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參加了全國書法大賽“鄧石如獎”的評審工作。全國1.5萬多件來稿經過初評,近2000件作品入圍,再從入圍作品中選出350件作品入展,10件作品獲獎。十幾個評委有一種共同的感受,就是作品風格的雷同化。近2000件候選作品中約300件作品一眼看去幾乎出自一人之手,清一色的 “二王”風格,用筆、結構、章法極為相似,有的甚至內容都一樣,使評委和觀賞者無法辨識你我他。而這種雷同表現出的是一種表象上的傳統,而非真傳統。由于作者對傳統認識的膚淺,加之功力的薄弱,對經典法帖的簡單摹寫,特別是對時人作品的模仿,使作品表面呈現一定的傳統氣息,但大多不耐看,用筆不到位的、筆道纖弱的、使轉不準確的、筆路模糊的、作品欠缺生機內涵的等等。顯然,這些書家并不是真正地在學習傳統,我們暫且給這種現象取個名叫“偽學傳統”現象。
“偽學傳統”就是學習表面化的傳統,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表現
“偽學傳統”就是學習表面化的傳統,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表現。首先是面對傳統的教條主義。書法學習傳統的初衷是想獲取傳統的精義,問題出在認識上的僵化、方法的機械。不敢越雷池半步,一筆一畫照著摹寫,沒有從精神上領悟,沒有抓到傳統的本質,造成創作上的障礙,遇到生疏的字,無法處理得好,使整體創作不和諧。這種現象就是我們所說的“食古不化”。
其次是面對傳統的“拿來主義”。一個人成功,大家效仿,書法無意間與流行歌曲走到了一條線上,無論是誰,獲獎之后都被捧為明星被大家追逐,它的循環期是下一個明星的誕生,這種現象已成為全國書法發展的周期率。模仿寫出的作品表象上是傳統的,一般看不漏。作者都是“聰明人”,一看就會,一學就像,造成了這種橫向取法現象大面積、快速度蔓延。 “鄧石如獎”獲獎的10位作者大多是近年來在全國連續獲獎者。由于他們掌握了傳統的精髓,立得住,各領風騷,而引來難以計數的書法愛好者摹寫他們。全國偌大系列書法展示活動中鮮有新的人才涌現。書協成立30年來,總是每隔四五年出現幾個尖子人才,然后全國書風隨之而變,循環不止。全國書法繁榮背后書風的一面倒或曰“偽學傳統”現象不能不令人關注并堪憂。
談“偽學傳統”現象最重要的是弄清真傳統
當下復原傳統的書風是從第一屆全國草書展開始的。對復原式的傳統創作一擁而上,看似都在學傳統,其實細看、細品、細推敲就會發現,這只是一種風潮,是“偽學傳統”現象。這些年,自我發展受外來影響較小的省有河南、江蘇、浙江。這幾個省的學傳統抓得比較扎實,作者之間都有各自學習和創作的獨立領域。有的作者寫篆書能堅持20多年,直到寫成全國前列;有的寫碑幾十年,直到發展成為領全國之先。這幾個省在學傳統中找到一個突破點,然后廣泛涉獵,進而成為個性書家的例子很多。遼寧這些年也有一些領全國之先的作者,他們同樣是在傳統中找到突破口,進而形成自我的藝術創作體系。有以唐孫過庭為切點,有以明張瑞圖為切點,有以明董其昌為切點,有以宋米芾為切點,有以魏碑為切點,有以漢印為切點,有以秦璽為切點,總之每成就一個大家總是以一個傳統的點切入,闊而廣之。先成為真正的繼承者進而成為創造者,成為發展的生力軍。當下我們的發展受到阻礙,關節點就在于沒有真正去尋找傳統的切入點。
書法作品呈現“偽學傳統”狀態,主要是因為它不是從真正的傳統中派生的。舉個例子,就像考試打小抄,只看到了題的結果,卻無法看到運算的過程。作品既不入傳統之流,又有傳統之表,形成一種“偽學傳統”狀態。
“偽學傳統”現象的出現還緣于對傳統理解上的偏差,忽視書法啟蒙中的法度訓練。這些年在全國書法界,當然也包括遼寧書法界,認為古法中唐楷是刻畫的,是基礎書體,水平高的人不宜學習。其實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越來越感覺到唐楷在書法啟蒙和學習中的作用是相當大的。在書法的法度訓練中,再沒有比唐楷法度更完備的法書。通過嚴格的唐楷學習,可以使提按、使轉、走留等重要的用筆及結體得到充分的訓練。古今大書家沒有經過唐楷學習的是一大缺失。在唐楷的嚴格訓練之后,再臨寫什么帖都能駕輕就熟。當然我們也不能絕對地說,學習書法的啟蒙階段必須學習唐楷,魏碑、魏晉楷書以及后來幾個時代的楷法都是可以學習的。有人也擔心在大家都學習一部帖時會不會造成風格雷同現象??梢赃@樣說,只要真正地進入傳統中來,就不用擔心出現“偽學傳統”現象,古之先賢的實踐已證明了這一點。
談“偽學傳統”問題,最重要是弄清真傳統。真傳統涵蓋書法的發展歷程,囊括形而下與形而上兩個層面。
形而下的層面主要體現在書法的技術訓練、書體的研究、具體的學書方法,是對書法藝術規律的學習和把握。一個書法作者對古代的經典法帖要達到精讀,通過若干年的學習訓練能夠對技法駕輕就熟。
形而上的層面首先表現在學書的理念上,對書法這門藝術認知的程度,包括站在哲學與美學的視角,站位的高低決定成就的大小。其次表現在意境上,也可以說成境界。境界的產生需要靈感迸發時創造,而靈感的孕育則是一種漫長的沉得進去的經年錘煉。有意境的作品,無論內行外行觀之都會產生共鳴與震撼。
