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紀錄和鑒寶節目是“價格查詢器”
十年前,在蘇州念書時,我常去一位長輩家玩。這位長輩甚愛書畫收藏,有間書房起名“萬卷齋”,他珍藏的古書、字畫層層疊疊堆到了屋頂上。長輩曾取出一件珍品向我炫寶,并親自指點我欣賞,可一堆鑒賞術語攪得我越聽越迷糊,正當此時,長輩取出某知名拍賣行的圖錄,指著其中一幅畫告訴我,他的藏品和這圖錄上拍品的作者是同一個人,而圖錄上的那幅畫作在那次拍賣會上拍出數萬!我頓時豁然開朗,果然珍“貴”??!
最近齊白石的畫拍出天價成了新聞,既然成了新聞,公眾就將之放在放大鏡和顯微鏡下,通過論壇和微博(http://weibo.com)細細剖析、點評和推理。粗略看了一下,盡管也有少數“這是藝術品價值的回歸,應當值得慶幸”的評論。但更多是一邊倒的負面評論,比如齊白石作品短期內再創天價是否存在虛火,拍品到底是真是假,拍賣過程中是否存在做局……泡沫論、陰謀論,不滿情緒通過網絡互相傳染,快速發酵,大有演繹成一部“偵探陰謀劇”的勢頭。
但如果靜下心來想想,難道齊白石的畫不可以拍到4億多么?藝術品拍賣說到底還是一種買賣交易行為。賣主希望一本萬利,而買主則希望物美價廉。與真正的收藏家不同,如今出入藝術品拍賣會的買賣雙方更多的是看重利潤回報,對拍品的升值空間關注度遠高于拍品藝術性本身。只要過程公開公正,買賣雙方平等博弈,你情我愿,價格高低有什么關系。
我有幾位朋友家有藏寶,很喜歡查找各種藝術品拍賣信息,而電視上的鑒寶節目更是到點必看。其實他們也明白藝術品拍賣市場貓膩甚多,電視里的專家對藝術品的真偽判定可能有誤,只談升值不談風險更有誤導嫌疑。但因為拍賣紀錄和鑒寶節目能滿足他們關于藝術品“價格查詢器”的娛樂心理,依舊樂此不疲。
老人常說,有錢了,藝術品是最后請進家的;沒錢了,藝術品是第一個請出家的。既然現在一場場藝術拍賣制造出的天價傳奇是一種投資或者投機行為,那么就已經不是藝術的事情,而是資本的事情,而藝術并不了解這一切,也與此無關,一切就交由資本來衡量和判斷其合理性吧。
用聽來一個段子結束吧:主人和狗出門散步,主人慢慢前行,狗撒歡亂跑,一會兒跑到前面很遠,一會兒又折回來跑到后面很遠,結果是主人走了一公里,狗跑了四公里。這主人就是藝術品,這狗就是拍賣價格。
記者 孫琪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聽聞又有新的拍賣紀錄“輝煌”誕生,第一反應是與我何干,第二反應是多半又在“釣魚”吧。
至于第一種反應,這種動輒上億的藏品拍賣,絕不是我等平頭百姓可以參與的,連湊個熱鬧都顯多余。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兒。不要說身價上億的藏品,即使只是幾萬的普通藝術品,沒有點“水性”都不能下水。藝術品市場的贗品一條龍,完全能做到以假亂真,所謂“行家”也很可能是濫竽充數。前幾天,那個故宮盜賊拿著寶貝去請行家鑒定,照樣被說是贗品。拍賣這行,從來不保證真假,如果自己沒這本事,聽信所謂“行家”、“磚家”,只要有人背后聯手,他們說你真,你就真;說你假,你真也假。有句投資名言說,賺你能賺的錢,收藏領域的“撿漏”可不是光憑運氣碰來的。
而第二種反應則源于對“拍賣潛規則”的耳聞,雖然無緣親身證實,但很多現象表明,這種傳聞并非空穴來風。說得簡單點,跟坐莊炒股也有點異曲同工。炒家A可以掌控多個賬戶,通過拍賣行把自己持有的藏品高調拍賣,而高價買入者很可能只是炒家A的馬甲。表面上看,這種左手倒右手還要虧掉一些拍賣傭金,但這樁拍賣能受到的廣泛報道、關注以及帶來的知名度效應,拍賣傭金比廣告費還值,更何況這傭金還能私下“優惠”。更重要的是,這樣多次倒手之后,拍品知名度越來越高,價格也一步步虛高上去,賺錢效應之下,每次拍賣就能吸引到更多的局外人參與。只要某一次現場有一個沖動型的實力買家,被拍賣現場的高價搶奪氣氛刺激,一激動就把作品高價買走了,炒家A順利套現了。
