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元培親筆信札
本報5月3日訊 (記者 趙曉林) 今年的5月4日是“五四運動”第92個紀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濟南收藏家徐國衛展示了一通他收藏的“五四運動”的推動者之一蔡元培的信札,雖然信札內容與“五四運動”無關,但對研究這位新文化運動先驅具有較高價值。
徐國衛收藏的這通信札是蔡元培寫給易培基的,內容是蔡元培稱當時中國公費留學歐美的留學生名額有30余個,其中徐悲鴻留學法國,但還有一個名叫孫世灝的湖南學生留學比利時的國立美術學校,擅長中國畫,成績很好,得到了當地老師的贊譽。但其學費已耗盡,難以繼續求學,請易培基幫忙籌措學費,以使其完成學業。信的落款時間為“一月二十日”,未寫明是哪一年。
徐國衛告訴記者,這通信的內容不多,只有300多字,但所反映出的內容卻不少,第一說明中國第一批留學歐美的美術學生,是受到了當時像蔡元培這樣的教育家的關注和提攜的,而且還透露出當時的留學生大多是公費留學等信息。
對于這通信札的年代,徐國衛通過徐悲鴻和易培基的情況進行了考證。徐悲鴻留學法國是1919年到1921年,易培基1920年任湖南省公署秘書長兼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長和省立圖書館館長、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校長等職。到了1920年11月,因湖南主政者更換,他被迫辭去一師校長職務,所以這通信的寫作時間應是1920年的1月20日。而且,因為孫世灝為湖南學生,所以向易培基求助是順理成章的。“這通信札反映了蔡元培對青年人的關注,而且,因為涉及徐悲鴻的留學等歷史情況,所以,這通信札對于研究中國的美術教育和美術史也有著非常高的價值。徐悲鴻在1917年22歲時赴日本東京研究美術。回國后應蔡元培之邀受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所以徐悲鴻和蔡元培早就認識。從這兩個方面說,這通信札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可供研究的資料。”
徐國衛對記者說,今年是“五四運動”爆發92周年,而這通“五四運動”主要推動者之一的親筆信札在這個時候能落戶濟南,他感覺還是很有意義的。現在將此信札公布出來,就是為了紀念“五四運動”,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這段歷史。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蔡元培為抗議政府逮捕學生,于5月8日提交了辭呈。并于9日悄然離京。5月13日,北京各大專學校校長向政府齊上辭呈,支持蔡元培。“五四運動”的目標實現后,各校秩序恢復,因蔡元培拒絕回任,北京大學群龍無首。北京政府曾一度任命胡仁源繼任北大校長,但因學生反對不能到校。北京教育界及北大師生派出代表到杭州懇請蔡元培回校。最終,蔡元培應允復職,只做北京大學師生的校長。
易培基
湖南省善化(今長沙市)人,字寅村。1880年2月28日出生,畢業于湖南方言學堂,曾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參加武昌起義。1925年10月,故宮博物院成立,任理事兼文物館館長。1933年,因故宮盜寶案蒙遭冤屈,被迫辭去院長之職。1937年9月病故,終年57歲。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