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雁珺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昔武侯遺種普洱佳茗,配以巧塑之菁泥,可謂相得益彰,意味非常。故,2011西泠春拍將再推典藏普洱茶及茶具專場,以饗茶人愛茶惜壺之心。
普茶珍茗
清末許廷勛在《普茶吟》中寫道“萬片揚簸分精粗,千指搜剔窮毫末。休休兩腋自生風,何用團來三百月。”普洱之味潤喉吻、搜枯腸,小飲半盞便可有文字千卷,七碗下肚可通仙靈而知蓬萊之境。
此次西泠春拍將再為愛茶、懂茶之人獻上數款典藏級普洱茶品,以續茶緣,以解茶思。
號級茶:歷來是頂級普洱藏家購藏之首選,但由于其存量稀少,往往是只聞其名未見其身。此次西泠春拍將有數款號級茶悉數登場。
鼎興號:鼎興號茶莊以生產高級普洱茶著稱,目前該茶莊所留下的茶品并不多。鼎興號的茶品一般有三種,以內飛顏色區分,有紅字、藍字、紫字。其中紅字與藍字的質量相似,陳期約七十年。此件拍品為藍字內飛,茶箐選自猛海茶區的喬木小葉種。
同昌黃記:此件拍品為同昌黃記藍圓茶,陳期約為五十年。茶箐選自倚邦茶山小葉種喬木。
雙花圓茶:北越茶,約上世紀50-60年代茶品。
福祿貢:茶箐選自云南鳳山茶山的大葉種喬木。
印級茶:由于其經過五六十年的陳化,已達到普洱茶的黃金年齡,故可稱現在為其“當品之年”。“無紙紅印”是昔日香港茶商為便于保存而去掉外殻紙包的頂級佳茗。
七子餅茶:號級茶和印級茶的收藏價值已不言而喻,可以稱之為老茶。那七子餅茶系列就可以稱為“中生代茶”。七子餅系列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諸如其代表,7542餅茶,8582餅茶,七三青餅等,現在已為普洱茶愛好者們所認可。
此次西泠春拍別出心裁,以組合的形式推出一款茶品——“龍鳳餅”。所謂龍鳳餅,即由七三青餅以及7452餅茶組合而成。7452餅茶為猛海茶廠較早期的熟茶餅,從口感上看,用料及工藝與此后的熟茶產品有明顯不同,其口感柔順,而七三青餅卻勁道,一龍一鳳相得益彰,別有趣味。
紫玉金砂
明人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中寫道:“茶至明代,不復碾屑和香藥制團餅,已遠過古人。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閔豫瓷,而尚宜興陶,此又遠過前人處也。”可見到了明代,紫砂壺已成為了品茗把玩的主流器具,特別是名家作品“雖重不數兩,價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究其原因,除了紫砂茗壺“能發真茶之色香味外”,更重要的便是壺中包含了較高的工藝性與人文價值。到了清代,還掀起了文人士大夫與制壺名匠合作一壺的風潮,使“壺隨字貴,字隨壺傳”成為了佳話。
此次西泠拍賣繼2010秋拍之后再推普洱茶及茶具專場,其中紫砂茶具版塊可謂異彩紛呈,佳作云集。首先,沿歷史脈絡來看,版塊中將羅列自清朝至當代的諸款美品,其豐富程度為近年來所少有。然而,最吸引眼球的的是,本次紫砂茶具專場將承清代合作之風,重點推出若干跨界合作之精品。其中尤以陸儼少提供畫稿、毛國強制并刻繪的“杜甫詩意花鳥六壺”最為寶貴。此六把壺選料各不相同,形態各異,每把壺身上均依樣刻繪有陸儼少所繪花鳥蟲魚之圖案,極為雅致。
而名家收藏與展覽作品也是本次拍賣的亮點,章以謙收藏的“合歡壺”可謂精美絕倫,它不僅展現了顧景舟的精湛制壺技藝,更見證了章以謙與顧景舟的一段亦師亦友的情誼。另外,此次西泠拍賣紫砂版塊還囊括了三把浙江博物館民間紫砂精品展中展出的藏品。他們均是從成千上萬件紫砂精品中挑選而出的,每一件都可以說具有代表性和收藏價值。其中一把圓鐘壺,底款為顧景舟早期“自怡軒”款,制作精美,頗為珍貴。另一把壺則是清朝嘉道時期制壺名匠呂步云與篆刻名家程晉(少山)合作之壺,該壺品相完整,包漿自然,頗為難得。最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紫砂茶具拍賣版塊中將有一組紫砂大師顧紹培及其子女為宜興白血病康復者姜文翩捐贈的紫砂壺,此事被新華日報、都市快報、宜興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更有顧紹培大師親筆開具的特殊捐贈證書,意義非常。此組壺的拍賣所得也將被用于姜文翩之后的生活和學習。
此外,現當代的一些名家大師之作也將在本次春拍中一一呈現,徐秀棠、徐漢棠、顧紹培、何道洪、呂堯成、季益順等人巧塑之菁泥均可謂品茗佳器,值得悉心寶藏。
圖說:

