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書法作品
近日北京大學王岳川教授撰文,文中指出了國際書法領域的“去中國化”現象,其觀點切中當前中國書法的現狀,暴露出當今書壇致命的弊端和癥結。在此略舉數端,以佐此證。
譬如,不尊重與遵循漢字構成的基本法則,不注意提練線條造型的基本要素,隨意肢解、丑化漢字,褻瀆、消解傳統的筆墨功夫,以致造成墨色干枯、線條怪異、蓬頭垢面、滿紙狼藉的“丑書”橫行,而且還居然頻頻入展、入編、獲獎,被一些名家大腕胡吹亂捧,招搖過市,蔚為大觀。這種現象是否與正大清雅的中國書法傳統越走越遠呢?許多熱愛書法的普通大眾對當今的書法,(尤其是所謂“名家書法”)迷惑不解,覺得老祖宗留下的瑰寶被糟蹋了,變味了,不知所云了,美丑莫辨了。
再譬如,書法創作抄錄古詩文成風成習,缺乏自我獨立的文化素養,喪失了書文一體的人文情懷。書家變成了只會玩弄筆墨技巧的寫字工匠。許多大賽、展覽、作品集中,不論名家大腕還是青年寫手,錯別字習以為常,繁簡字混淆不清,抄錄不解其意,主旨、環境風馬牛不相及。例如,一位書法作者在抄錄劉禹錫的《陋室銘》時將文末“孔子云:何陋之有”中的“云”有意換成繁體字“雲”,變成了“孔子雲”(即孔子的云彩)。顯然該作者并不懂得古漢語中的“云”與“雲”兩者差距大矣。諸如此類的文化欠缺比比皆是,與古代書法大家自作詩文,心里手寫、書文合璧的優良傳統相去何其遙遠!書法變成了抽去文化內涵,只講筆墨堆砌、造型拼接的形式構成和抽象繪畫,這與中國延續至今的詩書畫印一體的文化傳統相去何啻千里?
再譬如,怪異成風,野蕪當道,鄙薄矮化帖學,民間碑版泛濫,割裂碑帖相融的優良傳統。把掘劣當天真,視草率為雄強,當優美為平庸,以別扭作個性。許多書家視臨習傳統法帖為畏途,卻專在生僻、怪異的民間碑版的野路上尋尋覓覓,追奇弄巧,以圖“創新”,以別具一格的行草書來掩蓋自身基本功力的欠缺。這也與功力全面廣博精深的古代及近現代書家相去甚遠。許多炙手可熱的名家或者權傾一方的書協領導,寫來寫去就是那一成不變的“××體”,讓他寫個正規的楷書或隨意的手扎,恐是勉為其難。這也是當前文化藝術界其他門類人士往往對書法界獨有微詞、不甚信服的真實原因。
當然,也有一種頗具“中國化”的現象。那就是“名人書法”、“官員書法”、“商業書法”乃至“娛樂書法”的盛行走俏。只要有一定的聲名地位,或一定的官階職務,或一定的財富資源,他的字就立馬身價倍增,暢行無阻。且為之吆喝捧場者也不絕如縷。君不見,一位著名的娛樂明星隨機的涂鴉應景之作,輕易就拍出了數十萬的高價,讓眾多的書法人士汗顏感嘆。還有,只要舍得花銀子,什么“名字”、“精英”、“領軍人物”以及職務都可以唾手買來,入展、入編、出書、封號、頒獎,立馬兌現。書壇成了待價叫賣的市場。
凡此種種,倒確實有違書法的本義,是違背文化乃至缺乏文化的表現,值得以“文化書法”之名去澄清、匡正。我與王岳川教授素睞平生,不過同執教職,對他許多著作高論所讀不多,也并不十分贊同;但他提出“文化書法論”,我覺得倒不失為一帖診治中國當代書法疑難雜癥的良方。堅持走“文化書法”的道路,讓書法體現文化,提升文化,捍衛文化,才能永葆中華文化之精華,顯示獨特的中國元素,并隨之逐步走向世界。江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