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建穎
2003年12月9日,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館。
第十八屆亞洲國際美展在此拉開帷幕,本屆參展的國家和地區(qū)有日本、韓國、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香港、澳門、臺灣等。按照慣例中輪流主辦的原則,本屆由香港為東道主,操持展示交流等一切活動。
亞洲或亞細亞國際美術(shù)展覽會作為全名,簡稱為亞洲國際美展,1985年首屆展示于韓國,當時參展的創(chuàng)會成員僅有日本、臺灣及韓國。舉辦宗旨為:“經(jīng)由亞洲各國或區(qū)域的現(xiàn)代美術(shù)展覽活動,增進國與國之間的美術(shù)文化交流,并且根據(jù)各國對于區(qū)域文化傳統(tǒng)獨特性的理解與相互尊重,發(fā)揚各國現(xiàn)代美術(shù)的地位。如此慢慢地讓亞洲美術(shù)文化更有前瞻性,并且把它當成目標去完成。”這一由民間發(fā)起的國際交流,因為在發(fā)起者藝術(shù)家們的不懈努力之下,還得到各地政府部門的理解支持,逐年發(fā)展壯大,成為一年一度的亞洲現(xiàn)代藝術(shù)盛會。在走過十八年歷程之后,參展國及地區(qū)由三個增為十余個,作品由不足百件增至二百余件。
富有中國傳統(tǒng)建筑特色的香港文化博物館,二、三層樓面內(nèi)外都布滿了展品。開幕式前有一項稱之為行為藝術(shù)的表演,參與者套上白色的長袍,各自將顏料向別人身上涂抹,活躍了當時的氣氛。剪彩嘉賓除各參展國及地區(qū)委員會主席外,香港特區(qū)政府的文化要員也到場并致詞。亞洲展香港委員會主席呂豐雅以英文致前言,“對于亞洲現(xiàn)代藝術(shù)這幅大地圖,我們以后起之秀的誠懇心態(tài),提供了其中的一塊拼件。”再次點明本屆的展示主題為:亞洲拼圖。
作為東道主,香港參展的藝術(shù)家人數(shù)最眾,有40名之多。作品以不同形式、不同質(zhì)材反映藝術(shù)家們各不相同的視角和取向,卻又都表現(xiàn)著同一生存空間條件下的所思所想。二層展廳進門就會被一件作品所吸引,紅衣白臉的民間布娃組成大片背景前是座用麻繩纏繞的櫥窗女模,強烈刺激的色彩對比下由混合媒材隱喻著深深的壓抑,標題《漿》和作品一樣耐人尋味,作者施德燕;另一件深色背景前的作品是用釣魚絲將水泥復制的錘鉗工具懸掛起來,乍一望去以為是動物骨件,再看題目《文明化石》頓覺震撼,令人叫絕,作者林玉蓮;三樓正面窗臺的十塊大玻璃上一件裝置作品,是由數(shù)以千計安有羽毛的太陽能搖擺器所組成。單一物件的機械造型結(jié)合羽毛再加不停擺動,顯得十分有趣,而同時重復上千次、又出現(xiàn)在十多米寬的玻璃窗上,則可算得壯觀了。題為《飛行異物》,作者甘志強;除了裝置,平面作品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示出多元文化的特殊含義,其中不乏老一輩港九藝術(shù)家,更多的則是異域留學歸來的年輕人,突顯勃勃生機。
回歸后的澳門參展作者13人,且不同語言膚色,作品卻并不示弱。 華洋雜居歷史長過香港、中西交融最早的特殊之地特有的一方沃土給當?shù)厮囆g(shù)家提供了創(chuàng)造條件,尤因現(xiàn)代畫會的不懈努力而倍受關(guān)注。其中土生葡人馬若龍、馬偉達兄弟仍十分出色;還有俄羅斯人君士坦丁、澳洲人馬維斯等在融入澳門社會的同時保持各自的面目;在澳門展區(qū)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是一件裝置:用金屬刀叉匙三件套焊接而成110cm直徑的大碗,上架一副長218cm的棍狀木筷,題為:《碗筷——全球化下之飲食文化》,作者朱焯信,澳門出生的華人,近年獲獎連連的青年。