易成了一種金融行為并形成惡炒,對藝術品交易市場造成了負面影響?! √旖蛭慕凰鶎嵤┬乱幊颂岣吡碎T檻,還增加了漲跌幅的限制。和過去門檻過低、漲跌幅限制比較寬泛的規則比起來,天津文交所似在給一匹狂奔的野馬套上籠頭,但是這個舉動是真正地調控還是變相炒作,我們還需拭目以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