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一組當代工藝美術作品在國內最大藝術品電子商務網站嘉德在線(www.artrade.com)亮相,作為其六月中旬精品大拍的預展。其中,四把徐秉方刻紫砂壺卻有些“蹊蹺”:當代愛好留青竹刻的人,沒有誰不知道徐秉方。他1945年生于江蘇常州,系民國刻竹名家徐素白第三子,留青竹刻作品享譽海內外,留青山水更為當世一絕。王世襄在《此君經眼錄》中記述說:“秉方先生幼承家學,專攻留青,四十以后藝大進,不獨于見刀處現神采,更求在模糊朦朧不見刀處生變化。不然對此彌漫滃郁,滿幅煙云,將不知如何措手矣。”
竹刻大家,為何推起了壺刻作品?據介紹,早在上世紀90年代,徐秉方的留青竹刻就曾于佳士得、蘇富比上拍,是最早進入國際拍賣市場的中國當代工藝美術作品之一。2008年,他的留青山水臂擱在中國嘉德拍出了67萬元的高價。
近年來,徐秉方的竹刻作品數量漸稀,他對自己的定位從來都是研究者,而非工藝師,自青年時代開始,就在留青竹刻的探索上傾注了全部心血,至今,外人眼里功成名就的他,仍在尋求新的突破,作品彌少、彌精。2009年全年,他只刻了兩件留青,但據他自己說,那都是研究之作,舍不得流入市場。
面對其作品如此之高的市場價位和如此之低的“產量”,許多愛好徐秉方留青竹刻的人另辟蹊徑,抱著“買不起竹刻,買件紫砂壺刻也好”的心態上門求壺,他也都不拒絕。事實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徐秉方就因著一次宜興之行,與壺結緣,自此,紫砂壺刻成為他竹刻以外的惟一愛好。算下來,也已有20多年。
刻壺之于這位竹人,不過是業余愛好;但這愛好中,同樣匯聚了他對刀、對藝術的深入理解。
嘉德在線有關負責人表示,竹人壺刻,可以成為許多當代工藝愛好者學習鑒賞“刀味”的入門:“當代工藝美術,由于工藝品種的豐富性和每個品種內部專業水平的差異性,注定了呈現在大眾面前的,是一個良莠不齊、困惑重重的領域。我們希望為買家提供更多學習鑒賞的平臺,名頭只能作為參考,真正的價值認定還是要回到作品本身。而徐秉方的‘刀’,在當代絕對可以算作最為過硬的鑒賞標準之一,他是一位真正懂得用‘刀’的人。”
“一枝竹”算得上徐秉方壺刻中摸索出的個人品牌,也是最能用于品鑒他刀法的作品。細觀竹葉,一面平,一面粗,對比分明,陰陽相映,合于自然,又充滿創意。研究刻的過程,竟是一刀而就,短促的一落一起之間,就完成了對自然的藝術再創作。
他的竹葉,透著“刀味”,也帶出了紫砂應有的“泥味”。在徐秉方看來,紫砂壺刻與象牙淺刻、紅木文玩雕刻等殊途同歸,雖有一些材質、技法、工具以及作品要求上的差異,創作原則卻一致:要藝術,要美,還要體現每個門類自身不可取代的特點。刻壺就要研究泥的特征、彰顯泥的質感,不可能完全照搬刻竹手法。
無論刻山水、梅花、書法,還是他那標志性的“一枝竹”,都僅憑單刀,一氣呵成。刀在他手中,比畫筆還要運用自如,真正做到了隨心所欲。而宜興刻壺的傳統方法,都是采用雙刀或多刀,先描著畫稿刻出輪廓,再將線條內的部分鏟掉。如此,刀的意義僅僅是機械復制畫稿,成為筆的奴隸,刻壺也受到了繪畫的轄制,無法體現自身特征。
有業內人士表示,由于受到功能、工藝特點等“先天”因素所限,紫砂壺的形制早在清代就臻于完善。在市場大潮的推動下,制壺業與藝術品收藏界相互碰撞,對紫砂壺的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精美,而且要獨特。大批外地書畫家和文人加入制壺隊伍,似乎也證明大家已經隱約意識到,紫砂壺藝術未來的空間,不僅在于形制的創新,更在于刻飾的講究。這其中,徐秉方在選取經典壺形、精制工藝基礎上促成“刀味”與“泥味”結合的嘗試,無疑提供了不錯的思路。
據悉,這批作品將于6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做現場展示,網上預展將持續至6月14日,6月15日正式在線開拍。同一專場中,還有當代冀派內畫鼻煙壺傳人黃三的作品,景德鎮汪派粉彩山水瓷繪汪平孫、汪沁父子作品,以及四位龍泉瓷藝高手的佳作。
佳品簡介:
現代 徐秉方刻一枝竹秦權壺
長:16cm,高:10cm
款識:曉琴手制

“一枝竹”算得上徐秉方壺刻中摸索出的個人品牌,也是最能用于品鑒他刀法的作品。細觀竹葉,一面平,一面粗,對比分明,陰陽相映,合于自然,又充滿創意。研究刻的過程,竟是一刀而就,短促的一落一起之間,就完成了對自然的藝術再創作,透著“刀味”,也帶出了紫砂應有的“泥味”。
現代 徐秉方刻一枝竹合歡壺
長:18cm,高:8.5cm
款識:博愛竹齋

無論刻山水、梅花、書法,還是他那標志性的“一枝竹”,都僅憑單刀,一氣呵成。刀在徐秉方手中,比畫筆還要運用自如,真正做到了隨心所欲。而宜興刻壺的傳統方法,都是采用雙刀或多刀,先描著畫稿刻出輪廓,再將線條內的部分鏟掉。如此,刀的意義僅僅是機械復制畫稿,成為筆的奴隸,刻壺也受到了繪畫的轄制,無法體現自身特征。
現代 徐秉方刻竹枝石塊兩相宜小合歡紫砂壺
長:15cm,高:7cm
款識:周菊春制

這件竹石小品,很好地詮釋了他對于疏密節奏的整體把握。由于竹刻與書畫的修為,徐秉方很在意視覺上的協調,何處滿刻,何處留白,何處枝繁葉茂,何處寥寥幾刀,均有講究。字、畫、壺形三者的搭配交融,更有玩味不盡的深妙。
現代 徐秉方刻梅花提梁壺
長:16cm,高:17.5cm

款識:海金壺藝徐秉方認為,茶壺畢竟是品茗之器,再多新奇,總不應偏離茶文化的精神,即閑情雅趣。由此,梅、蘭、竹、菊“四君子”和遠景山水成為他最喜愛的壺刻題材。這把壺上的梅花刀味十足,絢爛而不顯繁亂,清幽高潔的氣質直入人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