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儼少 巫峽清秋圖
上海 金寶山
山水畫大師陸儼少最擅長畫三峽,這是他在抗戰(zhàn)勝利后搭乘木筏東歸返滬,涉險三峽,體驗生活而汲取藝術養(yǎng)料的成就。
抗戰(zhàn)勝利后,高官富豪、接收大員紛紛離渝而去。然陸儼少一家九口,買不起機票和船票,正為此日夜犯愁,恰好他一位做木材生意的朋友要將巨大木筏從重慶放到漢口,來向他告別。聽說陸儼少買不起船票,便問他敢不敢搭乘木筏?并如實相告:“川江水急,礁石眾多,稍一不慎,木筏隨時有觸礁散開的危險!”陸儼少左右為難。這時江蘇畫家彭襲明也因買不到船票借宿在陸家,他表示愿意搭乘木筏趕路。友人壯膽,陸儼少決定結伴東歸。事后陸儼少回憶起這段經(jīng)歷,仍心有余悸。他向筆者敘述了當時驚心動魄的航程:木筏由百余根巨木捆扎而成,筏厚2米,面積約有籃球場一般大小。筏上搭建兩座木棚,一座作為工人吃睡場所,另一座供陸儼少一家和彭襲明居住。
1946年1月12日,龐大的木筏啟碇,由重慶順水而下,緩慢地行駛在峽江之上。筏老大神情嚴峻地對陸儼少說:“木筏觸礁一般不會沉沒,只怕擱淺。碰到這種險情,我們沒別的辦法,只有將木筏拆散重扎。”沒想到過了幾天,木筏駛到萬縣附近的瀼渡突然擱淺,動彈不得。無奈,筏老大叫所有人將行李全部搬上岸,陸儼少一家暫時住進了禹王廟。工人拆散木筏,重新捆扎,足足忙了一個星期。
進入西陵峽,筏老大膽戰(zhàn)心驚,原來前面是新灘,冬日枯水季節(jié),江行最為危險。江中一塊巨大的礁石,將江面劃分為左窄右寬的兩個通道。左為“人門”,右為“鬼門”。“鬼門”江面波濤洶涌,險象環(huán)生。然木筏寬闊,非走“鬼門”不可。筏老大讓陸儼少等和部分木筏工人將自己的行李舉懸空中,叫孩子們站在桌子上,才放筏直下。絞灘的機器這時偏偏壞了,其他輪船一律停航。岸上上萬人等待轉移,一齊圍攏過來,觀看木筏過“鬼門”的驚險“表演”。只見木筏工人并立筏首,一個個緊張地操縱著定向的大木頭。江上水聲如雷,雪白的浪花翻騰不息。陣陣巨響,蓋過了上萬人的喧嘩。木筏駛至短瀑處,數(shù)圍大木柔如草芥,彎曲下沉。江水漫到筏首的舵工腰部,筏面水深足有一尺,幸虧行李已舉在空中,否則將全被浸濕。瞬息之間,木筏沖過急灘,陸儼少等都嚇出了一身冷汗。可剛剛慶幸安全過灘,又見水流更急,再下泄灘,險狀勝過新灘,正是:“新灘泄灘不算灘,下面還有鬼門關。”陸儼少等橫下一條心,與筏工們共同努力闖過了一關又一關……
陸儼少對筆者說:“闖過天險,又遇人禍。”此情此景,猶在陸翁眼前:筏工貪圖趕路,掌燈夜間航行,巨筏駛入西陵峽水域時,早有一艘強盜船尾隨十多里,伺機下手。筏后一艘木船上乘客的錢物已被搶掠一空。陸儼少他們急中生智,將錢塞進玻璃瓶里,瓶口用油布封好扎緊,將瓶吊在木筏下部入水部分,終于幸免。于是,木筏再不敢冒險夜航。
對陸儼少來說,搭乘木筏渡三峽雖驚險萬分,但在繪畫藝術上卻得到巨大收獲。陸儼少坐在木筏上獨自潛心觀賞一個多月,細審其勢,將三峽山水千姿萬態(tài)俱記心中。他興奮地對彭襲明說:“我坐一次木筏觀三峽,勝過坐輪船寫生十次。”彭襲明頗有同感地說:“瞿塘峽如三代鼎彝,巫峽如兩漢文章,而西陵峽如六朝人詞章,綺麗而趨于薄矣,可謂定評。”此后,陸儼少汲取三峽養(yǎng)料,出筆雄奇,尤以流動的水勢見長,畫風大變,一改娟秀之氣,畫面氣勢雄偉,有大家的風范。同道們贊曰:“畫三峽,誰也比不過陸儼少!”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