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場制作雙面異色湘繡作品。 新華社
曾風光無限的天津文交所,第一批藝術品份額《黃河咆哮》和《燕塞秋》,最高價格接近18元,直到昨日,價格一直維持在7.02元和6.99元;另一邊鄭州文交所,從首批份額產品藍田泥塑到考古書籍和動漫產品版權,一直爭論很大,后又遭遇涉嫌違法文物經營。
6月初,一則有關國務院擬整頓有關“產權交易所”的消息,將推行份額交易模式的文化藝術品交易再次推向風口浪尖。
而湖南文化藝術品產權交易所(簡稱湖南文交所)卻逆市起航,并在近日完成了首批部分藝術品份額的認購。
湖南文交所低調開市
6月2日,“中國陶藝泰斗”周國楨不同時期創作的12件陶藝珍品,以“周國楨陶藝組合”形式,成為剛成立的湖南文交所第一個推出的資產包。這次份額發行總量5600萬份,每份1元,也就是估價5600萬元,單個投資人認購的數量為發行總量的5‰,也就是28萬份。僅僅5天時間,“周國楨陶藝組合”認購結束。
6月7日,“湘繡藝術精品組合”也開始認購,發行總量6900萬份,每份1元,估價6900萬元,單個投資人認購的數量為發行總量的5‰,也就是34.5萬份。這次認購速度更快,第二天湖南文交所就出公告說認購結束。
與天津文交所和鄭州文交所相比,業內人士認為,湖南文交所從注冊到發售產品只用了短短兩個月的時間,最為高效。
據了解,湖南文交所今年3月30日注冊成立,注冊資本為5000萬元,正是天津文交所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時刻。經歷兩個月的籌備,湖南文交所于5月31日起開始征集上市作品,6月2日首個藝術品就已開始發售。
在交易規則和開戶銀行上,湖南文交所幾乎是照搬天津文交所的模式。湖南省文化廳廳長周用金在評價天津文交所藝術品份額模式時向媒體坦言,“盡管還有些不能夠理解的問題,也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整體來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新,我認為方向是正確的。”
只買賣現、當代藝術品
關于如今的藝術品市場,業內人士認為可謂“亂象”不斷,如藝術品真假難辨,拍賣市場又有抬價炒作之嫌,買得起藝術品的不懂藝術品,懂藝術品的買不起藝術品。
湖南文交所在開市初就表明自己態度,不交易古人作品,只交易現、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原因是,古人作品的鑒定完全依賴于肉眼辨認和經驗判斷,缺乏科學技術的依據,而現、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可利用高科技手段判斷真偽,以此來避免藝術品市場真假難辨的弊端。
有人認為,湖南文交所這個舉措,目的就是為了防止重蹈鄭州文交所的老路,免去陷入涉嫌違法文物經營的尷尬。
另外關于藝術品的價值,周用金認為,湖南文交所會組織藝術界和經紀領域的權威專家,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規則,做出科學的評估,湖南省文化廳會專門為此建立省級藝術品防偽鑒定中心和藝術品評估委員會。
不論湖南文交所如何聲明要保障藝術品的價值,關鍵還是看市場中投資者的表現。從首批藝術品份額的認購速度來看,應該說市場認可不錯,但認購真實性如何,湖南文交所官方并沒有什么表態。
記者向數位長期關注天津文交所藝術品股票的浙江投資者了解情況,幾位都表示對湖南文交所的產品興趣不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