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975年的某日,陳逸飛手拿原本寄給魏景山的約稿信,敲開魏景山的房門,希望與他合作關于《魯迅到平民學校去演講》彩色組畫的約稿,人們可能不會想到,一部引起全國美術界注目的連環畫作品即將誕生,更不會想到,時隔30多年,在原作已經散落各地的情況下,竟然還能看到這套在當時產生巨大影響的作品手稿。對大多數喜愛陳逸飛藝術及連環畫的人來說,實屬一個莫大的驚喜。同時也給美術界研究陳逸飛的藝術創作提供了極為鮮活的原始資料,更因為其獨特性和完整性,成為近年在市場上難得一見極具收藏價值的陳逸飛藝術珍品。
這套《魯迅到平民學校去演講》連環畫最后完成共計13幅。而這套創作手稿則達30幅,素描稿18件,水粉稿12件,其中13幅中的每一幅成稿都有一至多幅手稿,能充分反映當時的創作全過程。

這18件素描稿件件精彩,有的簡約概括,有的豐富傳神,有的整體凝練,線條流暢,塑造準確,已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充分傳達了陳逸飛藝術創作的功力和內在精神實質。而12件水粉稿更為難得,色彩凝練,用筆干凈利索,單純又不乏豐富而厚重。雖是創作手稿,卻充溢著大氣度、大情懷,關鍵處不乏點晴之筆,體現了作品的最后藝術效果,也體現出了畫家那個階段的很多藝術追求。
著名藝術家夏葆元看過手稿著文評價:“這套珍貴的草圖加色彩稿共計三十稿(幅),當屬創作初級階段也即陳逸飛發揮他強項的那個階段,從筆性、格調來看,亦當屬陳逸飛的真跡無疑。”
這三十件手稿不僅見證了當年陳逸飛和魏景山踏訪鼓浪嶼,收集人物形象以及相關的物件,環境的所經所歷,更難能可貴的是反映出了成稿背后陳逸飛對油畫連環畫的構思過程,亦是其早期浪漫主義,英雄主義,寫實主義風格的集中體現。
艾軒在《回想陳逸飛》一文中表達:“當我看到陳逸飛這組《魯迅到平民學校去演講》油畫連環畫的素描,水彩創作圖稿備感欣喜;這是他不可多得的創作手跡,我們可以從中窺見他創作時構思初意和表現過程。”
1975年,正逢連環畫藝術的鼎盛時期。作為當時在畫壇已開始嶄露頭角的青年藝術家,身處十年社會運動大環境中的陳逸飛,對連環畫題材亦多有涉獵。此件《魯迅演講》正是誕生在這種特殊環境之中。
是年,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邀請當時的知名畫家魏景山以魯迅1932年到平民學校去演講為主題創作的彩色連環畫,當時熱衷魯迅題材的陳逸飛得知后主動要求與之合作。
這不是陳逸飛與魏景山的第一次合作。1972年,已經譽滿上海的陳逸飛與名聲同樣響亮的魏景山就已經合作了工業題材油畫《開路先鋒》,轟動一時。基于這次的良好合作經歷的魏景山欣然應允。而此次合作《魯迅到平民學校去演講》,更是默契無間。
連環畫是根據腳本來創作的,只有圖文并茂,連環畫的完整性方可出彩。為了使這套連環畫腳本內容更加真實化,具體化,魏景山和陳逸飛特別去了廈門,感受南方生活,并到廈門大學收集有關的素材,在廈門的街上,他們觀察各色各樣的人們,品嘗當地的小吃。
魏景山回憶到:“我們在海邊見到一些窮苦的男女孩童,衣著破舊,爬在礁石上采挖附著其上的貝肉以供出售。我想如果生在魯迅的時代,他們中的人可能就是平民學校學生中的一員。”對南方的城市環境的深入觀察和對魯迅時期的社會精神秩序的用心體驗,為他們創作此套連環畫積累了大量的有效素材。
陳逸飛與魏景山合作的慣例一般多是,陳逸飛考慮總體構思及創意,一俟總體格局定下之后,才共同完成征稿創作,夏葆元認為,此30件手稿“當屬創作初期階段也即陳逸飛發揮強項的那個階段”,即是他對陳逸飛在創作上整體把握能力的肯定與贊許。
這套連環畫《魯迅到平民學校去演講》的內頁畫稿構圖完整,情節連貫,敘事宏大,方寸之間容納眾多人物風景而井然有序,既有魯迅本人,站崗孩童,學生代表的人物特寫也有聽課群眾的整體描繪,既有關鍵情景的真實反映也有事件過程的發散性創作。整套畫面張弛有度,節奏緊湊,有的人物刻畫,采用仰角入畫的方法,視角由下向上,賦予人物一種史詩性的品質,不僅強化了人物性格,也鞏固了故事的主題。有的畫面設計,采用“三角形布局法”這種電影式的視覺處理手段,使讀者對畫中的三個人物有全景式的觀看,獨具匠心,充分體現出其日后嶄露無遺的導演天分。
陳逸飛對創作對象準確與敏感的理解能力,扎實的繪畫功底與對創作的嚴謹精神,使其創意及構思總能區別于當時一般藝術家的創作模式,推陳出新,給人留下強烈的視覺印象。在經歷了無數次的取舍、修改和潤色之后,《魯迅到平民學校去演講》13幅正稿油畫完成,刊登在1975年人民美術出版社第6期《連環畫報》上,社會反響強烈。
連環畫手稿非常稀少,陳逸飛的就更為難得,應當說每一部連環畫手稿都是孤品,具有絕版性。此套《魯迅到平民學校去演講》手稿被重新發現,品相如此完整,保存如此良好,其紙不過三十年,其美則三百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