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年,收藏界一直備受關注與爭論,各門類藏品無一不為藏家所追捧,價格更是愈加的風起云涌。
因為工作的關系,身邊也有不少愛好收藏的朋友。收藏界的價格問題,一向是一個相對忌諱的問題,對于同一歷史時期的同一級別的藏品,其價格往往會因為買賣雙方交易時的心理預期值,從而產生很大的差距。我曾親歷過這樣一幕——同一墓葬出土的大小、玉質乃至品相幾無差別的兩件漢代玉璧,一件賣了2萬元,另一件則賣了5萬元。對此,見證這一幕的朋友這樣評價:2萬元,賣了個當下的時價;5萬元,則是賣了個10年后的價格。
10年后的價格,可能有些夸大,面對當下古玩瘋漲的態勢來看,2萬元到5萬元的價格遞增,根本不需要10年的周期,相反,或許也就是明后年的價格。
同樣的“玩意”,不同的價格,其背后就直接反映了作為購買者的兩位買家不同的心理價位。但顯而易見的是,作為購買這兩件玉器的兩位買家而言,他們只需要認為買的東西值這個價,一切便合情合理。
近期,在中國嘉德2011春拍中,齊白石的作品《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便以4.255億元人民幣落槌,創造了一個近乎于“十年后的好價錢”。
這件作品之所以引起軒然大波,有必要從齊白石的拍賣數據看起。2000年時,齊白石作品每平方尺在5萬元左右,到了2003年,其作品每平方尺漲到約16萬元;從2009年春季開始,齊白石作品開始坐上了價格暴漲的火箭,當年其作品《可惜無聲》拍出9520萬元的天價,其作品每平方尺飆升至39.5萬元。而這個時間,正好也是中國藝術品市場走出2008年的低谷,開始了價值回歸的一年。此外,齊白石花卉、果蔬一類題材的常見作品,自2007年以來,一直保持著一年大約100萬—500萬元左右的漲幅。
圍繞《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這件作品,其本身便有著巨大的噱頭。《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被定義為齊白石目前已知的繪畫及書法尺寸最大的一幅,據傳是齊白石當時為蔣介石60壽慶所作。
這只是噱頭的其一。其二,該件拍品實際上有兩部分合成,畫作部分由劉益謙2005年購買,花費約800萬元;對聯則購于2009年,約1000余萬元。而作為原藏家的劉益謙用了不足2000萬元的價格,將原本分割的兩部分合并在了一起。
特殊的創作背景和情節,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作品的價格,同時,這件作品的拍賣恰逢《富春山居圖》合璧前期,而《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的歸二為一,也暗合了“合璧”的寓意在其中,無疑更進一步挑逗起了部分買家的興趣。
我們無從考證送拍人挑選這一時機拍賣的原因,但是,拍賣用噱頭挑動購買者的追求欲,早已司空見慣。“唯一”、“獨有”、“特殊”等詞語,在拍賣公司的圖錄宣傳中,比比皆是。早在北京翰海2004年春季拍賣中以當年6930萬元的天價拍出的陸儼少的《杜甫詩意冊》,被譽為中國畫史空前未有的鴻篇巨制,又因為陸儼少一直崇拜杜工部,并常以其詩意轉為畫境,該幅作品故而在當時也受到熱捧。
而在2008年以1.5億賣出“清乾隆御制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的香港大藏家張宗憲,近期為2011蘇富比春拍“貢獻”出了30件拍品,其中,齊白石的《虎》據傳是其當年為國民黨某軍官而作。而齊白石擅長草蟲,很少畫動物。
從2010年開始,資本力量開啟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億元時代”,藝術品市場成為繼樓市、股市之后的第三大投資市場。機構力量與財富階層頻頻介入,他們與傳統收藏家的關系,就好比股票市場上“機構”與“散戶”的關系。他們投資藝術品市場的目的性最強,不以喜好為導向,而以收益的最大化為終極目標,因此投資的肯定是升值潛力最大的藝術精品,這直接拉動頂級藝術品價格幾級跳。作為有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齊白石,一定意義上,其知名度要遠遠比其他近代中國畫史上的大師們來得廣泛,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齊白石。這在一定意義上造成了齊白石成為資本力量最青睞的拍品,以及其價格的一路攀升。
雖然4.255億元的天價現在看起來似乎不可能逾越,目前樓市調控、股市低迷,資本力量便源源不斷地注入藝術品市場,推動著藝術品市場的步步升溫,藝術品被金融化的情況下,判斷其未來的價格空間,已經不能僅僅局限于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還要從金融市場的角度來衡量和判斷其合理性。
本文開篇時所講的故事背后,實際上還有一個不爭的事實。以西周時期的瑪瑙珠子(俗稱西瑪)為例,一顆直徑大約在2cm左右的西瑪,2005年的價格在100元左右,而今天,則至少需要700—1000元,而購買者依然絡繹不絕。一顆小小的西瑪,實際上可以看作收藏界的一個點,當這個點被撬動的時候,整個收藏界的價格勢必也會大漲。
作為一名普通觀眾,并非收藏界的業內人士,按照收藏界很多秘而不宣的游戲規則,其背后的種種問題,我們只能以猜測的眼光去看待。我們暫且可以不論當下出現的天價拍品的真假,但收藏界價格不斷攀升的事實的確存在。人們對購買古玩的價格判斷,與各個時期內物件的漲幅密切相關,在過去工資水平每月只有幾十塊錢的年代,人們購買一件古玩或許需要一個月的工資,而在工資水平每月有幾千塊錢的今天,一件古玩需要人們付出幾個月的工資,也就成了理所當然被人們接受的事實。其背后,實際上還是購買者接受度的問題。并且,過去的事實已經證明,即使是高價買進,假以時日,肯定穩賺不賠,也更加讓今天的購買者信心倍增。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張宗憲、劉益謙這樣的藏家,一擲千金購買藝術品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