回頭看看,這跟坐莊炒股還真是一脈相承,低位買入后,一邊在控制的多個賬戶內對倒,一邊迅速拉升,制造賺錢效應,吸引其他資金參與,高位配合利好傳聞放量震蕩,充分換手后勝利撤退。這種行為在股市或許還會引來證監部門的調查,但在拍賣市場上還沒聽過有什么法規能管這事。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這就難怪以往熱衷炒股的那么幾個“知名人士”,現在都往拍賣市場上炫呢。
當然,像這種過億的拍賣玩的是大的,而郵票、紀念幣、玉石、高檔茶葉這種普通人能夠參與的收藏領域,這種坐莊式的炒作也都已經屢見不鮮了,最終接盤的還是小散戶。
丁艷芳
成交價創紀錄的故事還會上演
在大蒜、豬肉、水電煤、油鹽醬醋全線上漲的日子里,文化藝術品拍賣價的上揚理所當然。更別提現在的貧富差距日益嚴重,少部分人掌握著社會的大部分財產,他們手上的錢根本花不完,也找不到對應的消費品來消費,于是就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裝“高雅”,買一些自己根本看不懂的藝術品。
我敢說的是,類似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以4.255億元成交,所謂創造中國近現代書畫新紀錄的故事,還會接連不斷地上演,現在肯定還只能算是開始。用不了太長的時間,大家會看到有單幅作品10億元、20億元的成交價格出現。
長期以來,我國甚至全球范圍內,文化藝術品缺乏流動性好的交易市場。轉手往往通過拍賣會來進行,而拍賣會的規模和參與的人數非常有限,從而在相當程度上抑制了價格發現。單品成交常常不能反映整個市場的估值水平,隨機性大,沒有代表性,也不具說服力。
所幸,現在有了以天津文交所為代表的藝術品份額交易市場,價格發現的機制才得到充分發揮。今后,即使是沒有上市的藝術品,也會在參考天津文交所交易價格的基礎上定價。因為人們已經開始懂得,藝術品一旦置身于流通性市場,其價格上揚的空間絕不是參與拍賣會的人能夠想象的。
記者 薄繼東
現在藝術品“投資功能”過于強大
多年前搬新居,看著空空的四壁,總覺得該掛點什么字畫,于是跟著一個朋友到他的朋友家去淘寶。
那朋友的朋友收藏了很多現代畫家的作品,指著這個說是現代派,指著那個說是印象派,可惜我是個藝術品盲,看這個是一團艷紫一團火紅,看那個是雜亂無章無數線圖,心里暗暗嘀咕:我去泰國旅游,看見大象畫畫也不過如此哦。翻看了老半天都沒有看得入眼的,正在失望,突然發現陽臺上有一幅尺寸頗大的油畫,一眼瞄過去不同凡響,趕緊拿進屋細瞧。
那主人訝異,說是上海某名家的早年之作,怎么就被我一眼盯上。畫面上一個英姿勃發文藝青年手持相機漫步向前的側影,專注、自然,一股神韻從畫中透出。我很喜歡,如果放在家中窗旁大墻上,非常合適。但我猶豫了,此畫有一個缺憾,畫像頂天立地,頭部頂在畫布的最邊緣,連頭發都不見了!我不理解,是畫家的草作,還是成畫后被人為破壞撕去了一縷畫布?畫的主人無法回答,我猶豫再三還是沒帶回家。
家中一直無字畫,后來有人去巴黎游后帶回一幅畫送我,是梵高“夜晚的咖啡館”的仿品。有天夜里突然聽到一聲巨響,原來是掛畫的繩子斷了,畫掉在地板上,摔了個七零八落。
最近看到新聞說齊白石、陳逸飛的畫拍出天價,周圍同事議論紛紛。有同事就說我“當初應該買下那幅油畫”,只要是名家的畫都升值,現在也起碼該賺個幾萬元了。嗚呼,我是否錯過了一個發財機會?不過呢,我至今認為,就像房產從消費品變成了投資品,藝術品現在投資功能很強大是被扭曲的,我可不想每天看到家里的一幅畫,腦子里馬上就想到它又漲了多少錢。四壁空空的普通人家,那就純凈為美吧,一切隨緣。
記者 郭廷煒
主持人說
最近有關書畫拍賣的新聞很熱,先是5月22日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從8800萬起拍,最終拍出4.255億元,創造了中國近現代書畫的新紀錄;緊接著5月24日陳逸飛《山地風》以8165萬元刷新中國油畫世界紀錄,成為最貴的中國油畫。
一時間各種議論四起,有人憤慨指責,高雅藝術都如此炒作;有人振振有詞,資本逐利本無可厚非;又有人潛心計算,一幅畫可以捐助多少所希望小學議論之余又當如何?一聲嘆息。
作者:孫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