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漢平 《春舞》 138×70cm 紙本水墨 2011
為花寫照,為鳥傳神,一直是花鳥畫家的孜孜追求,在一草一木都關情的畫家眼里,除了傳達世間萬物的盎然生機,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自然的風物寄寓情意、營造意境。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李昌菊博士說,隨著當下時代語境的變遷,花鳥畫的表現語言與畫境更趨多樣化,畫家們正不斷賦予花鳥畫以更多的現代特征,花鳥畫的審美境界也得到了極大的拓展。然而,有些畫家在歷經各種探索與尋求之后,仍將畫意和畫境再次與傳統聯接,精心營造一種寧靜幽遠的淡泊情境。李漢平正是這樣一位畫家,其作品中正蘊涵著一種淡淡的,卻可體味并感知的傳統文化氣息,既靜且凈,空明淡遠。

李漢平 《秋荷塘》 96×96cm 紙本水墨 2000
藝術評論家魯虹指出,李漢平作畫的高明之處在于,他一直在努力按照當代人的審美感受與視覺經驗去逐步修正傳統中國畫的程式規范,這使得他的畫作既體現出了傳統中國畫的表現邏輯與審美假定性,又具有新的審美特點。
正如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郭怡孮為《關照自然——李漢平寫生作品集》所作序言中提到的,李漢平長期從事花鳥畫的寫生與創作,在工筆花鳥畫方面更是深有積累。2007年到中央美術學院做訪問學者以來,在寫生方面著力很大。他以極大的熱情專注于寫生,不斷地在現實生活中練手、練眼、練心,努力使自己通達閉目如在眼前,下筆如在腕底的自由境地。關于寫生,他頗有感想和體會,他對現在的學生下鄉、出外寫生時帶著相機,拍一些照片,回來后對著圖片描畫的做法十分反感。他說那是“從平面到平面的過程”,把寫生過程中那物象生動的生命情態,個人激動不已的感受都過濾掉了。寫生的本質是通過直接觀察物象的形態,仔細體味物象的情態,以激發自己的內心感受,將物與我在情感上融為一體并加以表達,這才是其樂趣之所在。動筆寫生之前,他總是會沉潛一會兒,讓自己完全進入到“入境”狀態后,再開始放筆直取。由于感受不同,取舍不同,手法不同,他筆下的景物,豐富多彩,各具情態。

李漢平 《三月》 70×70cm 紙本水墨 2011
李漢平2000年創作的作品《十月》,表現了生命的成熟,灑落一地的紅果雜陳在樹根之間,這情景仿佛是母體與新生命之間的深情擁抱。縱觀李漢平的畫作,生命的主題是分析作品意境的主線。對嬌艷的紅果的描繪,以及對樹根厚實體積的塑造,則明顯受到了西方繪畫的影響。《雙魚》是李漢平于2007年創作的作品,畫面中,魚和紫藤的造型都是由寫生演變而來,完全突破了傳統的程式規范,顯得既真實、有趣動人,又很有中國畫的筆墨特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周愛民博士評述道,李漢平長于在自然景物的描繪中,體現對生命意義的理解。秋葉、荷塘、芭蕉、紅果等自然形態的植物,在李漢平的筆下儼然具有生命的靈性,或在風中婆娑起舞,或在絕壁頑強生長。他在2011年最新創作的《三月》和《春舞》,畫面的清新和自然提示著觀者的味覺,那里透露出春的氣息,自然萬物的生機盎然躍于紙上。

李漢平 《十月》 96×96cm 紙本水墨 2000
當然,這些都基于深厚的傳統功力和對現實生活的細致觀察,才能創作出不同于傳統程式規范的新方向。李漢平在對中國畫特點及傳統的理解之外,也有目的地吸收了西方現代藝術中的許多內容,他巧妙地將西方攝影中大特寫式的構圖、設計中的平面構成知識以及色彩經驗很好地運用到了他的作品中。因此,他的畫讓人感覺既是東方的,又是西方的;既是現代的,又是古典的。

李漢平 《雙魚》 70×70cm 紙本水墨 2008
李漢平用這樣一種創作手法表現中國畫的時代感。傳統的程式規范不僅是嚴謹的,又是靈活多變的。只要藝術家以傳統的程式規范作為基礎,然后結合自己的真切感受,去交替使用和發展創造,完全可以使傳統的程式規范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

扇面 60cm 絹本水墨 2010
藏家鐘愛李漢平的作品
深圳圓照堂藝術收藏畫廊的黃真和李漢平相識多年,近幾年開始收藏他的作品。黃真認為,因為李漢平長期在高等院校工作,與社會上的藝術家相比,心態更為平靜,創作風格清新。經過多年藝術錘煉,李漢平的作品已經達到很高的藝術造詣,市場情況也相對成熟了。深厚的基本功加上畫家本人注重對生活的體會和觀察,使他延續了老一輩藝術家的優良傳統,同時又有自己藝術語言的突破,因此值得藏家關注和收藏。

扇面 60cm 絹本水墨 2010
濰州美術館的劉文明從2004年就開始關注并購買李漢平的作品。他說,李漢平畢業于專業的美術院校,有著學院派的扎實功底,近30年對繪畫技藝的潛心研究,不僅磨練了他相當成熟的創作手法和思路,同時也形成了不同于他人的語言風格,他正值創作的黃金年齡,因此,其作品的升值空間也是可以預計的。畫面中春意盎然的景象,讓觀者如沐春風,清新自然,非常感染人,李漢平對畫面意境的把握也恰到好處,并融入了自己獨特的思考。這是他選擇畫家作品的主要原因。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