以不同的尋常質(zhì)材再現(xiàn)司空見慣的日用器物,給人以美感的同時提示一個重新審視的主題;平面作品《逐出伊甸園》出自少壯派的何仲儀及唐重之手,將意大利文藝復興大師名作的局部進行電腦再處理,配以字跡豪放粗獷的對聯(lián):“絕對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能琴棋書畫酒詩花”、橫批:“逐出伊甸園”。嘲諷現(xiàn)實的口吻道出另一制度下年輕人面臨困惑之真意;亞洲展開幕前一個月悄然辭世的郭桓一件裝置作品《無意禱告》成了絕唱,信手拈來的廢舊物料搭配得如此自然天成,令觀眾拍案而久久無法忘懷……
作為創(chuàng)會成員,臺灣地區(qū)今年的參展作者是23人。亞洲展臺灣委員會主席顧重光在《新世紀的曙光》一文中這樣寫到:“……所展出的作品多以現(xiàn)代意識的多元風格不論抽象還是具象,都是代表這一代新意識的繪畫。雖說是大約能代表臺灣這一代的繪畫,也只能是橫切面,讓觀眾可從切面年輪讀出作品中所發(fā)出的意義。”他的一件水墨拼貼,題為《東西方的探索》,在濃重的韻味中注入了現(xiàn)代意識,顯出另一番雅致;二十方臺島圖形加染色的混合材料作品《漂泊的命運》,耐人尋味的引發(fā)對歸屬的憂患,作者袁金塔,美國留學歸來的后起之秀;繪有規(guī)則圖案的布材裝置從天花到地面垂直掛下,圍起一方空間,透光效果表現(xiàn)出特有的女性審美,題為《來去系列》,作者潘麗紅,年年參展的藝術(shù)家,并能不斷創(chuàng)新,而保持一股靈氣。在這件作品中,人們不僅體會氛圍的特殊,還能感受境界的超然。
從第12屆開始加入的中國大陸藝術(shù)家,本屆參展者有25人。正如中國委員會主席左正堯在前言中所說:“21世紀,是個觀念化的世紀,中國當代藝術(shù)家從不同的媒材手段中探索東方人看世界的觀念形態(tài)。”應邀參與的作者來自北京、南京、上海、武漢、蘇州和廣州,大多為近年嶄露頭角的青年。一條1:1玻璃鋼仿真大鱷魚,用白色紗布纏繞并整齊的釘有數(shù)百枚鐵釘,題為《不可食用動物》,作者是廣東的李鋼和陳曉明。因絕對寫實的效果令觀者們格外關(guān)注,不知不覺中接受對生態(tài)保護這一主題的思考;而就在其對面,兩件一組的陶塑:沒有五官的臉、木然的外型、后腦部分一行豎排的中文字,取題《身份》,作者是出生于張家界的湖南人魏華。以符號式的形象,使人們對曾經(jīng)在中國大陸事關(guān)重大后又變得無關(guān)緊要的概念予以再度認知;展廳中一件從頂部掛下的作品吸引著觀眾的目光,選材于報紙和雨傘,將鋪天蓋地充斥當今生活的報紙、彩色讀物撕成條狀接連三個直徑1米又長短不一的柱型,附以一個長長的標題:《你知道你閱讀的報紙有多長?》,隨手可得的現(xiàn)成物用得極其輕松隨意又寓意深刻,作者是來自上海的畫家中最年輕的一位,王凈;此外還有不少利用現(xiàn)代媒材的作品,如袁曉舫的《夜香港》及喻旭東的《我愛藥丸》均系數(shù)碼影像,以各自的角度表現(xiàn)對現(xiàn)實生活的思考與關(guān)注;展品中更不乏布面油彩的寫實肖像以及紙本的水墨、彩墨等等,將現(xiàn)代理念注入對傳統(tǒng)手法的把玩……
創(chuàng)會成員國日本今年的展品中,有雕刻作品《蔬菜2003-3》,是剖開的辣椒和蒜頭用金屬放大至17x50x30cm,制作認真精到,自有田暢夫之手;還有大川真子的《Blue》、尾花剛的《Untitled1》、川路歌子的《Mode》等,都是抽象表現(xiàn)的佳作。本屆參展作者20人,均為1960年以前出生,最年長的秋吉資夫,已有八十高齡,作品《水道No3》混厚蒼勁,不愧成熟一代之代表。
