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可染《韶山圖》
作于1969年的《韶山》,在李可染山水畫創作中是一個異數,也為那特殊的時代文化環境留下了印跡。此畫曾出版于《世紀可染·紀念李可染誕辰100周年·作品集》的第181頁,王魯湘在相關的作品賞析中評價此畫“是帶有敘事性的山水畫,很寫實,也很寫意,雖沒有畫紅太陽,但天地間灑滿了溫暖的朝暉。”畫上有李可染自題:“韶山毛主席舊居,一九六九年敬畫。”鈐印:“東方紅”、“可染”、“正道滄桑”。“東方紅”、“正道滄桑”印主要見于此一時期作品。李可染在文革時期受沖擊,1968年較早獲得“解放”,1969年奉調為北京飯店作布置畫。《韶山》一畫即作于此一時期。
文革期間,在極“左”思潮束縛下,繪畫創作題材被限制得極為狹窄,山水畫只能畫桂林、漓江等自然風光和革命圣地,而毛澤東出生地韶山沖自然成為畫家取材的首選。不少畫家畫過韶山,傅抱石早在1959年曾去過韶山,并寫有《在毛主席的故鄉——韶山作畫小記》。記下當時對韶山景物的印象:“韶山是一個狹長的谷地(所以又叫韶山沖),四面群山環抱,峰巒起伏,氣勢雄偉卻又多姿。山上最多的是蒼松翠柏,挺拔非凡,梯田片片,嫩綠如煙。”毛澤東故居是“幾間極其樸素的房屋,安詳地坐落在蒼松修竹之間”,故居前邊有毛澤東少年時代游泳過的池塘,故居外,可以看到他當年勞動過的幾丘小田。這些生動的記述可與李可染《韶山》一畫相印證,后者卻又多了文革期間紅衛兵活動的身影。李可染在1970年夏季下放湖北丹江口文化部五七干校之前,曾去過韶山,并有寫生稿,對筆下的景物有親身感受。
李可染的《韶山》一畫,所表現的是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具體環境,要求在藝術表現上非常寫實。連取景角度都難于改變,不像畫黃山、畫漓江,可以依據構思構圖自由調度場景。畫家把舊居一組房屋至于畫面中間偏左下方部位,在蔥蘢的樹木環抱下,以其明亮的色調突出成為畫面視覺的中心。背后韶峰層疊,構成高山仰止的觀賞效果。
許多人打著紅旗從四面八方聚攏而來,他們不是旅游,而是“朝圣”。一組穿綠軍裝,斜背挎包的年輕人正在舊居前舉手宣誓。人群中有不少是佩戴紅臂章的紅衛兵。環境、人物、情景都留下文革初期紅衛兵大串聯時期的印跡。然而整個畫面沒有動亂中的浮躁和喧囂,而是與大自然和諧的寧靜、幽美。
畫中所有樹木都是真的,不管是什么樹種,樹干一律筆直——這對于全畫的虔誠、肅敬的氣氛顯然起了重要作用。這樣的樹木形象也見于他同時期的作品如《井岡山》等畫,作者在其它作品中,畫樹木總是把枝干勾得力求豐富,變化多姿,成為他的山水畫中“表情”的重要因素。而在《韶山》、《井岡山》中,那些一律筆直的樹,也是一種“表情”,是為著營造一種崇高的氛圍而創造的一種繪畫語言。
李可染的《韶山》一畫,沒有高山大壑,而是一種清幽宜人的山居環境。煙嵐環繞,清爽濕潤。中景與近景、遠景樹木茂密,相互呼應,有著異常豐富的層次。畫家是在題材和畫法上都受到種種限制的情況下,從不自由中求自由、求豐富、求變化、求節奏、求深厚、求意境、創造了一種新的審美表現。李松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