龍鳳餅
由七三青餅以及7452餅茶組合而成。
數量:2片

李昌鴻(1937~ ) 井欄壺
高:11cm 寬:18.3cm
底款:昌鴻治陶 蓋款:昌鴻陶藝

吳曙峰(1967~ )制徐秉方刻繪 平蓋壺
高:8.5cm 寬:17.5cm
底款:吳曙峰 蓋款:曙峰 風歌

徐秀棠(1937~ ) 靈豹壺
高:11cm 寬:16cm
底款:秀棠壺藝 蓋款:鳳

呂堯臣(1940~ ) 倒把半棱壺
高:7cm 寬:17cm
底款: 堯臣壺 蓋款: 堯臣
展品茶回歸—1915年巴拿馬獲奬茶品賞析
◎張 普
中國茶品參賽民國四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膺多款奬項。此事鑄入史冊,國人目為無尚榮寵,至今仍津津樂道,追念無窮。史實歸史實,惜舊物已渺,再難尋芳蹤。有如“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之憾。但本次西泠印社春拍場上卻有數品參展“精茶”原裝登場,金山展會1915年英文印鋻宛然尤在。寥寥數品現身,能饗茶工世紀之思,能圓今人百年之夢,不啻“西泠”本社難得幸事,更為中國茶界莫大光榮。重睹當年故物,各色箱蘢裝潢,極能憾動觀者。繡工、 織工、 紙工、木工、金工、漆工、 畫工,俱臻化境,當年風采,迫人仰視。“彩繪加金”“五彩堆繡”“巧色絹織” “金漆工筆”“平絨鋪底”,諸麗畢至,不一而足。“木版影鎸” “宣紙彩印” “剪紙盤花” “鏨刻線雕” “靈透錫工”凡此種種,美不勝收。收藏家本人亦稱:當年美洲富人喜其秀美娟好,寶愛有加。茶罄之后,往往移用珍藏珠寶。若以“茶形”試論高下,其中尤以“札茶”獨特,七色綿線纈成一巢羽蟬,拍案之余,深恐其振翼凌空,絕塵而去。拍賣場中,普洱一茶當道多年,今紅茶、白茶、烏龍兼具,斷不令“滇茶”專美于前。中華自古茶國,佳茗割據,各領風騷,誰人擅敢獨占鰲頭?
圖說:

福建馬玉記白茶
尺寸:長:26.2cm 寬:19.5cm 高:18cm

札茶,又名龍須。
“龍須”茶箐精選自寧州奇尖嫩葉,用七彩棉線加工成札茶。
尺寸:長:20cm 寬:14cm 高:8.5cm

楊晉記烏龍茶
茶箐精選自福建武夷山嫩芽精制而成,其條索勻齊。
尺寸:長:27cm 寬:20.5cm 高:19cm
壺之緣 畫之意
—顧景舟合歡壺賞析
顧景舟,中國紫砂泰斗,為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之聲譽可比明代時大彬。顧景舟的作品除了包含精湛細膩的工藝外還藴藏了獨特的人文情懷和文化氣息。正如著名美術大師亞明先生所評:“紫砂始于明正德,至今五百年,高手不過十余人。顧景舟當為近代大師。顧壺可見華夏之哲學精神、文學氣息、繪畫神韻。”
章以謙,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受教于潘天壽、莫樸先生,師從周滄米教授,為藝術大師劉海粟先生拜門弟子。現為上海東方電視臺國家二級導演、一級畫師。
顧景舟一生結交了諸多書畫大家,常與他們交流探討藝術技法。晚年顧景舟大師與章以謙相識并成為知己。1979年,顧景舟應章以謙之邀,為當時中國唯一的一部紫砂電影《紫砂陶》擔任藝術顧問和指導,從此之后兩人便開始了長達18年亦師亦友的情誼。期間多有書信往來,亦有心意饋贈。
顧景舟曾親筆書信寄予章以謙,請其為自己畫山水中堂。因顧景舟喜設色明亮,住處又正對荊南山,門前有一泓水,故而希望章以謙所繪之畫取“擷秀湖山”之意。章以謙不敢怠慢,遂以跋涉過的武陵源為素材,作《擷秀湖山圖》以贈。顧景舟收到畫后十分喜歡,配以陳曼生楹聯懸掛于中堂。
而顧景舟亦有饋贈,曾于1989年4月27日親手將一把“合歡壺”交予章以謙夫人手中,作為對章以謙盛情之反饋。而此壺正是當時顧景舟贈送給章以謙的作品。
該壺名曰合歡,為曼生十八式器型之一,器型端莊典雅,壺嘴壺把從壺身處自然伸出,大方得體,弧線優美。壺蓋壺身契合緊密,旋轉平順。可以稱得上是一件難得的紫砂佳品。
如今,該壺現身西泠拍賣,不僅讓愛壺之人欣賞到了這把大師之作所包含的精到工藝,更讓世人感受到了由壺與畫所帶來的一段情誼。壺之緣、畫之意在此時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圖說:

顧景舟(1915~1996) 合歡壺
高:8.5cm 寬:17cm
蓋款:景舟 底款:景舟手制
注:顧景舟書信不隨同該拍品拍賣
壺載丹青 紫育佳茗
——陸儼少繪、毛國強制并刻杜甫詩意花鳥六壺賞析
紫砂壺制作歷史上可溯至宋元時期,初為大壺,其泥料做工均較為粗糙,至明朝,始做小壺,到了清代,紫砂制器更顯精致美觀。壺身的裝飾也隨著時代的發展愈顯復雜精美。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文人加入紫砂壺的制作,更成為了紫砂壺制作歷史上的一個亮點。
琴棋書畫詩酒茶,可謂文人七寶。紫砂壺作為沖泡茗茶的載體,自然受到了文人的喜愛。尤其是一些名家大師的作品,更被文人墨客寶之若拱璧。有善書畫、詩賦之雅士與當時的制壺大師合作一壺的故事,便會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藝苑佳話。因此,但凡合作者,均非名家巨匠而不可為。董其昌、潘允端、陳繼儒等均有與制壺好手合作共塑菁泥的故事。到了陳曼生與楊彭年時期,文人與制壺者的合作達到了一個頂峰,時至今日,觀其傳器仍覺饒有意味。
再看此六把壺,也可稱得上是承古合作之風的一組佳作。六把壺分別取名聚秀、甘泉、雅懷、雅方、瑞璧與掇英。均系陸儼少提供繪制畫稿,毛國強制作之壺。
陸儼少(1909-1993)又名砥,字宛若,齋號“就新居”、“晚晴軒”等,上海嘉定人;1927年考入無錫美專學習國畫,同年從王同愈學習詩文、書法;次年師從畫家馮超然;并結識吳湖帆,遍游南北勝地;1947年舉辦個人畫展;新中國成立后任上海畫院畫師,1979年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浙江畫院院長等職;陸儼少善繪云水,其山水多浩淼,云蒸霧靄,變化豐富;兼作人物、花鳥;他通過對各種技法之探討,在自己的作品中突破性地進入了新的表現層次:勾云、勾水、大塊留白、墨塊等等特殊技法是其獨特風格的成功創舉。
毛國強,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會員。1958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師從著名老藝人任淦庭學習陶刻藝術,從此走上了紫砂藝術之路。1982年作品《12件鼻煙瓶》(合作)獲輕工部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展評一等奬;《五件紫砂掛盤》獲二等奬;1994年作品《心經六條屏》獲第五屆陶瓷藝術設計創作評比二等奬;作品《獅象玉鼎》(合作)、《特大百壽瓶》陳設在中南海紫光閣。其作品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陸儼少的繪畫技法與毛國強對紫砂壺制作的掌控能力在這幾把壺上得到了很好的詮釋。雅懷壺的制作使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在鼓腹圓壺之上,刻上了馭手拼力拉拽奔馬的畫面。使整把茶壺多了幾分活潑生動的情趣。甘泉壺形似倒扣之碗,兩只鳧雛繪刻于壺身右下角,而讓超過三分之一的畫面留白。虛實結合的手法使得畫面富有變化,又不致使壺形有欠穩定。聚秀壺壺身刻繪兩株挺拔而起的荷花新葉,配以淺色調砂泥料,既表現了煙雨朦朧中荷花的秀美,又巧妙地表達出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境。雅方壺制作工藝精湛,挺拔俊秀,壺身刻繪之烏龜、萍葉均由大小不同的小圓圈組成。方和圓強烈對比,十分醒目。壺流壺把過渡自然,絲毫未覺突兀。瑞璧壺剛柔相濟,以硬直提梁配合曲線感強烈的壺身,剛毅中又寓雋秀。壺身刻繪枇杷與柳樹,雅致怡然。掇英壺取式古樸,憨態可掬,壺身刻以梅花圖案,清雅秀麗,分外喜人。
前人說過:“壺隨字貴,字隨壺傳”,在此時卻是恰如其分的。但我們也不能將壺上之書畫與壺本身割裂開來。他們已經融為了一個整體。壺載丹青,紫藴佳茗,作為融文化與藝術于一體的一種傳承,此六把壺可謂當之無愧。它們將文人制壺的佳話又進行了新的演繹。

