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 碧峰古寺 立軸 設色金箋 香港佳士得2010 年秋拍 HKD 52,580,400張大千 碧峰古寺 立軸 設色金箋香港佳士得2010 年秋拍 HKD 52,580,400
張大千(1899-1983),是中國近代繪畫史上的“全能大師”。于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無所不能,無一不精。詩文真率豪放,書法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采。
師古、師自然、師心
張大千的藝術生涯和繪畫風格,大致可以分為“師古”、“師自然”、“師心”三個階段:40歲之前他以古人為師。自古以來,一個畫家能否承前啟后、功成名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傳統功底是否深厚。張大千的傳統功力,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他曾用大量的時間和心血臨摹古人名作,從清代石濤起筆,到八大、陳洪綬、徐渭等,進而廣涉明清諸家,再到宋元,最后上溯到隋唐。特別是他臨仿石濤和八大的作品更是惟妙惟肖,幾近亂真。
40歲至60歲之間他以自然為師,遍游名山大川,1925年到1937年他更是三游黃山,無論是遼闊的中原、秀麗的江南,還是荒莽的塞外,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張大千曾說:“古人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什么意思呢?因為見聞廣博,要從實際觀察得來,不只單靠書本,兩者要相輔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筆自然有所依據,要經歷的多才有所獲。山川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獸都是一樣的。”之后他又向石窟藝術和民間藝術學習,尤其是1940至1942年他面壁敦煌三年,臨摹了歷代壁畫,再次獲得了傳統藝術的滋養,為其創作之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60歲后張大千以心為師。他在繼承唐代王洽的潑墨畫法的基礎之上,受西方現代繪畫抽象表現主義的啟發,獨創潑彩畫法。他的潑彩畫,把色與墨相融相間,將半抽象與寫意的具象畫法融為一體,創造出一種半抽象墨彩交輝的意境。
大千山水畫的風格及市場
張大千的山水畫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以學石濤為主,兼及梅清、石溪、程邃、朱耷等,用筆細勁、豪放,不拘一格。38歲前后,他除了師法古人,尤其是唐、宋人的法度之外,又以造化為師,以“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石濤精神,先后游歷了黃山、華山和峨眉山,從千變萬化的自然景物中汲取營養,逐漸形成了利落、靈秀、峻峭、爽利的山水畫風格。石濤的山水畫古樸凝重,而大千的山水畫運筆勁健、靈秀,有現代畫的風格。其山水畫中的人物筆簡神足,面相圓潤,衣紋線條嚴謹流暢。
早期張大千學習傳統,以摹古入手。他臨摹水平極高,進而到作偽,特別是他臨摹石濤和八大作品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很多大收藏家、鑒賞家都難以辨認,在當時被傳為笑談。目前,世界上許多博物館都藏有他的偽作,如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收藏有他的《來人吳中三隱》;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有他的《石濤山水》和《梅清山水》;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有他的《巨然茂林疊嶂圖》等。這正是張大千傳統繪畫深厚功力的體現。
從1940年赴敦煌之后到1957年是大千山水畫創作的中期,也是其山水畫創作的成熟期。由于他深受敦煌壁畫的影響,進而畫風為之一變,逐漸出現較多的自家面目,除在皴法、設色上仍然有石濤的影子外,他在創作手法上豐富多彩,用筆圓潤、簡潔、設色明快、清麗,變王蒙的厚密蓬勃之風為靈動疏朗之格。一改明清一味摹古、脫離生活的文人畫之弊病,開始創作了大量寫生記游作品,別有情趣,這時期其創作的青綠或金碧山水作品也有所增多。
