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寶石觀音像

這尊觀音像身高16厘米,重1公斤,厚4厘米。寶石紫中泛紅,晶瑩瑰麗,觀音坐蓮臺,眉宇慈祥。
柳炳武
筆者收藏文物多年,共珍藏了幾尊佛,其中一尊明代寶石觀音像更屬珍罕。此造像出土于山東省青州市衡王府遺址。經多位文物專家鑒定為明代造像,后又經寶石專家認定質地為寶石級。雕工精美,用料大,是目前所見寶石造像中較罕見之像。
這尊觀音像身高16厘米,重1公斤,厚4厘米。寶石紫中泛紅,晶瑩瑰麗,觀音坐蓮臺,眉宇慈祥。為了保持顯現這塊寶石的自然形狀,技藝高超的雕刻家刻意將上尖下穩的寶石雕刻成一件柔軟縹緲的天衣,輕輕頂于觀音之首。而在寶石的下端則將雕刻工整的蓮臺自然隱于“璞玉未雕”的寶石原貌之中,使得整尊雕像融天然與巧做、寶石與藝術為一體,匠心獨具,不同凡響。
明朝,朱元璋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建立了同姓諸王分封制度,企圖以此來保障明王朝的長治久安。封王權力很大,王府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掌握一定的武裝力量,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的權力,甚至可以起兵“靖難”。青州為軍事重鎮,先后有齊王、漢王、衡王封于青州。其中,衡王府歷史最長,影響最大。
明朝憲宗第七子朱佑楎,被封為衡恭王。弘治十二年(1499)就藩青州,嘉靖十七年(1538)去世,葬于今王墳鎮三陽山前。衡王在青州傳六世七王,分別是恭王朱佑楎、莊王朱厚燆、康王朱載圭、安王朱載封、定王朱翊鑊、憲王朱常和朱由棷。諸王的庶支封平度、寧陽、昌樂、壽張、新樂、高唐、漢陽等29位郡王。
衡王朱佑楎就藩青州,大興土木,在南陽城中建造了輝煌的衡王府。這座衡王府第,在建筑風格、內部裝飾以及人員配備上,與北京城里的皇宮極其相似,只是規模小些,人員少些。王府內有長史司、審理所、典膳所、奉祀所、典寶所、紀善所、良醫所、典代所、公正所,還有伴讀、教授、引禮、典服、承奉、宮女、內監等等,一應俱全,儼然是國中之國。衡王府占地近15公頃,氣勢宏大,東至東華門(今偶園街),西至西華門(今冠街),北至后宰門(今朝陽街)。朱佑楎就藩青州39年,死后,又傳了六個衡王。
清順治二年(1645),清朝廷借口衡王子弟叛亂抗清,將末代衡王召進京城,軟禁起來。第二年,以叛亂罪殺朱由棷,查抄衡王府,衡王家族四散逃命,來不及逃走的被變賣為奴。家產財寶“半歸禪剎,半入侯門”,富麗堂皇的衡王府被夷為平地。
衡王府的傳說也留存于許多古典名著之中。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名篇《林四娘》、《綠色女》、《王成》、《馬介夫》等,都是以富貴堂皇的衡王府為背景。曹雪芹《紅樓夢》七十八回“老學士閑征姽婳詞”,記述的也是青州衡王府林四娘的故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