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是中國鑒藏史上的特殊時段。明中期以后,嘉靖、隆慶、萬歷諸帝因國庫空虛,竟將書畫抵充官員俸祿,致使大部分內(nèi)府古玩書畫逐漸流散在外,極大地充實了私家收藏。至清初時,全國尚未統(tǒng)一,朝廷對書畫無暇顧及,達官顯貴一旦仕途敗落,便落得抄家充軍,其家藏被商人和鑒藏家以高價或低價購進,由此出現(xiàn)了私家書畫鑒藏的繁盛時期。這種情況在江南地區(qū)特別突出,并形成了一定的交易模式、群體和地域特色的藝術(shù)品市場。
而杭州作為江南重要的城市,既有發(fā)達的經(jīng)濟,又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與秀麗的自然風光,藝術(shù)品市場自古就顯得十分活躍。早在南宋時期,就已出現(xiàn)了以店鋪和集市貿(mào)易形式的藝術(shù)品市場,且得到了皇家的直接贊助。明末清初時的杭州更是和南京、蘇州等地,成為江南書畫藝術(shù)品的交易中心。究其原因,除了杭州本身的特質(zhì)外,亦和當?shù)乇姸嗟蔫b藏家在書畫市場中的活動是分不開的。
奢華休閑氣質(zhì)與鑒藏風尚的流行
明萬歷時的杭州作為東南一大都會,是民萌繁庶,物產(chǎn)浩穰之地。杭城以經(jīng)營茶葉、絲綢、鹽聞名于世,又是全國絲織、棉布、錫箔等手工業(yè)生產(chǎn)的中心之一。杭州發(fā)達的交通網(wǎng)絡(luò)更為經(jīng)濟、旅游和城市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四方之游士賈客,摩肩接踵。美麗的西湖讓全國各地的游客蜂擁而至,每當“二月,作勝會于蘇堤。城中括羊角燈、紗燈幾萬盞,遍掛桃柳樹上,下以紅氈鋪地,湖中遙望堤上萬蠟,湖影倍之。簫管笙歌,沉沉昧旦”。為了適應(yīng)旅游活動的開展,西湖的游船亦頗有特色。其湖上的船舫大小三號:頭號置歌筵,儲歌童;次載書畫;再次侍美人。人們聆聽戲曲、品賞字畫、詩歌雅集等活動紛紛移至湖上畫舫進行。文人墨客在水上盡情暢游。
杭州休閑奢華的氣質(zhì)與鑒藏風尚的流行,匯集了大量的富商巨賈、文人士大夫、畫家和名妓等階層的人。他們彼此邀約往來,形成了一個復(fù)雜的社會交際網(wǎng)絡(luò)。他們時常舉辦各種雅集,并請畫家現(xiàn)場作畫。有一次這些人在定香橋畔不期而遇,于是在一艘名叫不系園的大畫舫中歡聚。張岱如此回憶道:“章侯攜縑素為純卿畫古佛,波臣為純卿寫照,楊與民彈三弦子,羅三唱曲,陸九吹簫。”這場聚會的幾位參與者都是當時藝壇的名家。其中為純卿畫古佛的章侯,即是極富個性的名家陳洪綬。為純卿寫照的波臣乃久負盛名的寫真畫家曾鯨。當時的畫家們喜歡結(jié)交名士,其作品為文人雅士和鑒藏家廣泛收藏。從中反映出這一時期文人鑒藏家和書畫家交往的密切,也說明了鑒藏氣氛的濃厚。
鑒藏家群體的構(gòu)成與交往

沈周 《廬山高圖》
晚明時期,隨著江南地區(qū)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大批有名的鑒藏家,如沈周、文征明父子、馮夢禎、李日華、項元汴家族、詹景鳳、汪砢玉、王世貞、吳其貞、董其昌等人。他們之間相互聯(lián)系與交往,共同構(gòu)成了江南地區(qū)的鑒藏家群體。然杭州作為江南的區(qū)域中心,鑒藏群體更為活躍,其群體已擴大到了社會各個階層,使得購藏者不再局限于上層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而是一般的文人士子、普通百姓、僧人,甚至奴仆也熱衷此道。
