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泳峰
釉里紅瓷器是用氧化銅在瓷胎上描繪紋樣,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溫中一次燒成。以銅作為呈色劑,早在漢代的鉛釉陶上就已普遍使用,但由于是在低溫氧化氣氛中燒成,故均呈綠色。氧化銅只有在還原氣氛中才能呈現出紅色,唐代的長沙窯就已有釉下紅彩的產品,但這僅是偶然現象。元代景德鎮燒制成功釉里紅瓷器,在上世紀60年代河北省保定市曾出土有元代釉里紅瓷器,在菲律賓也出土有一定數量的元代釉里紅外銷瓷。
由于氧化銅在高溫燒造過程中特別活躍,燒制難度比較大,所以元代釉里紅瓷的色澤不夠純正,紅中閃灰或泛黑,有暈散現象,而且紋樣也不夠清晰。為了克服這一缺陷,往往是先在胎體上刻劃出紋樣的輪廓線及細部,然后在紋樣外用釉里紅作地色留出白色圖案,或以釉里紅涂抹圖案,使之產生紅地白紋或白地紅紋的變化。器物造型大多為小件器,常見有水滴、執壺、小罐等,裝飾紋樣僅有云龍紋、蘆雁紋、兔紋等幾種。
表哥就曾經收藏過一件元代釉里紅堆塑廣口瓶,此瓶大約高47厘米,口徑12厘米,底徑14厘米,通體以堆塑、捏塑、雕刻等工藝制出三只麒麟和八朵折枝花卉,色澤紅中發暗,并有綠色斑點,釉面不夠光滑,有氧化的痕跡。這件瓶是表哥在2005年花了近10萬元買來的,當時正好是“元青花鬼谷出山圖罐”以2.28億元人民幣成交以后,國內“元青花”交易火爆,表哥也想碰碰運氣,但沒買成,于是經人介紹便買了這件瓶。
后來有行家提醒表哥這可能是件贗品,因為其釉面可能經氫氟酸處理過,所以有氧化痕跡,而不是釉面自然老化的效果;而且此瓶將堆塑、捏塑、雕刻等裝飾技法集于一體,也不符合元代釉里紅瓷的工藝特征。于是,表哥便把這件瓶送到上海博物館的實驗室進行熱釋光測定,最終證明這是件新工藝品。因為這件事,表哥懊惱了好久。后來總算在朋友的幫忙下給退掉了,但這也費了他好大的精力。所以搞收藏絕不能趕時髦,要量力而行,要多學多問,切不可貪圖便宜而上當受騙。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