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的11月12日,中國南方先行開放的特區城市深圳,風和日麗。
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二十五周年之際,中國深圳美術館邀請日籍旅美藝術家野田正明來華舉辦個人藝術展。作為答謝,野田正明先生將其精心創作的象征贊美中國社會經濟文化快速騰飛的雕塑作品“飛翔”系列之六,捐贈給深圳美術館,至今成為這座美麗都市的永久性陳列收藏。
野田正明Masaaki Noda,1949年生于日本廣島福山市。1969至1972年就讀于大阪藝術大學。1977年離開日本赴美國紐約,獲紐約藝術學生聯盟Elizabeth Carstairs 獎學金,開始其在異國的留學生涯和藝術活動。
赴美之前,野田正明已是一位活躍于日本藝術界具一定知名度的青年畫家。在其大學畢業后的五年中,開始由繪畫轉為絲網版畫的制作,并在早期作品中呈現出復雜細致的感覺,以及高雅動能的漸變。因為不滿當年的日本現狀,也為追求更自由的發揮自己的藝術才華,開闊藝術眼界,才決定赴美留學。抵美之初,為尋找理想中的Loft而住了兩個月的旅館,直至在華埠區得以落實,如其最初心愿。不久他就進入紐約藝術學生聯盟The Art Students League of New York學習。現在,他的Loft工作室是位于紐約藝術家成功象征的SOHO區中心。
在世界文化背景下的國際大都市,野田正明的藝術開始發生質的變化。他曾在一段三年多的時間里,拜訪了26位美國大師。通過有益的訪問,專注與比較廣泛的有關藝術的目的和目標的議題,并討論和尋求藝術進程的定義,以及如何使這些進程有益于無限的藝術可能性。他從中意識到這些可能性不應限于單一的媒體,因而顯示在二維和三維的藝術組合是有可能的。1980年后,野田正明創造了大幅的天空雕塑,這些作品由氣球帶上紐約的中央公園上空,記錄下他創作原動力的組合表現,由此也堅定了發展發光體藝術的信念。幾乎同時,他所創作的有名的紙雕塑也開始由二維向三維發展,并為九十年代的創造奠定基調。
這十年中,野田正明用水彩和絲網在畫布上作了大量的系列組畫。所有該階段的作品都呈現其特有的羽毛式標志造型,正是通過這種不同方向又上下左右的反復實驗,他極其巧妙的完成了二維向三維的空間轉換。
在其由絲網作品進行的三維空間探索中,不斷表現出他對藝術作品界限的突破和挑戰。也正是通過一系列的實踐,使他發現并試圖建立的發光美學得以逐漸清晰、完善起來,支撐和指導著野田正明日后的創造,走向成熟期。1997年,當他得到第一件公共委托作品不久,其超前的組合被承認。京都的宇治車站大幅著彩玻璃紀念作品“天空界”及“來去和流云”,可以說是野田正明發光美學組合創作的經典。
此后,野田正明開始其體現相同概念的三維雕塑探索。他創作了一系列的模型,他的思考與想象在每一件中得以呈現,這些都是與工匠們的密切合作于大阪的鑄造工場,逐步將紙模型轉換成不銹鋼的完成品。2000年,這些雕塑令其獲得第二件委托的公共作品,即“飛翔之二,超越時空”。他通過這件作品,繼續自己的探索,有意模糊藝術與觀眾間的界線,將花崗巖基石與廣場環境有節奏的反射在不銹鋼雕塑光滑的表面,使藝術空間和觀眾自然的熔為一體。
“飛翔”系列持續多件,歷時數年。
2003年留給中國深圳的“飛翔之六,騰空”,可以說是這一系列紀念雕塑中的又一力作。野田正明特有的基本造型動能帶子因不銹鋼質材在陽光下閃亮,花崗巖基座立于美術館正面斜坡的大草坪上,將周圍環境的南國風光反射出來,給所有親臨現場的觀眾以無限遐想。
2005年為歐洲文化中心制作的“阿波羅之鏡”于希臘的山麓落成,再一次實現了野田正明的藝術夢想。能動的帶狀使其原本的抽象語匯得以具象表現,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提供不同的觀賞支點和審美可能。而他駕輕就熟的質材則將自然界綠色植被、藍天白云、空氣陽光的奇妙指證給讀者,告訴人們生活的、和諧的、永恒的美不僅存于心中,確也就在身邊。
為了理想和信念,他的創作由成熟而獲豐收,并一直在不斷延續。
從大阪藝術大學畢業至今,野田正明已在日本、美國、中國、希臘等多個國家舉辦了超過五十次的個展,近百次的參與群展,數十次的獲世界各國公共機構收藏;作為現代藝術家、和平友好的使者,他近年來往返于世界各地交流訪問,除參與中國上海的藝術博覽會之外,還曾于2003年及2006年兩次應邀到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舉辦現代藝術講座。
野田正明先生希望有機會再次來中國舉辦他的個展,更希望能在北京、上海及其它更多的城市和藝術界的朋友們交流。鑒于他的藝術成就,介紹他作品的同時相信因日益開放的現實決定了這個可能。
我們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2008-8-5于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