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斌
國內高校當中的綜合材料藝術創作已經有不少時月了。各種非傳統藝術材料以及現成品在藝術創作中的使用已經變得司空見慣。但所謂的綜合材料藝術,有一種不良的傾向就是,材料的嫁接完全服務于形式感的追求,而這種形式感的追求因為樣式的窮盡也日漸變得沒了生趣。它成了一種自足的材料的游戲,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現實存在沒有多少聯系。一直鉆研材料語言的藝術家張振江,對此是不滿足的,他有其更為深遠的構想。
在材料方面,正如張振江自己所說的,他已經廣泛使用了油彩、丙烯、泥土、手機、手工紙、數字模型、印章等多種實物材料;在表現手法方面,涂抹、潑灑、拓印、拼貼、火燒、煙熏、滴漏、打磨和刀削等無所不用。其他不少藝術家也使用過這些材料和方法。但對于他來說,這些手段并非隨意而為,而是有具體的造型和精神意趣的統領。更為重要的是,他經過近些年的探索,已經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凝練的核心主題,那便是其為之孜孜不倦的《自然數》系列。誠然,如不少材料藝術家所認為的那樣,材料本身的肌理,筆觸驅遣的痕跡都會引發觀者的很多遐想,但是在我看來,這總還停留在以小機巧來博得觀者的歡心的層面,有時候甚至可以說,這更多地是在考觀者的內心細膩程度以及想象力水平。那么,作者自己的思考框架和工作態度呢?張振江正是在這方面用力頗深,在其心目中,他最為向往的是那種歷史的莊嚴感和現實在場的肅穆感。當然,這樣的一種嚴肅并不低沉,而是帶有慷慨激昂的基調。
在《自然數》系列中,數字字符,登載各種報道的報刊、票據、街頭廣告等的片斷,模糊的形體,各種非常規的材料集合在一起,看似紛繁蕪雜,實際卻呈現了作者對于某些史實和社會現場的心理印象和精神指向。在這里,數字字符并非如標題所示的那樣僅僅只是記錄數量的標記,而是經常與歷史事件、社會事件相關聯。在作者看來,數字最具有說服力,數字似乎只是一個個客觀的符號和最平直的記錄,然而卻透射出逼人的力量。熟知這些歷史與社會事件的人必定引起心靈的反應和思索,就更不要說那些經歷者,那些最為親身地遭遇其中的驚喜和悲愴的人們在面對這些數字時心情的波瀾起伏了。同時,它也會如同堅實的碑刻一樣,給那些淡忘歷史和社會責任的人一個警醒。
不過,倘若這些數字和某些實物信息的片段僅僅是為了客觀記錄(雖然也足以震懾人心),那么,文本或攝錄的方式也完全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由此引發出的問題是,如此繪畫的價值所在。其實,我們不難看到,張振江并非簡單使用數字,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數字記錄的事件和所描繪的圖像是有些錯位的,他有時會將這個數字所針對的事件的震撼來對應其他社會現實,物象組合上有其鮮明的個人思索痕跡;另一方面,材料肌理的豐富和厚實,愈發增添了這種精神旨意的輻射力,由此也更加深沉地影響了觀者的內心世界。千古春秋,滄海桑田,記憶與夢想,這些思緒會因由那些數字,那些拼貼的“證物”,那些如熔漿一樣流淌摩挲著實物的顏料混合物;因由作者在材料感悟與精神主旨表達之間的較好粘合而延伸得更加深遠,讓人倍覺意味雋永。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