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夫之《書法冊》28×18cm×18 紙本冊頁
據(jù)悉,一件王夫之墨跡手稿將亮相于匡時2011春拍“古代書畫專場”,堪稱珍品。
明末大儒王夫之,曾自述:“六經(jīng)責我開生面”,被譽為我中華文化續(xù)命之人,其墨跡歷來稀世罕有。王夫之,世稱“船山先生”,與黃宗羲、顧炎武一起并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為人孤高耿介,慨然有匡時救國之志。因學養(yǎng)深厚,書法精湛、自然,其墨跡歷來被尊視為“法書”,為后人推崇。
王夫之墨跡歷來傳世稀少,焚膏繼晷,一生著書400余卷,如今散佚殆盡。為數(shù)不多的幾件更可謂館藏之珍品,如湖南博物館藏《宋論》、《噩夢》、《檀弓》、《祝唐世社兄六軼壽言》、《孝壽說》及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雙鶴瑞舞賦》等。其中毛澤東主席將友人送給他的《雙鶴瑞舞賦》轉交中國國家博物館時,曾批示時任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此種手跡甚為稀有,請代為保存為盼”,足可見王夫之手跡甚為珍稀,如今在拍賣市場上出現(xiàn)更是罕有。
此次匡時春拍的這件王夫之墨跡手稿為《武夷府君行狀》和《譚太孺人行狀》兩本手跡合裝一冊,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王夫之七十一歲手書,生白宣紙書寫,用筆端雅俊秀,筆意絕美,使轉縱橫,蒼勁典雅。與湖南省博物館藏的《噩夢》和國家博物館藏的《雙鶴瑞舞賦》如出一轍,風格高古純樸,幽雅深奧,剛柔相濟,具有濃郁的文人書氣息,堪稱王夫之楷書之上品。
另外,此件墨跡手稿也是一件名跡。自康熙年間一直珍藏于王船山后裔家中,并有曾國藩等人多次著錄考定。民國時期,著名宋明理學專家、書法家康和聲瞻仰王夫之墓時,曾在其九世孫王鶴先家借觀過,后影印刊行于《王船山先生墨寶四種》中。
刊印《王船山先生墨寶四種》時,此件手跡曾被拿來與清代曾國藩刻本《船山遺書》和張憲和單刻本《姜齋文集補遺》核對,發(fā)現(xiàn)為避諱清代文網(wǎng),如“思以頸血濺干凈土”這樣頗能代表王夫之民族氣節(jié)的句子皆被刪改。抗戰(zhàn)時期,正當浙贛會戰(zhàn)失敗,士氣低落之時,抗日名將薛岳在見到此件真跡之后,尤其被此句所振奮,而欣然作序。可見此本手跡實為領略王夫之曠世思想和錚錚鐵骨的第一手資料。
此次匡時春拍古代書畫專場驚現(xiàn)的這件王夫之真跡,無論從作者之地位,墨跡之稀有還是作品本身所包含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都堪稱絕品,可謂近年書法市場可遇不可求的博物館級藏品。
王船山,名夫之,字而農(nóng),號姜齋,武夷先生牧豎、船山遺老、姜齋老人等,世號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生于萬歷四十七年(1619—1692),是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唯物主義者和愛國主義者。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