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嘉蔚的《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以795.2萬元人民幣高價成交。

許多紅色經典的原作都是當年功力深厚的藝術大家歷時幾個月完成的,有的還被印成宣傳畫,影響深遠。

在去年的嘉德秋拍中,李可染水墨巨制《長征》以1.075億元成交,堪稱“紅色經典”的拍賣紀錄。
今年是建黨90周年,收藏市場掀起一股“紅色收藏熱”,無論是拍賣場中的名家名作,還是民間收藏,只要是“紅色經典”,都受到一致追捧。其實近幾年來,紅色藏品的市場價格一直也在逐漸走高,一些高端藏品價格在兩三年內漲了幾倍甚至十幾倍。
因為群眾基礎雄厚 所以一路高歌
“紅色藏品最大的特點是群眾基礎雄厚,尤其是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藏家,都有一種情結。”據一位資深藏家介紹,提到“紅色經典”藝術品,除了那些在拍賣行里高價成交的手稿與繪畫原作之外,散落于民間的主席像章、宣傳畫、老照片、舊報紙、郵票等等,也凸顯出獨特的歷史與文化價值,在收藏市場中開始一路走高。現在一枚稀缺的精品像章可賣到幾千元,早期珍貴的紅色宣傳畫可以在拍場中以幾萬元成交,而有歷史文獻價值的舊報紙也可以賣到幾百元甚至幾千元,甚至連當初僅幾元錢一張的樣板戲唱片《沙家浜》,現在也已悄然升至幾百元一張,這樣的價格充分證明了現在進入“紅色收藏”里的藏家越來越多。
紅色收藏不僅僅是一項收藏活動,更是對過往歲月的一段承載過程,因此顯得更有一點感情色彩,這與其他類型的收藏有著明顯的區別。“別的藏品,炒作的成分很大,藏家們通常是買了就賣,有的藏品甚至可以在一年內轉手幾次。而紅色藏品的藏家是真的為了收藏,有很強的懷舊心理。”早在1993年正值毛澤東誕辰100周年之際,著名肖像畫家劉宇一的油畫巨作《良宵》在香港拍出836萬港元,創當時中國油畫最高成交紀錄,同時也標志著“紅色經典”油畫首次進入拍賣市場。1995年嘉德秋拍中,頗受人們關注的著名油畫《毛主席去安源》以605萬元的高價成功拍出,標志著“紅色題材”油畫正式進入內地拍賣市場。2007年,陳逸飛的《黃河頌》在嘉德拍賣會上再次受到藏家的青睞,以4032萬元的天價成交。2009年,在嘉德春拍中,沈嘉蔚的《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以795.2萬元人民幣高價成交,在今年的瀚海春拍中,沈嘉蔚的《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的當年的全套素材與小手稿也以276萬元成交。
在今年的北京華辰春拍中的“影像專場”中,“紅色經典”的影像作品也受到藏家熱捧,尤其是以侯波、徐肖冰等老一輩攝影師拍攝的偉人和革命題材作品,成交情況喜人。被譽為“紅墻攝影師”的女攝影家侯波,曾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用鏡頭記錄了大量的叱咤風云的共和國偉人們,記錄了他們工作和生活的點點滴滴,留下許多永恒而珍貴的歷史瞬間。她的兩幅代表作分別以10萬余元與7萬余元成交。徐肖冰也是老一輩革命攝影家,在延安時期就拍過許多珍貴的照片,他1949年拍攝的作品《毛澤東主席與家人在香山》在2006年平遙國際攝影大展還曾獲得大獎。這幅作品最終也以9萬余元被買家收藏。由此看來,“紅色經典”的影像資料受到了藏家們的強烈追捧。
要研究紅色歷史 也要注意贗品
紅色收藏品中的經典,雖然受到廣泛尊崇,但是專家呼吁藏家們在市場中也要仔細分辨,因為現在的贗品也有許多。剛入手的藏家們除了要有足夠豐富的紅色歷史知識以外,還要研究相關材質,以免“打眼”,因為有許多是現在新仿制的仿品,是沒有收藏價值的。以紅色收藏中的書籍為例,可以從書籍的紙張、油墨與封面字體等方面進行辨別,幾十年前的紙張質量一般較差,多為稻草制成的圖紙,有微微泛黃的感覺,而油墨的質量也不太理想,油與墨的感覺都不太均勻。從封面來看,特殊版本的封面會使用金粉、銀粉等特殊材料。由于當時一般都采用鉛字印刷,紙張的兩面都印有字,因而易在紙上落下凹凸不平的印記,而現在的仿品因為很難再找到鉛字印刷,所以就不會有這種現象。原版的像章顏色比較鮮艷,亮度較高,多為烤漆制成,而仿制的顏色較暗,油漆多是直接漆上去,而不是烤出來的。在圖案方面,老舊的像章在放大鏡下可以看見密集、規整的布紋,而現在仿制的多為噴繪,看不到紋路。另外,現在市面上有許多看似“古舊”的宣傳畫也是新仿制的,其實在幾十年前,由于受當時造紙技術的限制,宣傳畫很多是印制在質量較差的紙張上,正面顯得光滑但背面粗糙,邊角很容易破碎,即使是成沓存放也會變色發黃,而仿品大多是用帶顏色的水反復刷染“作舊”,仔細看那種舊的質感會顯得不均勻,而自然的舊色是很均勻的。
本版撰文 馬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