壺寓冰心傳真情
著名文學家王旭烽曾撰文《冰心寓壺》予紫砂收藏大家吳遠明,是以為其捐贈百把紫砂壺之序。在這里我們可以將“冰心”理解為一顆清澈、無私的愛心。“但凡平生所好忽入手,摩挲把擎喜欲狂。”愛壺、懂壺之人對他人所做之壺惜之、寶之尚且如此,更何況親手所塑之菁泥,每一把都凝結著制作者的心血與汗水,更是不能輕易相贈。而名家大師的作品又可以說貴重如珩璜,縱有千金亦難求,更不可隨便贈予他人。但當代壺藝大師顧紹培卻是一個例外,他曾多次攜子女將作品捐獻給需要幫助的人,譜寫了段段佳話。此次西泠拍賣中囊括的三把紫砂壺便是顧紹培大師的特殊捐贈之作。
2006年宜興女孩姜文翩患白血病住院接受治療,但由于骨髓移植手術需要大量的費用,治療一度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但堅強的姜文翩仍自立自強,通過繡十字繡的方式自籌治療費用。該事件經報道后,無數好心人向姜文翩伸出了援助之手,其中就包括了宜興紫砂工藝大師顧紹培及其子女。
顧紹培,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曾任宜興紫砂工藝廠副總工藝師、紫砂研究所副所長。從藝四十余年來,作品曾先后十九次獲得省級以上大奬。
顧紹培在得知姜文翩的遭遇后多次前往醫院看望姜文翩,更于2006年12月20日向江蘇省紅十字會捐贈了四把其本人及三位女兒的代表之作。顧紹培大師希望通過此舉,幫助姜文翩度過難關迎接新的生活。此后,江蘇省紅十字會將這四把紫砂轉交給了姜文翩的母親,以完成顧紹培的夙愿。
而此次在西泠拍賣中現身的三把紫砂茶壺便是06年顧紹培大師及其子女的捐贈作品,送拍人便是姜文翩本人。如今她已康復,但之前的治療已花費掉了家中所有的積蓄,這一次她希望通過拍賣其中的三把來繼續完成自己的學業。
觀此三把壺,可以說各具特色,足可見制壺人的功力。先看顧紹培大師的長樂永泉。壺身做秦權之狀,雍容盛武,氣度懾人。肩線舒緩內收與壺蓋貫通一氣。腰腹飽滿由雙環線收緊。壺嘴、壺把由壺身自然生出,和諧雅致,趣味盎然。壺蓋配拱形鈕,飾以雙繩文圓環,使整把壺在莊嚴中又多了幾分靈動的意味,為顧紹培大師最經典的作品之一。
顧勤儲峰制的漢璧壺,取玉璧之美展漢唐之風。壺體扁圓、口蓋周正,飛把輕逸,云流橫出。壺身的陽剛與流把的娟秀在銜接過渡中表現出渾然天成的韻味,釘足的表現與壺蓋的橋鈕呼應,上升了整款壺的氣質,軒昂之勢在一頂一提間表現得淋漓盡致,避免了壺的壓抑感。而三足的設計也巧喻了自漢以降國分三疆,鼎足而立的態勢,將歷史的韻味注入到了作品之中。
顧濤所制的亦君壺壺身線條簡潔、明快,弧線與直線相交成趣,整體給人以剛毅穩重之感。壺身上更配以研究員級工藝美術大師沈漢生的刻繪,更顯難能可貴。
壺寓冰心傳真情,且把紫玉作金沙。茗壺有價情無價,此組紫砂壺的拍賣不僅踐行了顧紹培大師的捐贈初衷,更可以說是對愛心的一種遞藏、一種傳承。
圖說:

