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李思穎) 在昨天的一場古籍專場拍賣會上,一套明嘉靖年間的刻本《紫陽文公先生年譜五卷》以22.5萬元落槌,加上12%的手續費,最終成交價達25.2萬元。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隨著古籍收藏群體的逐漸壯大,古籍善本正成為拍賣市場的新興門類。
《紫陽文公先生年譜五卷》是昨天全場成交價最高的古籍。據舉辦此次拍賣的江蘇省拍賣總行相關人士介紹,這套《紫陽文公先生年譜五卷》收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此前市場估價在18萬—30萬元之間。此外,明刻本《揮塵錄》、清康熙年間的《漁洋續詩集16卷》和《本事詩十二卷》分別以4萬元、4萬元和6.2萬元的價格落槌。整場拍賣會成交率在70%左右。
從拍賣會成交價的水平來看,近年來古籍價格一直穩中有升。
記者翻閱了近幾年我市的一些古籍拍賣資料發現,去年1月,江蘇省拍賣總行的一場古籍專場上,民國刻本《甫齋吉金錄》和刊本《三不朽圖贊》分別以4000元和1500元的價格成交,在今年的拍賣會上,同樣的拍品再次出現,但成交價已達到6500元和1800元。
省拍賣總行相關人士說,近年來,古籍善本每年的平均漲幅能達到10%—20%,一些熱門品種一年甚至能上漲30%以上,特別是一些保存較好的仿宋刻本、明代刻本。此外,如“紅印本”、“藍印本”這樣制作比較精良的校樣本也很受市場歡迎。
不過,收藏專家提醒說,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并非古書都有升值的空間。有多年收藏經驗的古籍專家府軍告訴記者,收藏古籍除了看年代外,一般來說還遵循“刻本優于印本,初刻優于翻刻,套色優于單色,圖畫優于文字”的原則。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