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09年秋拍起,西泠印社歷代名硯專場連續三屆推出吳昌碩銘《沈氏硯林》名硯,深受市場熱捧。此次2011年春拍,再次推出《沈氏硯林》著錄的吳昌碩銘“填海補天硯”。
1882年吳昌碩經吳云介紹,與沈石友相識。由此吳昌碩得到了后半生的至交。吳沈兩人雖年紀、經濟狀況相去甚遠,但志趣相投,相交甚篤。吳昌碩常替沈石友收集古磚篆刻銘文。而沈石友則常以家中收藏供吳昌碩增聞見識,并以經濟恣意幫助吳昌碩學藝。尤其是吳沈兩人都愛詩,常在一起唱詠酬和,切磋詩藝。沈石友在詩歌創作上也曾給過吳昌碩很大幫助,常為其改詩,晚年還為已名聲鵲起、因而作畫極多、應酬繁忙的吳昌碩代筆題畫詩,如吳昌碩《讀沈石友詩稿偶書》說的:“我畫涂抹詩,荒傖多君求”(《缶廬集》卷五)。并為吳昌碩后來的詩集《缶廬詩》校勘。兩人交往長達數十年,幾乎涵蓋了吳昌碩在蘇州的全部時間,感情極為深篤厚重。吳沈兩人,相交一生,故事很多,多與硯、石、詩相關。
沈石友家藏金石書畫甚豐,但平生最好硯石,專于收藏石硯,尤以富藏古硯名世。由其號“石友”可見一斑。沈家有“笛在月明樓”為庋硯之所,其中所蓄古硯多前代珍品名硯、精硯、美硯,如玉溪生(李商隱)像硯、蘇阿翠像硯(上有明末秦淮名妓、詩人、畫家馬守貞湘蘭題記)、李易安(李清照)像硯、黃文節公(黃庭堅)真像硯及呂晚村(呂留良)手琢硯等。他也收藏近人所作新硯,不但自己善于琢石為硯,新硯也多名人所作并題記銘刻。吳昌碩因與沈為至交,所作者獨多。在當時,吳昌碩治硯、題硯、琢硯、篆硯,沈石友藏硯、拓硯(后來還有趙古泥刻硯),合力著成硯拓,是為一段藝林佳話。沈石友死后六年,其子若懷將所藏一百五十八方名硯拓印成譜,共四卷一百部。
而這一百五十八方佳硯流至日本又有一段故事。據《貫山夜話》中記載,沈石友死后,家門衰敗,后人迷上鴉片,家財萬貫頃刻間化為虛無。只能將現存有的家產變賣,可當時正值中國內亂,一百五十八方硯沒有買主,輾轉找到日本人武川右石買下,并自常熟遷到上海三井倉庫,準備運至日本。此事被國人得知,發起了讓名硯留在中國的運動。武川右石因此沒有得到這批硯臺,但是日本人橋本關雪卻通過一個姓林的中國人,代買到了,并偷偷運至日本。橋本關雪死后,一百五十八方佳硯紛紛散落,不知所蹤。
本次春拍推出的吳昌碩銘、沈石友藏填海補天硯從日本回流,乃林熊光舊藏,林熊光在硯盒上題跋:此吳缶廬為沈石友銘收入《石友硯譜》,硯譜諸硯數十年前均歸橋本關雪舶來日本,五年前始散出,余曾獲數硯,璇為友人索去,是硯石佳、式好,宜置案頭供筆札之用,故寶留之。戊戌大暑,朗庵。此銘文記載其傳承,是滄桑歷史之見證。林熊光(1898~1974),字朗庵,號磊齋、朗翁,室名寶宋室,廈門人。1930年定居日本。從事文物收藏,為著名書畫收藏家。
此硯形制樸實,石質秀潤,背有銘文曰:“超乎規矩,渾渾噩噩,補天填海不用若,云蒸霞起成著作。戊申八月,石友屬,俊卿”,似有感硯石的命運,未被用作補天填海之材,卻另辟蹊徑,自是一方天地。沈吳二人以硯自比,感時世,寄情懷,使硯與銘文、篆刻相得益彰,集玩石、詩文、篆刻、書法等藝術于一體,集中體現了硯文化的精粹,極富收藏價值。
圖說:

吳昌碩銘、沈石友藏填海補天銘端硯
銘文:超乎規矩。渾渾噩噩。補天填海不用若。云蒸霞起成著作。戊申八月石友屬。俊卿。 印文:缶主人
出版:《沈氏硯林》P76—77,民國時期出版。
13.9×6.5×2.1cm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