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拍,這是任何一場拍賣都無法逃避的事實,即便是蘇富比,也難以幸免。
4月7日,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國御瓷選萃晚間拍賣于下午6點半準時開場,開場前的半個小時內,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五層拍賣場已經堵得水泄不通。這里,匯聚著業內藏家、拍賣高人、媒體、看熱鬧之輩……
整個拍賣過程持續時間超過3小時,沒有一如往常的大件拍品,沒有書畫專場中鼓掌聲的此起彼伏,有的只是競投人默默的舉牌和拍賣師渲染氣氛的調侃聲與報價聲。
一番談不上激烈的角逐之后,該場次總成交價3.99億港元。而預估總值7.1至10.7億港元(估價不包括買家傭金)。
這是場內流拍所致,但拍賣之后,私人洽購又將其中一件藏品的價格推到了2億港元。
天價與流拍,在蘇富比的瓷器拍賣中唱起了對手戲。
“這么高的估價,誰敢出手?”
“玫茵堂珍藏”的拍賣結果,讓很多人開始追溯玫茵堂的淵源。
“玫茵堂”主人曾與香港及倫敦古董收藏者仇炎之、埃斯肯納茨切磋交流,并以收藏歷朝瓷器中最上乘珍品而著稱,而此次拍賣的77件瓷器,藏品跨越元、明、清三朝。
蘇富比亞洲區副主席及中國藝術部國際主管仇國仕(Nicolas Chow)更將之視為瓷器拍賣中的重頭戲,他說,“玫茵堂珍藏”是經逾半個世紀之久薈萃而成,也是近30年來蘇富比上拍的最重要的私人瓷器收藏。
這些藏品經歷50年長期積累而成,其品質屬于歐美傳統的“老收藏”,具有歐洲老藏家的品位。
面對世人稱道的“世紀之拍”,藏家的舉牌卻相對謹慎。
拍賣場內,最高價被明宣德青花"魚藻紋"棱口洗奪去,以5106萬港元成交;位居榜眼的是成交價為4098萬港元的明洪武釉里紅開光式"壽菊圖"棱口折沿大盤。另有12件拍品以過千萬的價格落槌。
估價1.8億元的乾隆御制琺瑯彩"古月軒"題詩"錦雞花石"圖膽瓶場內并未成交。在本場拍賣之前,多方預測這將會是一場世紀之拍,他們不僅認為拍賣總額將創造紀錄,而且對該圖膽瓶寄予厚望。
此前3月29日的紐約蘇富比春拍,中國清代官窯備受追捧。一個估價僅800美元的瓷器,在中國人的血拼之后,飆升至1600萬美元,加上1800.25萬美元傭金,折合人民幣約1.2億元,超過估價22500倍成交,被場內人士稱中國藝術品在西方市場的奇跡。與之相比,玫茵堂這場拍賣著實有些始料未及。
仇國仕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投資者對高價拍品審慎競投,整個拍賣價格均由市場厘定。”
玫茵堂專場拍賣的落幕也波及到后續瓷器拍賣的結果,“中國宮廷藝術品”專場拍賣中幾件清乾隆時期的瓷器都遭遇流拍。
這種態勢在最后一場“中國瓷器及藝術品”的拍賣中得以扭轉,成交率約70%,多數拍品均在估價上下成交。整個專場最終以5.82億的總成交額收槌,雖較去年略微遜色,總成交額位于歷年第二高位。
本次瓷器拍賣,高估價拍品并未受到市場追捧,各方競投人士表現謹慎。來自香港的一位藏家說道,買家正走向成熟,瓷器拍賣市場也逐步走向健康。
在場內,總能聽到藏家對拍品價格過高的抱怨,“這么高的估價,誰敢輕易出手?”他們在猶豫徘徊之間,也與拍品失之交臂。
私人洽購概念
一直被香港蘇富比視為矚目拍品——乾隆御制琺瑯彩"古月軒"題詩"錦雞花石"圖膽瓶,成為場內的遺憾。
這件位于15號的拍品,拍賣師以1億港元起拍,閃躲的舉牌者和叫價之后,一路喊至1.7億港元,之后便無人應答,直到拍賣師喊出“pass”,整場唏噓,站在一旁的競投人感嘆 “居然流拍了,蘇富比膽子夠大。”
玫茵堂的展廳中,該件藏品位置醒目。蘇富比工作人員稱,其出自皇宮造辦處的御制,瓷胎畫琺瑯器的工藝決定了與它同類型的瓷器產量極為稀少,當中帶題詩的“古月軒”或者更是屈指可數。如今,這類傳世品大多珍藏在北京和臺北兩處故宮博物院。
一位徘徊其間的黃姓古董商對記者介紹,清代琺瑯彩瓷在歷代瓷器中造價最貴,人們稱之為“官窯中的官窯”,按照時間來算,1.8億元的估價并不算貴。
早在巡回預展時期,業內紛紛預估,這件尚未有配對瓶現世的孤品,成交價格將超過1.8億港元。但在玫茵堂的晚間拍賣中,這件作品并未拍出,而是在拍賣結束之后以私人洽購的方式成交,價格為2億港元。
該拍品正是“玫茵堂”主人于1997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以992萬港元購得,如今再次亮相。14年間,身價翻了18倍。
