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琴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弦樂器,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千百年的流傳過程中,古琴的演奏已經從一種技能變成一種文化蘊含的標志,古琴的角色也從演奏樂器發展成一種標志著儒雅風范的文化收藏、一種文人墨客閑情雅致的精神象征,于是古琴的收藏也定格為文人雅士對古琴所蘊含的風雅追求。
胡若思,字遐思,號琴人,我國畫壇當代山水大家、古書畫鑒定大家。9歲入“大風堂”拜師張大千,14歲隨師東渡日本舉辦畫展即名震畫壇。曾師從廣陵琴派名家張子謙習古琴,是上海著名古琴收藏大家,一生收藏歷代古琴百床之多。胡若思藏琴以明清時期的古琴為主,唐、宋古琴僅數床,先生曾云:“千金難買斷紋琴,琴表面的斷紋,見證了其年代久遠,一般古琴五百年以上才出現斷紋。”古琴的數量非常有限,經過國際琴學會考究確認,流傳于世的唐朝古琴僅有15張,北京故宮博物院、浙江博物館各藏若干,散落民間的寥若晨星。
文中十床古琴皆為傳世珍品,包括先生多年珍藏的三床唐代古琴及四床宋代古琴,均屬世間罕見之物,其難能可貴不言而喻。
一、 宋 明月琴
長:119cm
張大千題“明月”款
琴為仲尼式,琴長119cm,額寬16.5cm,肩寬17.5cm,琴尾寬13.5cm。琴體扁而寬,為宋琴之代表,蛇腹斷紋明顯,琴為赭石漆制配以朱砂修補,漆胎略硬。龍池上方樴有石綠填色篆書“明月”二字名款,古意盎然,涵義頗具韻味。該琴形貌典雅,發音清實而松厚,高音脆亮。
此琴為張大千先生喜愛之物,先生鑒為北宋間物,良材雙重面板與“秋月”琴同一制作,所謂唐園宋扁之寶也。古青玉制岳山和焦尾,配有明琴軫足。此琴得于1935年乙亥,胡若思先生19歲時,并曾收錄于《胡若思畫集》中。
“明月”款下另刻有銘文:“戊子之夏,執贈若思老弟并識于大風堂下大千居士爰。”
成交價:RMB224萬
二、唐 清風琴
長:126cm
“清風”款
琴為神農式,琴長126cm,琴額寬21cm,琴肩寬22cm,琴尾寬15.5cm。桐梓良材,鹿角灰胎,通體黑漆加以朱漆修飾,琴面及琴側大蛇腹斷紋顯著,琴背為不規則蛇腹斷紋,配以黃楊軫足,琴音古韻悠長,若配以絲弦其聲更為空靈。此琴背有銘文,琴名“清風”取:“月下瑤琴三五弄,清風生處秋水寒”之詩意。
另刻“雷威斫琴”,龍池兩側亦有刻文,“雷氏斫之,肇自開元,馮氏寶之。不知幾傳,我非知音,而理可言;心主于內,手應乎弦,故聲和可以仰馬氏意殺,形之捕蟬,豈特此哉!大則歌南風,小兮治單父,舉不出于焉。嘉泰元年辛酉平園老叟周必大識。
雷氏所斫之琴被尊稱為“雷琴”、“雷公琴”、“雷氏琴”,在當時已經享有盛譽。雷家造琴高手中,雷威的成就最大。據宋代蘇軾《雜書琴事》所載,雷公琴的特點是“其岳不容指,而弦不先文。其聲出于兩池間。其背微隆,若薤葉然。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韻,其精妙如此”。
鳳沼上部池下另刻有“曠代之寶”四字方印,意在萬物無常,經朝代之更替,千百年后,天下名琴仍存于世者非常稀有。據考證,現傳世唐琴僅十余張,宋琴也已極為難得。因此,唐宋之琴往往被琴人視為至寶。傳世之琴,不惟音聲品質超凡,其形制、髹漆、斷紋、題款等,皆是令人品鑒、玩味不已的地方。而作為曠代之寶的名琴,其傳承更迭,更留下了許多意蘊無窮的歷史故事。誠如蘇東坡所說:“千古寥落獨琴在,猶如老仙不死閱興亡。”
成交價:RMB224萬
三、宋 金聲琴
長:119cm
“金聲”款
此琴為伏羲式,琴長119cm,琴額寬18.5cm,琴肩寬18cm,琴尾寬13cm。此琴雖小亦輕,但流傳有序,斷紋極佳,音韻秀雅悠遠,是一把宋代佳琴。該琴通體斷紋,因歷史的蘊積而斑斕陸離,龍鱗、龜背、流水、蛇腹、錯雜相間,美不勝收,且品相如此完美者更為少見,世間罕有與其相匹者矣。琴之木材因年代久遠而松軟,故琴之音色古樸、渾厚。配以紫檀雁足、軫足,無論形制、雕工、寓意皆為上品。此琴配以絲弦,其音色更佳,極具文物及收藏價值。