1957年張大千58歲時由于突患眼疾,畫風趨向寫意。63歲以后,張大千的山水畫創作逐漸進入晚期。此時的他正在探索山水畫的革新問題,開創了潑墨、潑彩的新畫風,這個階段是張大千繼其集傳統大成之后走向個人創新巔峰的階段。縱觀這個階段張大千的山水畫,其構圖新穎,大氣磅礴,不拘一格。無論全景式、局部式,或一水兩山式的自然分疆法他都采用。在墨色的運用上,以設色居多,往往多是工筆重彩,大紅大綠,泥金鋪底,燦爛奪目,與一般文人畫崇尚淡雅明顯不同。
從市場層面看,張大千各個階段的山水畫一直深受藏家的喜歡,尤其是其中期和后期作品價格目前更是漲幅居前。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香港拍賣市場中,張大千的山水畫精品就屢創高價。1987年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的《潑墨桃源圖》以170萬港幣成交,創出當時中國近現代書畫作品拍賣的最高紀錄。1989年他的《松壑飛泉圖》在香港蘇富比拍賣中以287萬港元成交;1991年他的《靈巖山色》在佳士得拍賣中以429萬港元成交;1992年他的《青城山》四屏在香港蘇富比拍賣中以748萬港元成交;1994年他的《幽谷圖》在蘇富比拍賣中以816萬港元成交,這件作品被臺灣著名收藏家林百里收藏,是其“廣雅軒”的鎮館之寶。
進入到新千年以來,拍賣市場上高價作品多為他的山水畫作品。根據目前雅昌藝術網的數據,張大千目前成交價格超過一千萬的作品有59件,其中山水畫就占了38件,并且其不同階段的山水畫都有高價創出。由于張大千的晚期作品基本都流藏在國外,因此2005年前的國內拍賣市場上出現較多的是張大千早期以及他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的作品。目前這類作品精品價格也從百萬級別增長到千萬元的層級。例如香港佳士得2010年秋季拍賣會上拍的張大千1949年創作的《仿王蒙青卞隱居圖》成交額就達到2753.72萬元。北京保利2010年秋拍征集的張大千1941年創作的《山水》四屏是張大千早期的佳作,該件作品從筆法、圖中松樹畫法、寫形點苔均遵守石濤之法,但有其強烈的個人風格的再創造作品最終成交價高達2576萬元。
張大千中期的工筆青綠山水作品風格富麗堂皇、雍容華貴。這時期的作品大多屬于張大千寓居海外之前留在大陸的作品,這些作品在國內收藏較多,因此國內的收藏者見的最多的,國內學術界研究較多的也是張大千這個時期的作品,內地藏家相對比較喜歡這個時期的張大千作品。在剛剛結束的香港蘇富比2011年春季拍賣會上,張大千1953年創作的《蜀山春曉》就以5430.9萬元的高價成交。張大千1948年創作的《峨眉接引殿》最早曾在1948年春張大千在上海成都路的中國畫苑舉行的畫展展出過,在那次畫展上展出的大部分是張大千的工筆重彩作品,作品融入了張大千游歷峨眉山時的生活體驗,以自然實景之山水為描繪對象,同時也注重物理、物象的寫實性傳達,包括山石林木的質感、自然生態以及空間透視等表現。后來這件作品被北京文物商店收藏,1995年曾在北京瀚海上拍,2010年6月在北京保利春拍以5488萬元成交。
張大千晚期作品以前主要流傳在海外,其晚期作品也代表了張大千作品最高的藝術成就。張大千潑彩作品價格在90年代一度攀升,但隨后受東南亞經濟危機的影響,價格上揚的步伐被抑制。2005年以后這類作品才從海外陸續流回國內市場。毫無疑問,突破億元的《愛痕湖》是此類張大千作品的典型作品。這件作品是張大千的巨幅絹本潑彩作品。抽象的墨與彩“潑”出的山,如海浪般洶涌于畫面;清晰、謹飭的房舍,則靜處于“波濤”間。構思的宏闊,與細節的清晰,有機地融為一體,堪稱張大千化用西方抽象派藝術與中國傳統文人藝術的水乳交融之作,并且來源于研究中國美術史專家方聞,創出突破億元價格實至名歸。此外2009年在北京匡時上拍的《瑞士雪山圖》、2010年在香港蘇富比上拍的《闊浦遙山》都是此類佳作。
大千人物畫的風格及市場
張大千最富于創造性的是其人物畫。其畫多以傳統的人物畫為根基,同時吸收現代美學思想,造型準確,形象生動。1929年張大千30歲赴敦煌臨摹以前,所有仕女造型削肩清瘦,設色濃麗妍美,弱不禁風,有病態之美,畫風學清代的改琦而又有自家特色。1941年42歲在三次赴甘肅敦煌臨摹壁畫之后其畫風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大量吸取了唐人的筆意、造型和賦色的長處,并融于自己的創作之中。所畫仕女圓潤俊美,體態豐腴,設色濃麗,筆法嚴謹,衣裙圖案精美,線條流暢,給人一種健康的美感。此外他還擅畫佛像和白描人物。1957年他患目疾以后,他筆下工整細膩的人物畫減少,寫意的人物畫大增。
