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北京市文化局和榮寶齋聯合主辦的首屆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作品拍賣會將于6月12日、我國第六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在榮寶齋大廈正式開拍。包括“燕京八絕”在內的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別的國家級和市級非遺項目48項共86件作品將上拍。這是全國首次舉行大規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作品的專場拍賣活動。

據市文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嘗試大規模非遺拍賣活動不僅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工作的有益探索,也是檢驗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創作出的物質產品是否具有市場潛力的一次大膽嘗試。此次拍賣將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拓展市場平臺,總體提升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的社會影響力,為實現傳承人有效保護,推廣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貴資源,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有別于一般的古董和藝術品拍賣會,非遺作品的價值和功能更具多元性。要衡量非遺拍品的價值,不能只看年代、材質,而要看拍品背后制作技藝的稀缺程度和這些工藝中蘊含的豐富人文信息。
此次拍品多為改革開放以后創作,大部分是近幾年非遺受到全社會重視后才創作的。但是,從故宮香道傳承而來的七日香、突破傳統技藝局限創作的《楊貴妃》絹人,幾近絕跡又再度恢復出來的聚元號弓箭、北京宮毯、北京玉雕、北京雕漆等,都蘊含著傳統技藝的沉浮故事,也體現出農耕時代的生活用品向現代工業文明社會里的藝術品轉化的歷程。幾經沉浮的技藝背后,印刻著社會和生活的變遷,也體現了人們審美的改變。

24日的新聞通氣會上,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邀請參加拍賣的空竹、北京金漆鑲嵌制作技藝、北京蒙鑲、北京燈彩、木版水印技藝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分別介紹其項目技藝特點和參拍作品。古琴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王鵬(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所用古琴的制作者)特別演奏了一曲《良宵引》,使現場來賓近距離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據悉,86件非遺作品將于6月9日至11日在榮寶齋進行預展。其間,40余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將現場展示這些作品的制作過程和技藝,希望以此幫助廣大市民理解非遺的價值,提高公眾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認同,增強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