明末杭州較為典型的文人鑒藏家為馮夢禎。他在書畫史上是有名的鑒藏家,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收藏的一張名畫——王維的《江山雪霽圖》。剛開始可能是為了分享和獲得認同,馮夢禎幾乎向每個來訪的客人展示這張畫,馮氏從而在當?shù)芈暶笤耄鹆硕洳淖⒁狻6阌H自寫信欲索觀《江山雪霽圖》,馮氏非常爽快地答應(yīng)了。在萬歷二十三年十月之望,董其昌極為莊重地拜觀了王維的《江山雪霽圖》,并寫下了五百余字的著名長跋,認定此圖卷是王維傳世的唯一“真跡”,這也是一篇光標中國繪畫史的重要文獻。當董其昌第二次看到此畫時,則是在九年后,董其昌病發(fā)瘧疾,住在杭州昭慶寺養(yǎng)病。無聊之余,寫信給馮夢禎借醫(yī)書,并提到了《江山雪霽圖》。五天之后,馮派人給董氏送去了王維《江山雪霽圖》、《瑞應(yīng)圖》和小米山水三幅。董其昌觀后又寫了一大段題跋,言語中念念不忘此畫。
從這段交往來看,王維《江山雪霽圖》對董其昌“南北宗論”的提出也不無影響。而董氏對杭州的鑒藏群體亦有很深的淵源。據(jù)考證,董其昌一生到杭州達十八次,除了游山玩水,大部分時間是會見杭城鑒藏家,參與書畫雅集、品評書畫活動,因此董氏對于杭州鑒藏家群體來說是一位關(guān)鍵性人物。尤其對于馮夢禎來說,董的出現(xiàn)成就了他,讓他與《江山雪霽圖》名著東南,從而引得眾多好事者前來邀請、鑒定和索畫,忙得不亦樂乎。
除了像馮夢禎這類文人鑒藏家之外,杭州鑒藏家群體還包括徽商,他們已成為了群體中重要的一部分。居住在杭州的徽州富商汪汝謙(字然明)在當?shù)氐蔫b藏家群體中頗有名望。汪然明的藏品頗有規(guī)模,其收藏的書畫古玩等藝術(shù)品種類多樣。汪還將董其昌、黃汝亨等名家的翰墨加以整理摹拓,編訂為《朱尊樓帖》。著名的鑒藏家兼古董商人吳其貞曾在汪然明家觀賞過趙千里《明皇幸蜀圖》、《暮江漁父圖》和蔡汴《衢山帖》等書畫。之后他又于順治年間,同陶康叔和唐云客在汪然明的家中觀賞了高德符《暮江漁父圖》和蔡汴《衢山帖》等書畫。可見汪氏書畫古玩收藏之豐厚。
另有吳廷(又名吳國廷),收藏歷代法書名畫甚多。萬歷三十二年(1604)五月,吳廷攜《宋米南宮書諸體詩卷》真跡至杭州西湖,與董其昌所藏名跡交換。董氏在換得米書后,在卷中題跋道:“吳太學書畫船為之減色!然復(fù)自寬曰‘米家書得所歸’。太學名廷,尚有右軍《官奴帖》真本。”從中可以看出,這些徽商之所以能得到董其昌的青睞,就是因為他們既有豐富的收藏,又有一流的藏品,并以此為紐帶,拉近了兩者之間的距離。
此外,普通百姓也加入到收藏家行列中。李日華在《味水軒日記》中就提到一位在西湖岳廟前開古董鋪的布衣之士項寵叔:“步至六橋。至項老兒店。與之雪藕而食。項老欣然出畫卷評賞……項老。款人。初占籍仁和為諸生,以事謝去,隱西湖岳祠側(cè)近。老屋半間,前為列肆,陳瓶盎細碎物,與短松瘦柏、蒲草棘枝堪為盆玩者。”事實上,像這類作為普通百姓而收藏古玩字畫的,他們的購藏動機是多種多樣的。既有賞鑒愛好的成分在內(nèi),但也不能否認他們以此作為謀生的手段。
杭州發(fā)達的書畫市場,使得官宦階層也不可避免地參與到鑒藏群體中來。吳其貞曾在杭城卞公之行館觀看了劉松年《竹樓談禪圖》、李昭道《記戴圖》、馬遠《觀泉圖》和燕文貴《柳莊觀荷圖》等,并稱卞公為人率真,性好古玩,目力過人,反映出當時官僚參與收藏活動的盛況。
