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美術在外人看來,究竟是何情態?6月17日,“長安精神陜西當代中國畫名家作品展”在廣東美術館開幕,記者就此采訪了陜西省美術家協會主席王西京先生。

王西京 作品
嶺南畫派影響了長安畫派
記者:此次為何來粵舉辦大型展覽?
王西京:陜西是美術資源大省,美術是文化優勢資源中的優勢。最主要的是體現在人才資源上。陜西有非常好的創作隊伍。1000年的傳統文化積淀,上世紀30年代的延安文藝革命,上世紀60年代形成的長安畫派,都對當今陜西的畫壇產生了重要影響。改革開放后,陜西以開放、包容的精神,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此次展覽,是把長安畫派50年來在全國產生影響的資深創作團隊組織起來,推出陜西當代中國畫名家展。此次前來辦展,也是向廣東的同行學習。希望通過南北交流,能夠促進兩地的中國畫創作。
記者:陜西有長安畫派,廣東有嶺南畫派,兩相比較,長短如何?
王西京:嶺南畫派誕生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二高一陳為代表,二三十年代是中國畫的轉型期,他們以開闊的視野、包容的精神,有效地吸收了西畫的元素,融入了中國畫,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應該說嶺南畫派對近代中國畫壇的影響是深遠的,貢獻是卓越的,在中國畫轉型期起了關鍵作用。嶺南畫派的代表性人物在中國美術史上,他們的學術、藝術成就、高度,影響了幾代人,不但是廣東,而是全國,甚至影響了長安畫派,后來一大批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如關山月和黎雄才、方人定,也都影響了中國的近代美術。應該說,廣東不僅是美術重鎮,而且對中國近代美術的發展起到很大的歷史推動作用,藝術大家至今還是我們后來者敬仰和學習的楷模。長安畫派誕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以石魯、趙望云等為代表的長安畫派也和嶺南畫派一樣,具有革新、創新的藝術實踐,給人們開拓了新的藝術視野,立足于傳統,同時又發展了傳統,有效地吸納了西畫的可取的元素,對生活和傳統之間的關系把握得比較好。長安畫派能夠融入現代精神,以新的手法表現農村、農民,擺脫了傳統手法。這兩個畫派在中國近代美術發展中均起到積極作用,產生巨大影響,很難分出誰高誰低。
嶺南畫派也要不斷革新
記者:在廣東,有批評嶺南畫派、反思嶺南畫派的聲音,如有人認為它已經消亡了,還有人提“后嶺南”什么的。不知道長安畫派是否也遭遇到類似情況?
王西京:嶺南畫派起過積極的歷史作用,但一個畫派發展到一定階段,還要繼續前進,和延伸,如過去吸收西方的東西,但現在已經吸收很多了,甚至用西畫技法改造中國畫,走過頭了。如何有效地傳承歷史文化傳統,與時俱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共同關心的話題。這不是死亡,而是傳統上如何延伸的問題。嶺南畫派的精神永遠不會過時,那就是創新精神和創新實踐。有的畫法當時很新,但現在可能又落后了,在革新過程中肯定要去掉一些,吸收新的。我們也有人提出“后長安畫派”,一樣的道理。此次展覽,我們也不用“長安畫派”,用的是“長安精神”。
記者:您認為廣東有哪些畫家稱得上美術大師或大家?
王西京:中青年這一輩的,不要輕易稱大師、大家,現在還在探索和發展。站在西北的角度來看,廣東像林墉、陳永鏘、王玉玨,在當時都產生過很大影響。林墉把很多色彩、裝飾的東西融入人物畫表現中;陳永鏘吸收了很多北方的東西,大氣、渾厚,還吸收了很多西畫的東西;王玉玨對很天真爛漫的生活情趣的把握,讓人看到人文關懷和生命意念。楊之光就更具代表性了,是一代大師,他吸收了水彩畫、素描的元素,把中國畫筆墨的自然靈動發揮到極致,充滿了生命活力。關山月、黎雄才就更不用說了,是一代大師。他們的畫風影響了整個中國美術界,北方美術家也吸收了他們不少東西。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