對一般意義上的書法作者,并不一定要求必須同時掌握形而下與形而上兩個層面。只要對傳統的基本內容即形而下把握住,就是進入了傳統之門。在此基礎上研究所臨經典作品的內涵、藝術風格、社會文化背景,最終融會貫通其書學思想和主旨,才算真正學習了傳統。從這個階段再向著更高的形而上跨越,經歷反反復復由淺入深的學習、思考、實踐、積累,最后體現到書法創作透著古風古韻,在傳統的軌道中、法度中運筆,又能游刃有余,靈活創新。所書內容富有根基與生命力,筆道中又蘊含個人風格,達到用書法書寫人生與性靈的境界。
當今“偽學傳統”現象產生的根由
當今“偽學傳統”現象產生的根由應該有這樣幾點:其一,書法的平民化傾向。書法自有史以來的3000多年間一直為士大夫所獨占,歷代書法家多為高官顯貴之人,衣食無憂,將書法作為個人的雅興,盡享其妙。而今天書法走下了殿堂,走進了平民百姓之中。這使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一種質變,平民化的書法研習者多憑著愛好之心,在業余生活中學習創作,這種學書的狀態與過去的士大夫時代從事書法創作的境遇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平民為生計而追求的書法免不了有急功近利意識,這樣就使書法承擔了許多書法以外的因素,這種因素會使人無法用耐心將傳統進行咀嚼。
其二,書法的快餐化傾向。書法本為穩步生長的藝術,遺憾的是時代快車已無法讓它按照自身的發展規律來成長。書法家的成長過程也從傳統的啟蒙、用功、創作、升華這樣的學習程序變為只有創作和升華兩部分,程序的節省顯然導致藝術的草率。由于社會的浮躁,一個書法作者只要有了創作能力就會有寫不完的展覽與應酬。投稿多為應急之作,既沒有好好臨習古帖,也沒有創作構建的時間與條件。忙亂的快餐與缺少吸收的過程,使書法內在應有的營養缺失嚴重,使對傳統的繼承偏離了軌道。
其三,書法的美術化傾向。當下全國書法創作興起做作之風,許多作品被裝飾得十分體面,形式的裝飾只是一個方面,還有用筆和內涵的修飾,這種刻意修飾的存在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對傳統的深刻理解。在頭腦中只有一個大致的形象,然后將這一形象無限地制作。為什么說這種傾向叫美術化傾向,因為那是沒有激情的制作,而不是由內而發的創作。追隨著某個獲獎者無數的重復,反復地摹寫,最后使自己的字不是寫出來的而是畫出來的。這樣的作品線條單一,動作平板,缺少了藝術的豐富性。
從評選和這些年全國書法發展態勢看,在傳統的繼承上遼寧書法經歷了20多年在全國的行草書優勢,走在了前列,但近八九年,出現了徘徊,分析原因不能不說與“偽學傳統”現象的影響有關。從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20多年間始終處在一種橫向取法的弊端之中,橫向取法的根源是傳統功力的缺乏,對古代經典的了解不夠,造成了古法簡單化,或一知半解。這種背景下自然抵御不住外面的各種誘惑,比如某某人獲獎立刻會有許多人蜂擁而起去學習,橫向取法。橫向取法是學習書法的一大問題,看似捷徑,其實是歧途。遼寧書法要想重振雄風、再創輝煌就必須走傳統學習之路,要敢于把“學習傳統”的口號叫響。
“偽學傳統”不可怕,這種現象是時代的產物,人人喊要學傳統但終是有相當一部分人無法走進傳統,或者是雖然打著學習傳統的旗號但總是與古代經典擦肩而過。作為傳統藝術的書法要在當下按藝術規律健康發展,徹底擯棄“偽學傳統”現象,必須建立起一種強化機制。其一,必須把學傳統抓臨帖放在書法學習的首位。要堅決補上傳統基礎這一課,凡橫向取法的作品多為基本功較差,沒有在傳統法帖上下過苦功夫。中國書法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典型藝術門類,偏離對傳統的深入繼承是永遠也找不到學習要領的。其二,要敢于面對“偽學傳統”的存在。我們所處的時代是高信息、快節奏的,信息傳遞的迅捷給我們帶來便捷學習的同時也使本該細嚼慢咽的文化盛宴快餐化了。 “偽學傳統”就是這個快餐文化氛圍的產物。要想使書法不偏離正途,必須踏踏實實地在傳統的法帖中建立根基,抓住書法藝術本質的學習,研究創作規律。傳統根基不牢必然枝葉無著,就算暫時上去了也會因無根而敗落,無法在書法歷史上留下印跡。將學習之根深深扎入傳統之中,與“偽學傳統”決裂,這是一個書者唯一的選擇。(書法家 胡崇煒)
胡崇煒 1963年生于吉林省大安縣。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楷書委員會委員,遼寧省書法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2011年第二屆蘭亭書法雙年展暨 “蘭亭雅集42人展”之一,出版個人作品集兩部,曾獲國家文化部第八屆 “群星獎”金獎等眾多國家級獎項。書法作品被中國文字博物館、第29屆奧運會組委會等收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