寺廟眾多的杭城,其僧人也有相當?shù)氖詹亍T凇段端幦沼洝分校涊d有居住在杭州的僧人印南,持藏品在萬歷四十年(1612),經(jīng)過別人引薦,請李日華鑒定。在此后幾天,印南僧拿來更多的書畫作品到李日華的居住處,這些藏品均為其祖師(號桐石)購藏。可見這時期的文人和僧人在書畫上的交往可謂頻繁。
書畫的作偽與鑒定、購買
晚明書畫作偽現(xiàn)象普遍,技術(shù)精湛,為世所共知。書畫作偽現(xiàn)象古已有之,唯獨在明代愈演愈烈,這與巨富傾力購藏書畫作品密切相關(guān)。在利潤的驅(qū)逐下,書畫作偽手段越來越高超。在商業(yè)發(fā)達的揚州、蘇州等地,書畫作偽已經(jīng)職業(yè)化,并出現(xiàn)了專門以作偽為生的家族。更有甚者,為推銷偽作,竟將偽作著錄成書,愚弄和欺騙買方,如明末張?zhí)╇A所編《寶繪錄》中的作品,就無一真品。
這時期的作偽方式主要有割裂分裝、添加名款、臨摹充真、殘缺補全等手段,可謂花樣百出。蘇州地區(qū)的偽作大量流入杭州市場,如李日華《味水軒日記》就有記載一位王丹林從杭州回來,向李日華出示閣帖,都是閶門專諸巷葉氏所造,專諸巷是當時專門制造贗品的基地。既然偽作這么多,就有人專以此而出名。沈德符曾就此揭露了吳希元以重金買得一幅贗品的事,是書畫作偽高手朱肖海以假亂真所致。
在書畫造假作偽之風盛行的同時,書畫鑒定專家也應(yīng)運而生,因為書畫藝術(shù)品的流通,古董商販是脫離不開鑒賞家的。一幅法書名畫或一件寶器名物,一經(jīng)鑒賞家品題,頓時身價百倍。
鑒藏家除了鑒定書畫藝術(shù)品外,自然也會購買藏品。實際上,他們得到書畫途徑很多,主要有上門求售、以物相易、求人代購、市場購買等方式。對于上門求售,除了古董商人攜帶書畫親自上門外,亦有載著書畫舫過來的。當然,大多數(shù)情況下,鑒藏家們還是去市場上購買。杭州有許多固定的書畫交易場所,如昭慶寺就是一個重要的古玩書畫交易場所。董其昌也到過昭慶寺,并購得先秦寶鼎,結(jié)果愛不釋手,干脆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寶鼎齋”。此外,杭州還有湖心亭,也是專門賣書畫古董的場所。其繁華熱程度并不遜于昭慶寺。
除了像昭慶寺和湖心亭這樣大規(guī)模的藝術(shù)品交易市場外,西湖畔還有不少小型的藝術(shù)品店鋪。但鑒藏家不一定非要去市場上才能獲得自己心儀的書畫作品。他們彼此之間還有以物相易、書畫代購和友情贈送等方式進行。還有一些鑒賞家讓專職書畫商人代為收購書畫。如吳其貞就曾為居住在靈隱寺附近的姚友眉代購書畫作品。
購買書畫作品需要耗費大量的錢財,那么一般的文人鑒藏家購買書畫作品的經(jīng)濟來源,又是從何而來呢?我們僅以馮夢禎為例。除了朝廷的俸祿之外,馮氏收藏有大量的書畫,自己也賣畫賣文。但這類文人的收入并不穩(wěn)定,馮夢禎還經(jīng)常替人寫墓志銘,并收取一定的報酬;招收學生也能獲取學費。令人意外的是,有時學費之中竟還包括書畫作品。當然,收入的途徑多種多樣,但我們從馮夢禎那里,可以了解晚明文人鑒藏家購買藏品所費金錢的大體來源。
杭州地區(qū)經(jīng)濟和旅游活動的繁盛,促使鑒藏風尚的流行,吸引了各個階層的人們參與到鑒藏群體中來。他們以書畫為紐帶,彼此邀約品鑒字畫,這相當于起到了開放式博物館的功能,對提高鑒藏家的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明末清初杭州鑒藏家群體的特質(zhì)及參與市場的方式和目的,對此后各個朝代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