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徽州木雕,收藏愛好者劉策抑制不住地興奮。如今懸掛在他家客廳的3件徽州木雕工藝品,3年前可是被當“漏兒”“撿”回家的。“那時候只覺得這3件木雕的感覺、品相都不錯,至于藏品的真偽、工藝、收藏價值乃至年代,都沒有太大的把握,只因木雕比較適合家里的裝修風格,便果斷斥資千元搬回了家。”劉策稱。
劉策所說的“漏兒”是一方長2.1米、雕飾著“觀音渡海”故事的拱型朱漆楠木木床花板。花板懸掛在客廳東墻的正中,拱型花板的下方,由兩件同木質、同朱色,鏤空雕刻著“麒麟送子”故事的徽雕窗格心做襯托。古老神奇的故事、巧奪天工的木雕技藝,出神入化地把整個客廳渲染出一派優雅的古典美。
后經有多年木雕收藏經驗的老藏家“掌眼”,才知那3件寶貝均屬清代皖南一代的徽州木雕,是上等的好楠木。更可貴的是,這一組木雕的故事取材很富寓意,遠勝于民間的山、水、花、草、鳥、獸、蟲、魚等寫實題材,且雕刻細膩流暢,刀法嫻熟,磨工精細圓潤,包漿渾厚。這樣的徽州木雕如今已是極其難得了,算得上是徽州木雕里的上品。
據劉策介紹,徽州木雕之所以能形成徽派木雕的獨特風格,源于其徽派文化的歷史背景。從藝術的起源看,木雕屬民間民俗工藝,是一種民間藝術。歷史上,皖南一帶土地產糧不足以養家糊口,于是“小民多執技藝”,“百工之作皆備”,木雕就成了一種謀生的輔助手段。徽州木雕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作為民間木雕作品的題材,無論是從藝術審美情趣,還是從作品的教化功能看,都涉及儒家倫理理念。徽州人的哲學觀點,代表著后儒時代的思想特色。這樣的思想觀念通過木雕藝人的精雕細刻,通過木雕作品展露無遺。
徽州木雕雕刻刀法也很考究。一把優質的雕刀就是基本工具。木雕所采用的刀具形狀基本大同小異,但其材質各有不同。木雕因為主要是選用質地較軟的木材,所以雕刀通常采用鋼制。木雕的雕刻類型大致有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鏤空雕等;工藝流程也大體相同。一般包括備料、放樣、粗坯、細坯、修整等幾個階段。徽州木雕的繪畫性很強,且每個作品的正面欣賞效果最佳。每一塊或一組均是在一個平面上,采用陽刻的手法,依據畫面的結構逐漸遞加,使層次感得以加深。由于受雕刻材料的實用板面所約束,只能在雕刻所及深度的平面上進行變化,具有極強的整體感。
因此,木雕工藝精妙,形象生動,而且其層次非常豐富,少者幾層,多者可達十幾層,其中以清朝鼎盛時期的木雕尤為突出。“木雕藝人在進行雕刻時,往往都如同畫家、書法家一般,創作時講究章法氣勢、筆墨思緒,而對刀法的運用更是講究,必須將各種刀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劉策說。徽州木雕獨有的藝術價值決定其既有增值潛力,也是絕佳的家居裝飾品,傳承著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奇異魅力。
商報記者 姜琳琳/文
中國古玩網/供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