張大千的仕女畫和高士畫是張大千人物畫最為常見的兩類題材。這類作品在80年代開始出現在港臺拍賣市場當中。1981年到1988年張大千仕女作品的落槌價格大都在5萬港元以下,這個時間段成交價格較高的是1981年在香港港蘇富比上拍的《龍女禮佛》落槌價為11萬港元;1989年之后張大千仕女類作品價格有所上揚,作品的落槌價在10萬港元之上的數量有所增多。1990年在香港佳士得成交的張大千1946年創作的《番女擎彪圖》以125萬港元成交,創出當時作品拍賣最高價。1992年9月在香港佳士得上拍的《美人屏風圖》以70萬港元的價格落槌。隨著93年內地拍賣公司陸續成立之后,張大千的仕女作品也開始在國內拍賣市場中亮相,這個階段張大千1940年代的仕女作品售價較高,北京翰海拍賣的《拈花仕女圖》就曾經拍出過77萬元的高價。普通的仕女作品價格在10萬至20萬元之間。2004年香港蘇富比上拍的《摩登仕女》以655.8萬港元成交,這件作品原為諦仙館舊藏。多次著錄與張大千作品畫集。2009年以來隨著張大千作品整體行情的抬升,他的仕女作品價格也有所上揚。精品價格漲到百萬元以上,甚至出現了千萬元成交的此類作品。2010年5月香港佳士得上拍的張大千1954年創作的《拈花仕女圖》以1237.98萬元成交,這是張大千此類作品拍賣最高價。
張大千的高士圖也是張大千人物畫的一類作品。這類作品也是80年代最早是在港臺拍賣市場上拍,但價格低于其仕女類作品,當時價格大都在5萬港元之下。1980年11月在香港蘇富比拍賣的《賞蓮圖》以14萬港元成交,這1980年到1986年張大千此類作品拍賣最高價。1987年之后,張大千高士圖作品價格雖有上漲,但絕大多數作品的落槌價格都在十萬港元之上,1992年在香港佳士得成交的《春游》就以75萬港元成交,是90年代張大千高士作品的最高價。90年代,內地拍賣市場張大千的高士圖作品價格基本上保持在20萬元。大千早期作品《松下高士圖》在2004年廣州嘉德拍賣的以330萬元高價,這是張大千高士圖作品拍賣最高價。2008年秋季拍賣中國嘉德推出了“逸云堂藏畫”拍賣專場,該專場藏品來自臺灣藏家蔣氏兄弟。這場拍賣成交額1265.6萬元,該專場上拍的幾件作品都是張大千的高士圖。張大千此類高士圖精品目前的市場價位在百萬元層級,例如2009年在西泠印社拍賣公司以268.8萬元成交的《梧桐高士圖》和2011年在中國嘉德以253萬元成交的《古木高士圖》都是此類作品的市場高價。
有所上揚。精品價格漲到百萬元以上,甚至出現了千萬元成交的此類作品。2010年5月香港佳士得上拍的張大千1954年創作的《拈花仕女圖》以1237.98萬元成交,這是張大千此類作品拍賣最高價。
張大千的高士圖也是張大千人物畫的一類作品。這類作品也是80年代最早是在港臺拍賣市場上拍,但價格低于其仕女類作品,當時價格大都在5萬港元之下。1980年11月在香港蘇富比拍賣的《賞蓮圖》以14萬港元成交,這1980年到1986年張大千此類作品拍賣最高價。1987年之后,張大千高士圖作品價格雖有上漲,但絕大多數作品的落槌價格都在十萬港元之上,1992年在香港佳士得成交的《春游》就以75萬港元成交,是90年代張大千高士作品的最高價。90年代,內地拍賣市場張大千的高士圖作品價格基本上保持在20萬元。大千早期作品《松下高士圖》在2004年廣州嘉德拍賣的以330萬元高價,這是張大千高士圖作品拍賣最高價。2008年秋季拍賣中國嘉德推出了“逸云堂藏畫”拍賣專場,該專場藏品來自臺灣藏家蔣氏兄弟。這場拍賣成交額1265.6萬元,該專場上拍的幾件作品都是張大千的高士圖。張大千此類高士圖精品目前的市場價位在百萬元層級,例如2009年在西泠印社拍賣公司以268.8萬元成交的《梧桐高士圖》和2011年在中國嘉德以253萬元成交的《古木高士圖》都是此類作品的市場高價。
香港蘇富比拍賣中以748萬港元拍得《青城山》(四屏),1994年在蘇富比拍以816萬港拍得《幽谷圖》,1999年張大千《荷花》(通景四屏)被林百里在佳士得以829萬港元收入囊中。突破億元的《愛痕湖》也是他購藏的。他的畫廊“廣雅軒”收藏有上百幅張大千的畫作。他所收藏的張大千畫作數量僅次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在林百里的所有收藏中,張大千的畫作占了總收藏金額的74%。此外,港臺和海外還有不少張大千作品癡迷者。
無論是公共收藏還是私人收藏,他們都是被張大千作品的魅力所折服,毫不夸張的說,張大千的作品的收藏群體遍布華人世界,對其作品產生收藏愿望的藏家人數只會越來越多,因此其作品市場行情也會越走越高。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