顧紹培為其本人及子女所捐贈的茶壺開具的特殊證書

顧紹培及其子女為姜文翩捐贈的三把紫砂壺
龜文鐵壺之藝術
—初代龜文堂波多野正平獸口雙螭龍棗型鐵壺賞析


日本鐵壺目前的熱狀,與茶文化在中國逐漸升溫有著密切的聯系。鐵壺文化在日本脈脈相傳,幾百年的歷史產生了許多堂號及名釜師如:龍文堂、龜文堂、金龍堂、金壽堂、祥云堂、清光堂、玉川堂光龍堂等等。名釜師像:安之介、波多野正平、秦藏六、光重、梅泉、雨宮宗、大國壽郎、五郎三郎、治良兵衛等等。
眾多堂號中作品最具藝術性的要數龜文堂了,龜文堂初代波多野正平家族從事釀造業,而他并沒有繼承家業卻是跟隨龍文堂四方安平——安之介 學習鐵瓶鑄造之工藝,采用失蠟法,手工雕琢蠟模,因此每件都是獨一無二的。
波多野正平是位有文人氣息的藝術家,他喜愛能登川的風土。龍文堂安之介過世后,波多野正平便從龍文堂獨立出來。之后他又有幸得到了賴山陽的指導,技藝又有精進。他將能登川的山水與自己的作品結合了起來,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此次拍品中就有一件初代龜文堂波多野正平之上品——獸口雙螭龍棗型鐵壺,此件拍品整體造型端莊高雅,無處不透露著貴族之風,雖為實用器,但它的美感足以令人驚嘆。精卓的技藝表現已超出了其實用的價值。
此件作品為落口,靈芝撮,假如量化生產的作品一般不會采用這種壺口,“落口”是指壺蓋呈下落式,這也體現了它的珍貴性,對工藝師技術也有極高的要求。靈芝撮與提梁的紋飾相呼應,獨具匠心,可拆卸的把手給出行和收納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而且一把壺的精氣神主要體現在提梁處,若是普通提梁久而久之易松動無法直立,就大大的降低了美感,初代龜文就已克服了這些技術問題,巧妙之至!
此壺之環付為雙螭龍,嘴口以獸首與龍身巧妙結合,一對不同表現形式的螭龍環付,前后呼應將此細節體現的惟妙惟肖,其中瑞獸之眼鼻神態宛若活現,實乃精工之絕品!
棗型壺身大小適中紋飾古拙自然,此器定是為藩主定制,所以表面并無落款,紋理清晰似雨后之大地,壺壁厚薄均勻,品相完好。
圖說:

龜文堂名人初代波多野正平作
年代:距今約170年 高:20cm
附作者落款原箱
出版:《鐵壺之最》P54-55,2008年。
金具之尚—隈本清藏制銀壺賞析

于明治十八年1886年日本九州久留米地區, 當時首屈一指的金具師-隈本清藏, 集合金銀銅鐵等各式素材打造了一把獨一無二造型古拙工藝精湛的銀壺, 并且結合中國清朝嘉慶年間景德鎮所制造的青花瓷皿為壺蓋, 實為一件獨具匠心將藝術與工藝完美結合的作品。 此銀壺距今約120年, 青花瓷蓋距今已達200年之久, 此中日合作創作之稀有銀壺實屬難得可貴。
江戶幕府時代,德川家康的十男德川賴宣為初代紀州藩藩主, 其后第十代藩主為德川治寶,其招聘了善五郎為御用釜師, 于清嘉慶年間派遣善五郎家族中首屈一指的名工-永樂保全,前往中國景德鎮制作此一青花瓷皿,此瓷皿之紋飾為日本桐木代表-鳳凰棲身木, 象征天子的誕生, 此桐紋為德川家族賜予家臣之獎賞。 (參考文獻: 永樂家京燒の精華, 永樂善五郎17代著作。 淡交社 2005年)
此物不僅保持古拙之風,但不失貴族之氣,收藏乃物以稀為貴,若能將此收入囊中,定是進入金具收藏之巔!敬請期待……

隈本清藏制銀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