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仲淹父子畫像
河南 許滿貴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蘇吳縣(今蘇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毛澤東22歲時在《講堂錄》中說,中國歷史上不乏建功立業(yè)的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響后世之人,前者如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子、孟子等人。但二者兼有,即“辦事兼?zhèn)鹘讨?rdquo;,歷史上只有兩位,即宋代的范仲淹與清代的曾國藩。
北宋皇祐三年(1051)三月,63歲的范仲淹自杭州徙京東按撫使至青州。一踏入青州地界,他看到面黃肌瘦、衣衫襤褸的饑民扶老攜幼、結(jié)伴而行的慘狀,顧不上休息就投入到緊張繁重的救災當中。首先他動員有家有地的災民返鄉(xiāng),給其發(fā)足夠的糧食和種子抓緊農(nóng)時春播搶種;而后對那些無家無地的災民,通通由當?shù)匕才懦宰。偷亻_荒生產(chǎn),不足兩個月災民各有安置、各得其所。范仲淹并改革納賦方法,解除了災民危機。后范仲淹向仁宗呈《陳乞潁亳一郡狀》,求調(diào)潁州或亳州養(yǎng)病安度晚年。
一天,范仲淹命仆人喚總管米方到州衙,范仲淹說道:“老夫體況愈下,自感支撐不了多年。過去我從不讓人畫像,今天有心想畫一幅,在座的有誰愿給我畫?”官吏紛紛道:“范大人知道我們略通文墨,哪有會畫像的!”米方云:“范大人我試試。”“你會畫?”“幼年隨師學,伺候大人多年未得摹練。”“畫技如何?”“雖不高超,不會損污大人尊容。”范仲淹起身道:“還不拿出來讓大家看看畫的是不是我的樣子。”米方回道:“我還沒畫呀?”范仲淹手指書房窗欞:“昨晚你不是在居所窗外偷偷畫嘛!”米方跪在范仲淹面前作揖道:“大人恕罪。”范仲淹笑曰:“何罪之有?快去拿來飽飽眼福。”
米方只好遵命,范仲淹即命仆人跟同前往。米方深知范公為人,挨批問罪是小,恐怕此畫一旦亮相就留不了。米方便抓緊時間描摹起昨晚那幅畫像。返州衙后,范仲淹從米芳手中接過畫像展之。眾人賀道:“妙妙!”范仲淹笑道:“我長的是這個樣嗎?我看不怎么樣。”大家詫異,范仲淹取火點燃畫像說道:“留之無益,不如燒之。”待眾人恍神過來時再想搶時,畫像已成灰燼。
研究現(xiàn)存元明清六幅范仲淹畫像,筆者查《歷代中國畫學著述錄目》:晉至清畫學專著730余種,包括晉3種、唐28種、宋77種、明167種、清394種,分畫史、畫論、畫法、畫訣、畫品、畫評、畫跋、畫詩、畫譜、題畫詩、傳記、年譜、年表、年鑒、辭典、從書及論述筆、墨、紙、硯、色彩、印章、裝潢等等專著;另稽《中國畫學全史》,中國兩千多年間有史可考的畫家有7600余人,漢至南北朝畫家鳳毛麟角,至隋時已有20多名,唐396名、宋986名、元420名、明1300名左右、清4300多名;反復查閱宋代986名畫家生平作品,米姓畫家僅有10名,至今找不到米方的蹤跡。有無偷畫之作、是否傳世?至今懸謎,有待考證。
二十世紀末,美籍華裔楊濬泉在美國紐約拍賣行收購一幅畫像(見圖)。紙本著色,畫高35、寬18.5厘米,右上角榜題楷書:“文正、忠宣奕世遺像。弘治四年辛亥六月十二日。御題:賜范氏子孫永為享祀。”畫像繪兩人站立前后,前者稍矮體胖,后者身高體寬;從畫像面部看,前者長于后者,顯現(xiàn)垂垂老矣模樣。二者眉目清秀,面部、手指涂白;頭上皆戴平腳漆黑幞頭,兩腳平施橫直,身穿曲領大袖公服,衣褶線條流暢,大袖襕袍衫清晰,腰束革帶露出部分呈橙色,腳穿白底烏皮靴,皆雙手執(zhí)笏板向身微曲,笏修長呈長方形,笏頂上圓下方,與幞頭前折巾平行;前者絡腮胡須及下髯較后者濃郁細黑,兩者手指皆有白色長指甲,這可能是宋代當時的習俗。
2004年5月,楊濬泉特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攝影師將畫像拍攝大五彩照片1張,照片下方第一行注明:“此像為元代名畫師吳廷煇精繪,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四年(1491)賜贈范氏宗祠供奉。”后經(jīng)旅美著名近代歷史學家唐徳剛教授及其夫人吳昭文女士介紹,將此照贈送香港范仲淹二十七世孫范止安(已故)。范止安喜獲此像,“油然衍生應與宗親共享空前福緣”,決定復制原色原大照片300幅,饋贈范公祠堂、范氏宗親會、范姓當代杰出人物以及范學研究名人,“供奉享祀或珍藏紀念”。
