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邦樂
王翬《溪山深秀圖》作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作者時年七十七歲,屬于晚年的青綠山水作品。
王翬跋中述及作是圖之原委:“趙吳興(趙孟頫)有《水邨圖》及《溪山深秀》、《鵲華秋色》諸卷,用筆蒼潤,設染清華,皆傳世墨寶。余嘗得觀于長安貴戚家,往來于懷,幾二十年矣。此卷兼用其法為之,第未能得萬一,秪自愧耳。戊子長夏,耕煙散人王翬。”“長安”通常為京城別稱,而不是指今天的西安。王翬作此圖約十八年前即康熙二十九年(1690)應王原祁之請入京,王翬時年五十九歲,次年出任《康熙南巡圖》首席畫師,直到康熙三十七年(1698)六十七歲時才回虞山(常熟)。在這期間,他在京城貴戚之家觀賞了趙孟頫的《水村圖》、《溪山深秀圖》、《鵲華秋色圖》,并謂是圖是兼用其法而作。《水村圖》、《鵲華秋色圖》兩件煊赫名作在乾隆年間(1736-1795)收入宮廷,并且一直流傳至今,分別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與臺北故宮博物院。王翬的題跋可以補充二圖在康熙年間(1662-1722)的流傳信息,同時也為王翬五十七、八歲左右在京時期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又根據此畫樊增祥一跋可知《溪山深秀圖》與《山堂文會圖》曾經同為其所有。樊氏在前者跋中略云:“卷(指此圖)與《山堂文會圖》大幅皆以戊子夏作于平江,似是宋漫堂撫蘇時,石谷依蓮泛水,閑中命筆。” 樊氏據此同年所作《山堂文會圖》(現藏南京博物院)上王翬自題“戊子清和畫于平江署之凝香庭”,推知王翬二圖均是同年作于蘇州(平江是蘇州的別稱),認為系宋犖(1634-1713,號漫堂)任江寧巡撫期間,畫家為其所作。考宋犖自定《漫堂年譜》,其在江寧巡撫任凡十四年,任期為康熙三十一年至四十四年(1692-1705),距《溪山深秀圖》成畫尚有三年,且四十五年宋犖補吏部尚書而赴京,四十七年時即1708年仍在京城。因此,樊氏推測此圖系王翚為時任江寧巡撫宋犖而作并不可信,或許是因為記憶偶誤,故在此加以辨正。
然而樊氏所意識到的兩圖間的關聯性仍然是可取的,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清和”是農歷四月,“長夏”是六月,則《溪山深秀圖》作于《山堂文會圖》約兩個月后。雖前者為橫卷,后者為掛軸,然而兩者均是典型的王翚晚年風格的青綠山水。由《溪山深秀圖》尤能想見趙孟頫《水村圖》、《鵲華秋色》那種平遠山水的廣袤視野,百里之內盡收眼底,屋宇、人物、船只、禽鳥等纖毫畢現。其中畫水極盡奇巧之能事,水紋形態各異,順勢寫到天邊,水天渾然一體,令人嘆為觀止。
通過以上論述,可知王翬的《溪山深秀圖》不單體現了王翬晚年的藝術造詣,而且為研究王翬在京期間生平提供了第一手寶貴資料,同時使我們對此畫創作思路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圖說:
王 翚(1632~1717) 溪山深秀圖
設色紙本 鏡片 1708年作 畫心:39.5×194cm 跋文:39.5×52.5cm
說明:清代鑒賞家劉恕、樊增祥舊藏,樊氏并題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