宋時大力發展琴之文化,宋太宗本人就愛聽古琴演奏,還將古琴的七弦增為九弦,并為之改舊曲,創新調。宋徽宗趙佶曾搜羅天下名琴藏于萬琴堂,因此,宋文人大夫偏愛古琴音樂,琴樂在社會昌行一時。范仲淹、歐陽修等均善琴,琴的演奏技藝大有提高,形成眾多流派,如京師琴派、江西琴派、兩浙琴派等。銘文:背刻“金聲” 成交價:RMB190.4萬
四、蕉葉琴
長:123 cm
蕉葉式
“蕉葉式”的形狀顧名思義琴身似芭蕉,琴首蕉葉的葉柄向下彎曲,支撐首部,兩側似蕉葉的葉緣,向下略微翹曲,琴體形態旖旎秀逸,曲折的線條象流動的音韻,優美的身姿表現著文人浪漫的情趣。蕉葉式古琴是制作工藝是最繁冗,技藝要求最高的樣式。
此床蕉葉琴,琴長123cm,額寬14 cm,肩寬14 cm,琴最寬處24 cm,尾寬12.5 cm,岳山長20cm。因年代久遠,故琴背原有文字已模糊不清,難以識別。據《張大千信札》稱:“若思賢弟藏琴百余床,予最愛此蕉葉音韻,蒼古渾厚,若非唐代巨制不能至此,銘文耐人尋味,含意無窮,筆法園轉入神為操家稀有之大器也—二月五日張大千。”由此可知,此琴應為唐代之物。
此琴輪廓圓柔飽滿,品相完整,未曾修復。觀之如婷婷玉立之仙人,撫之如人聲有情之吟唱。通身髹朱漆,面桐底梓,琴底為純鹿角灰胎,發小蛇腹及龜紋斷,極具古韻。《琴學叢書?藏琴錄》中有云:“千金難買龜紋斷”。龍池鳳沼皆作細長之橢圓形,配以碧玉琴岳、龍齦,做工極圓潤;紫檀雁足及珍足,金徽;承露長如岳山,其上作陰刻回字紋裝飾,工藝精湛。一張成品古琴,觀其形制即可知斫琴者“見識”之大概,大凡“形制”不過關者,音聲一般難及中品,蓋因“見識”乃一斫琴之整體修養也。
琴乃文德積萃之象征,不只是以形制美為主的一般樂器,聲音美對于書房設琴的文人是與形制美同樣重要的。“善琴”的產生,只有在斫琴師有一定的琴學素養,斫法有據是積累多年經驗尤其是有獨到的審音追求基礎上才成為可能。《斫琴古法》中岳山、龍齦均以反應靈敏,彈性極佳的木材為制作原料,而此琴岳山、龍齦以及承露均由碧玉所制,仍能發出如此蒼勁松透、溫和圓潤、渾厚之音色,實乃琴器中難得一見的珍品。
琴背有刻文
琴腹內中間有刻字“若思賢弟藏琴百余床,予最愛此蕉葉音韻,蒼古渾厚,若非唐代巨制不能至此,銘文耐人尋味,含意無窮,筆法園轉入神為操家稀有之大器也,—二月五日張大千。”
成交價:RMB672萬
五、唐 驚濤琴
長:122cm
“驚濤”款
琴為鳳勢式,琴長122cm,琴額寬19cm,琴肩寬18cm,琴尾寬13cm,鹿角灰胎,琴體顏色紅黑相間,底漆中用以大量朱砂調和而成。琴身通體復合型斷紋明顯,包括龜背、蛇腹、牛毛、冰裂等。龍池上方刻有“驚濤”、“庭堅”為石綠填字,尾刻有記為蜀地古琴名家,李子昭先生之物,據考,李子昭(1867—1937)為川派琴家,素有“宮廷第一琴師”美稱,他于清代晚期自四川成都來到北京后,數十年間以琴學大家名滿京華,并應召慶王府等處任專職琴師。光緒二十一年(1895 年)顧承之子顧鶴逸與吳大、陸廉夫、鄭文焯、吳昌碩等創怡園畫集于園中。1919年仲秋,怡園園主為弘揚琴文化,與琴家葉璋伯、吳浸陽、吳蘭蓀等人,特邀上海、揚州、重慶、湖南等地琴人30余人,相聚怡園舉行琴會,整個活動在中國近代琴學史上譜寫了新的篇章。自此,“怡園琴會”便成為琴友相聚的固定活動。1935年,清王朝覆滅后,北方軍閥亂政,李子昭轉赴上海,適逢周冠九自英國倫敦僑居18年后歸滬,當時有琴友查阜西進行招致,琴家在怡園雅集,為大興琴學,弘揚交流,琴家倡議成立“今虞琴社”。并與蘇滬琴界同仁發起籌建“今虞琴社”。蘇州閶門外大馬路172號周氏“覺夢廬”別業建成后,1936年3月1日“今虞琴社”在蘇正式成立并舉行首次琴會。
此琴曾刊載于《胡若思畫集》,曰:“驚濤琴原為古琴家李子昭故物,李子昭為重慶人,蜀地山林派古琴名家,與九嶷派之楊宗稷,梅庵派之王賓魯,皆一時之俊。李子昭擅琴外,復善繪事,工山水、梅花”。書中又注:此琴為胡若思先生于1953年其37歲時所得,甚是欣喜,如跋所志,故作“得琴圖”一幅,畫中人攜琴側立,頗為志得意滿。
“庭堅”為宋代書法名家黃庭堅,此琴曾是黃庭堅收藏之稀有極品,幾經滄桑后,仍為迄今世存最完美的一把唐琴,琴聲蒼古渾厚有如浪濤,琴面有金徽十三枚,后配象牙雁足形制新穎難得一見,并配以象牙軫足。
銘文:龍池上刻“驚濤”、“庭堅”
琴尾背部刻:李子昭先生得此古琴于上海,時在乙未秋九月,蜀中亦道人修并記。
成交價:RMB268.8萬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