閱覽《宋史·輿服志》,檢索《范文正公年譜》,筆者認為:前立者為范仲淹,后立者為次子范純?nèi)薀o疑,系《文正、忠宣奕世遺像》。現(xiàn)予鑒賞如下,求教方家指教。
一、奕世、題款、畫師有據(jù)。此畫像為“奕世遺像”,“奕世”即累世,一代接一代之意。《國語·周語上》:“奕世載德,不忝前人。”而“弘治四年辛亥(1491)六月十二日,御題:賜范氏子孫永為享祀。”可謂原來深藏在明朝宮中,明孝宗賜贈范氏后裔后流入民間。據(jù)朱謀垔《畫史會要》記載:“吳廷煇,吳興人,生卒不詳。畫青綠山水、花鳥,雖極精,未免工氣。”在元朝他并非一流畫家,但從此畫像看,非等閑之輩,乃吳廷煇根據(jù)宋代畫家所繪范仲淹父子之像重繪或直接臨摹。
二、幞頭符合規(guī)制。《宋史·輿服志》:“幞頭。一名折上巾,起自后周,然止以軟帛垂腳,隋始以桐木為之,唐始以羅代繒。惟帝服則腳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漸變平直。國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腳,乘輿或服上曲焉。其初以藤織草巾子為里,紗為表,而涂以漆。后惟以漆為堅,去其藤里,前為一折,平施兩腳,以鐵為之。”沈括《夢溪筆談》說:“本朝幞頭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凡五等,唯直腳貴賤通服之。”宋代皇帝和官僚的平腳幞頭,兩腳向兩側(cè)平直伸長(圖2),身份低的公差和仆役,多戴無腳幞頭。因幞頭所用紗羅通常為青黑色,故稱“烏紗”,后俗稱“烏紗帽”。南宋趙彥衛(wèi)在《云麓漫鈔》中開始把幞頭腳改稱幞頭角,把兩只長角橫直平展的幞頭,叫作展角幞頭,展角并不固定在幞頭上,可以隨時裝卸。1999年泰州東郊宋代蔣師益墓中出土一頂北宋宣和五年(1123)展腳幞頭,以羅紗為表,外髹以黑漆,展腳用粗銅絲制作骨架,上纏網(wǎng)狀細銅絲。幞頭外表髹漆,里面紗紋清晰,不見漆痕。幞頭長120厘米、帽身高21厘米,左右寬16.5-18厘米,前后寬22厘米,帽體直徑為18厘米,單翅長53.5厘米,通長116厘米。
三、公服符合規(guī)制。范仲淹父子畫像皆穿公服(又稱常服)。所謂公服,《宋史·輿服·諸臣服下》記載:“其制,曲領大袖,下施橫襕,束以革帶,幞頭、烏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還規(guī)定:“三品以上官員公服紫色,五品以上朱色,七品以上綠色,九品以上青色。”“元豐元年(1078),服色改為階官至四品以上服紫色,六品以上緋色,九品以上綠色。”范仲淹父子畫像身穿大袖襕袍,顏色因年久無法辨別,應是紫色。《宋史·輿服五·諸臣服下》:“慶歷元年(1041),龍圖閣直學士任布言:‘欲望自今贈官至正郎者,其畫像許服緋,至卿監(jiān)許服紫’。仁宗從之。”范仲淹父子皆官至卿、監(jiān)以上,其畫像皆穿公服毫無疑問,肯定都用紫色。
四、執(zhí)笏符合規(guī)制。《宋史·輿服志》載:“笏。唐制五品以上用象,上圓下方;六品以下用竹、木,上挫下方。宋文散五品以上用象,九品以上用木。武臣、內(nèi)職并用象,千牛衣綠亦用象,廷賜緋、綠者給之。中興同。”北宋初,笏形短厚,至皇祐年間(1049—1054)為極長而差薄,且其勢“向身微曲”,稱謂“抱身”(圖3)。此畫像上圓下方,執(zhí)笏較長,應為象牙質(zhì),但上下長度似乎沒有明規(guī)定,可能正是皇祐年間的規(guī)制。
五、年齡、官品有據(jù)。從《范文正公年譜》分析,父子畫像的年齡差異較大。范純?nèi)噬谒稳首谔焓ノ迥?1027)夏六月,地點為南京應天府(即今河南商丘南),是年范仲淹36歲。范仲淹卒于宋皇祐四年(1052)五月二十四日,徙知潁州途經(jīng)徐州卒,終年64歲,官至參知政事(二品),謚文正。是年范純?nèi)?5歲。從《年譜》和父子畫像相貌分析應相差39歲。范純?nèi)?1027-1101),字堯夫,范仲淹次子。仁宗皇祐元年(1049)進士及第,以事親不赴官,后為父執(zhí)服畢出仕簽書許州觀察判官,知襄邑縣。累官侍御史、同知諫院,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轉(zhuǎn)運使、給事中、同知樞密院事,官至宰相(一品),謚忠宣。
綜合畫像幞頭、公服、執(zhí)笏、父子年齡,范純?nèi)实墓倨放c官歷不符,實比其父官品高一等。因畫像系“文正、忠宣奕世遺像”、“賜范氏子孫永為享祀”,官品就不言而喻了。總之,這幅《文正、忠宣奕世遺像》,是最能準確描繪范仲淹及其次子范純?nèi)实倪z像,極為稀世珍貴。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