除清乾隆御制琺瑯彩"古月軒"題詩"錦雞花石"圖膽瓶,另一重要拍品明成化青花“瓜藤紋”宮盌,也逢同樣遭遇。拍賣師以4000萬港元起拍,一路以500萬港元順次加價,4500萬港元、5000萬港元、5500萬港元……直到7500萬港元,但彼時的價格并未超出預估的8000萬港元,無人接盤。
這個預計成交價為8000萬港元的明成化青花“瓜藤紋”宮盌也是在拍賣結束之后以9000萬港元私下成交。
盡管蘇富比瓷器拍賣不及預期,但它卻讓世人記住了“私人洽購”一詞。
所謂私人洽購,實際上是給流拍藝術品的第二次交易機會。許多無法在現場舉牌或者進行電話委托的買家會在流拍后的私人洽購中獲得較好議價機會。
內地《拍賣法》規定,嚴禁拍賣公司私下充當中介的行為,而香港地區拍賣公司目前參照歐美商業法,在此過程中可以扮演比較靈活的角色。在這一過程中拍賣公司是否扮演第三方中介角色尚不可知。
實際上,在業內私人洽購是一種比公開拍賣更符合藝術品真實價值的交易方式,若不是像瑯彩“古月軒”題詩“錦雞花石”圖膽瓶這樣的頂級藝術品,一般不會對外宣布,而且很多私人洽購本身就秘而不宣。
玫茵堂的藏品因太受關注,難以藏掖。據行家介紹,玫茵堂主人花了接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搜集中國優秀的瓷器藝術品。50多年時間,兩位藏家搜集的有關中國瓷器的器物和各類資料,早已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家頂級博物館。而他們的理想,就是建構中國瓷器最好的收藏體系。
估價高,就流拍
根據蘇富比向記者提供的成交結果,除私人洽購之外,玫茵堂珍藏的其他重要藏品也遭到流拍。
比如估價為1000萬至1500萬港元的《大明嘉靖年制》款孔雀藍釉暗劃纏枝蓮紋“八寶”圖葫蘆瓶,于十九世紀末流至歐洲,其時市場對宮廷御瓷興趣未殷,卻先后由Octave du Sartel上校(1881年以前)、艾弗瑞·克拉克(Alfred Clark)、H. M. Knight 及 Jaap Ensing 收藏。據蘇富比工作人員介紹,晚明官窯屢試新色,釉料繁多,唯孔雀綠釉器并不多見。
但是,當這件64號拍品亮相之后,拍賣師以550萬港元起拍,之后經過一番爭搶,并在6次加價之后停在了850萬港元,但此時已經無人應答,拍賣師環顧四周,電話連線的一端沒有反應,場內也未有更高的出價者,而850萬港元還未達到預估價的最低值1000萬港元,最終流拍。
估價為5000萬至7000萬港元的20號拍品——《大清康熙年制》款豇豆紅釉水盂瓶尊七件套組也未能幸免。自3000萬港幣起拍后,電話出價方面幾乎沒有動靜,場上舉牌者也寥寥無幾,叫價落在了3600萬港元。
這樣的現象不勝枚舉。
估價為4000萬至6000萬港元的51號拍品——明永樂青花如意垂肩“佛獅戲球”圖罐,青花罐繪群獅舞球,獅子矯健威猛,生氣勃勃。自2500萬港元起價開始,經4次叫價后停在了3200萬港元的位置,最終因無人應價而流拍。
還有12號拍品清乾隆粉彩仿葫蘆形筆洗、13號拍品清十九世紀仿滑石釉圓蓋盒、16號拍品清乾隆孔雀藍地描金折枝花卉紋雙耳瓶、40號拍品青花垂肩八吉祥牡丹罐等拍品也遭遇類似待遇。
77件拍品中有22件被拍品提供方自行購回,其中清雍正粉彩“蟠桃獻瑞”圖圓蓋盒的購回價為3500萬港元,低于估價下限4000萬港元,這也是拍品提供方自行購回的拍品中的第一件。
深圳南山一位楊姓資深藏家告訴記者,拍賣前,拍賣公司與拍品提供者會根據協商價格簽訂合同,如果場內叫價尚未達到合同預估價格的低點,則不會成交。如有愿意私人洽購的藏家,在拍賣結束后,將同拍品提供方私下協商,這時的拍賣公司就類似于中介角色。
此前,蘇富比也曾流拍過大件。
2006年11月8日,一套編號109、估價為5至7萬英鎊的清乾隆青花蓮托八寶紋飾的五供官窯瓷器在倫敦蘇富比拍賣會上流拍,且它是繼2005年10月23日在香港蘇富比拍賣后的第二次流拍。
瓷器流拍在其他拍賣行也甚為常見,雅昌監測中心統計,歷次的瓷器拍賣中,平均流拍率達51%。
近日,中瀚青花瓷器專場中,估價為500萬至600萬元的清乾隆珊瑚紅地描金花鳥紋天球瓶、估價100至150萬元的清康熙斗彩花鳥紋暖罐、估價500至600萬元的明早期耀州窯纏枝牡丹花鳥紋梅瓶等,紛紛流拍。
不單如此,香港富得、北京瀚海近期舉行瓷器拍賣中,不少曾被人們所稱道的元代青花瓷也無人問津。
“一般情況下,估價較高,或者具有爭議性的拍品容易遭遇流拍。”楊先生進一步解釋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