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藝術市場起步較晚,但目前已經躍居全球第一大藝術市場,超過了美國與英國。發展如此迅猛,市場如此火熱,然而人們聽到最多的卻是市場亟待規范的呼聲,這種情況其實也不難理解。市場上的主要因素不外乎是買方、賣方、可出售的商品,就中國藝術市場的情況來看,這三個因素都不缺乏,而人們擔憂的規范問題,正是出現在買賣雙方的市場行為方式層面,不規范的運作行為,無疑增加了市場上的風險,加重了買賣雙方的投機心理。那么,國際上成熟的藝術市場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首先,我們來看國外一級市場的情況。從技術的角度來說,傳統供求關系的經濟理論在某種程度上也在一級市場中發揮作用。但是,藝術品與其他商品的本質區別在于,藝術品的品質無法進行客觀的估價,它的價值更多地是建構在社會層面上。而在一級市場上,畫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畫廊的功能在于通過一系列運作來提升藝術家的聲望,培育藝術家的市場,從而確立藝術家作品的價格標準。
具體來說,畫廊首先會聯系潛在的買家,向他們傳遞某些特定藝術家的信息,展示其作品的品質;然后,畫廊就會實施相關的宣傳策略,籌辦展覽,增加藝術家在媒體上的曝光率,通過藝術界的專家來推出作品,吸引大眾對于藝術家的關注等。除此之外,更精明的畫廊不僅是單純地吸引買家,而且要吸引“正確”的買家。因為,一旦作品由重要的收藏家購買,就意味著作品的價值與價格都得到了保證。
通過以上種種方式,畫廊力圖與買家和藝術家都建立起長期的合作關系,這樣會保證藝術家聲譽的逐日上升,也就意味著價格的上升,同時也有利于畫廊自身的聲譽與信譽。在整個運作過程中,藝術家是全程知情的,在必要的情況下,藝術家需要配合畫廊的工作。此外,畫廊之間的競爭同樣也會影響作品的市場,諸多畫廊相互作用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藝術博覽會,每家畫廊的銷售行為都會對市場整體走向產生影響。
首次出售之后的藝術品,再次交易時也就進入了二級市場,拍賣行是構成二級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藝術品拍賣的歷史相對比較悠久,最早的藝術品拍賣出現于17世紀末的英國。有意思的是,最初的藝術品價格并不高,凡·戴克的一幅群像不過165基尼,其價值相當于今天的1萬英鎊。而最終使得藝術品價格上漲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拍賣本身加深了人們對藝術的了解,另一方面出現了專業的收藏家。19世紀早期,一幅倫勃朗作品的拍賣成交價達到了5000基尼,該世紀末期時,雷諾茲的女性肖像售價已達11000基尼。
在藝術品價格上漲的過程中,指得注意的是專業藏家的出現,他們的偏好影響了市場的走向。一般而言,人們的品味實際上都是特定的社會情境培養出來的,受他們的教育背景、經歷等因素的制約。而且,買家更傾向于購買他們所熟悉的藝術家的作品,或者與這位藝術家相關的其他藝術家的作品。這就意味著,今天的購買很有可能會增加日后再次購買的幾率,也就是“回頭客”的現象比較普遍。其實這種情況,多少也造就了今天藝術市場上的明星藝術家,明星藝術家其實一種市場調控自身的機制,它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購買行為中的信息搜集成本。相較于一級市場,供求關系理論在二級市場上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西方的藝術市場經歷了一個較長的周期發展到今天,中國的情況要復雜得多。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都不夠成熟,畫廊未能起到培育發展市場的作用,買方多為投機,真正的藏家少之又少。此外,市場參與者的多重身份與性質也讓市場的行業結構愈發混亂。這樣的現狀對于少數精明的投資者來說或許是帶來巨大利益的機會,高風險帶來高回報,但對市場整體而言無異于殺雞取卵。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