同為創(chuàng)會成員的韓國,參展作者20人。在歷年的展示中,韓國均為最現(xiàn)代、最精彩的,此次自然不負眾望。柳熙永的《Work 2003-2》是件布面油彩,平涂的雙色暗紅調(diào)子,嚴謹而熱烈;韓萬榮的《Reproduction of time-Blue Line》,用丙烯在畫布上營造藍色氣氛,再以白描手法畫出懸崖飛瀑,畫面下方一條波狀黑線,寥寥數(shù)筆點出空靈的意境;另一件混合材料作品,是用白色棉線在深藍的畫面底子上穿織出一件帶帽的外衣,認真仔細卻線頭外露,左上方26個英文字母重復排列整齊,題為《03日記-不在》,作者金壽慈,以私人的記憶喚起觀眾莫名的感受。……
馬來西亞今年的參展者10人。其中有鐘金鉤的《節(jié)慶賜福》,用丙烯在畫布畫出紅色調(diào),并印上歷本文字,再用線描繪以財神,一個無人拒絕的主題;依士邁.拉迪夫以丙烯在布上做肌理,又用黑白兩色涂抹揮灑,題為《黑夜魔術(shù)…在黑暗中起舞》;而陳梅書的一件布面油彩,濃重奔放而更加豐富,題目《精神顯現(xiàn)》;均反映出不同種族在同一國度生存的特殊心態(tài)。
城市國家新加坡,參展人數(shù)15名。梁其棟一件丙烯作品《Travel in Time》,明快的橙紅色調(diào),有著半抽象的圖形,隨意而松動;蔡世華和洪雪珍合作的水墨拼貼,借建筑透視把握城市景觀特有的意韻,題為《Common Habitat》;一件刻有菩薩的木雕,做舊效果古樸而典雅,取題《Tales of the Tree》,作者林龍成……
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今年的參展者為12人。A.D.Pirous的布面丙烯作品,將多種文字組合,題為《Historical Notes》,畫面呈暖色,顯得很輝煌;Chairin Hayati的一件裝置用的是竹編加紙本,形似芭蕉,又象盛開的花瓣,在展廳里效果特別奪目,標題為《Toy Tree 》;而Setiawan Sabana的裝置則是用醫(yī)療輸液器械及音樂譜架組合,將瓶中的黑色液體注入譜架上的黑色花朵,而支架上又搭著一紅一白兩塊布,題目為《Song of Tragedy》……
菲律賓此次參展的有10人。Virgilio Aviado的拼貼作品是有小色塊點綴的黑白系列,題目為《In Times of Wars and SARS》;而富有張力的銅制雕刻則是Eduaedo Castrillo的作品,題為《Myriad》;Ramon Orlina用綠色玻璃制成的女人體局部,十分自然、流暢生動,取題則為《NingNing》,更令作品鮮活起來……
第十八屆亞洲國際美展開幕翌日,主辦方就組織了學術(shù)研討,日本的宇田川宣人、韓國的金鳳臺、印度尼西亞的撒提亞旺.沙巴那、中國大陸的羅一平、香港的高美慶均遞交了論文。參展國藝術(shù)家代表還集體參觀了同時展示的香港藝術(shù)雙年展,并于11日赴
澳門參觀交流,參與澳門文化體.現(xiàn)代畫會向已故藝術(shù)家郭桓致意的紀念活動。
本屆亞洲展將于2004年3月8日閉幕,下屆的東道主則是日本。
是什么原因?使這么多不同語言、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藝術(shù)家匯聚到一起,參與一年一度的展示?是藝術(shù)家不可動搖的責任和良知,更是亞洲藝術(shù)家聯(lián)盟所共建的合作平臺,所有參展國的藝術(shù)家,無論身在何處、國情如何,都可以、也應該站在各自的角度和立場表達各自的審美感受,亞洲展才可能更加豐富多元,更加色彩斑斕。
這便是拼圖的魅力。
2004/2/9 于上海未眠居
2004-1 《上海美術(shù)》總第80期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