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 子 衿
完整的中國故宮博物院應由兩部分組成: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兩者合為一處,方可代表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最高水平。
故宮,又稱紫禁城,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占地72.4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從明永樂皇帝到1924年清宣統帝溥儀被逐出宮的近五百年中,先后有十四個明朝皇帝和十個清朝皇帝在此生活及處理國事。1925年10月,在明清兩代皇宮及收藏品的基礎上建立了綜合性國立博物館,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館藏品主要來自清代宮中舊藏,其實是中國歷代皇家財寶聚斂之大成。
北京故宮博物院現有藏品總數近百萬件,紫禁城集中國古代宮殿建筑之大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宮廷建筑群之一,本身就堪稱故宮博物院最偉大的藝術品。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養心殿、儲秀宮、長壽宮等殿堂里,各類展品均按清代宮廷原樣陳列,雖然能夠展出的藏品不到總數的百分之十,但已稱得上洋洋大觀,令參觀者贊嘆不已了。
北京故宮博物院設專館分別陳列“歷代藝術”、“繪畫”、“青銅器”、“陶瓷”、“珍寶”、“鐘表”、“玩具”、“銘刻”、“文房四寶”、“清代典章文物”、“清代戲劇文物”等。
歷代藝術館展出自原始社會至清末藝術珍品1600多件。有6000年前玉石器和彩陶;5000年前黑陶和白陶;商周的青銅器;戰國的玉器和彩繪漆器;秦兵馬俑;漢代壁畫和畫像磚;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雕刻、書畫和佛像;隋唐的繪畫名作、唐三彩、金銀器、樂器;五代至南宋的宮廷繪畫;宋代的名窯瓷;元代的文人畫和宗教雕刻;明代的瓷器、文房四寶和書法繪畫;清代的瓷器、雕塑和琺瑯器等。
繪畫館輪流展出古代書法、繪畫作品,其中有:晉陸機《平復帖》,這是中國最早的書法墨跡;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列女圖》(摹本)是傳世最早的名家繪畫作品;隋展子虔《游春圖》、唐閻立本《步輦圖》、韓《五牛圖》、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等,以及唐宋名家如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人的書法真跡。
青銅器館展出商代到戰國時期青銅器,有代表性的有“魯大司徒鼎”、“楚王鼎”等。
珍寶館展出有金、銀、玉、瑪瑙、水晶工藝品。其中有乾隆年間制作的一套16枚編鐘,共用黃金13500兩;乾隆皇帝為收存其母梳頭時的落發制作了一件金發塔,高一米多,用黃金4400兩,塔座和塔身鑲滿寶石;還有一件“大禹治水玉山”,重達數噸,玉料來自新疆,僅雕琢、轉運就花費了四年時間。
其他各館展品也是各有千秋,這里就不一一述說了。
北京故宮博物院公認的十大藏品為:宋代繪畫《清明上河圖》、晉代書法《平復帖》、宋代緙絲《梅鵑圖》、宋代玉器“青玉云龍紋爐”、元代琺瑯器“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耳爐”、清代陶瓷“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青銅器“酗亞方尊”、鐘表之寶“群仙祝壽御制鐘”、皇室之寶“乾隆款金甌永固杯”、元代漆器“雕漆云紋盤”。
中國故宮博物院館藏基礎為歷代皇家藏品,幾千年來我國封建統治者秉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皇室聚斂天下財富和奇珍異寶的能力,與世界各國統治者相比均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中國皇室之內藏幾乎盡占天下珍寶之精華。在這方面,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館藏品更有代表性。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品近七十萬件,堪稱中國古代文化藝術之寶庫。其中價值連城的極品數以千計,如銅器中的“毛公鼎”、“散氏盤”;玉器中的“翠玉白菜”、“辟邪雕刻”;書法中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瓷器中的明宣德“寶石紅僧帽壺”、宋汝窯“蓮花式溫碗”、宋定窯“嬰兒枕”、明萬歷“五彩龍鳳大盤”等,還有大量至今仍秘而未宣的國寶級文物。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中國古代瓷器館藏超過20000件,數量、檔次、價值均高居世界第一;甲骨文收藏僅次于大陸,居世界第二;青銅器、古玉器、書法字畫、古代書籍典冊收藏均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臺北故宮博物院老院長著名學者秦孝儀曾感嘆:“中國之美,美在文化藝術;文化藝術之美,盡在故宮。”誠哉斯言,拳拳思國之心溢于言表。海峽兩岸人民必須共同努力,才能將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薪火傳承、發揚光大。(全文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