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白石畫作
“塘里無魚蝦自奇,也從葉底戲東西。寫生我懶求形似,不厭聲名到老低。”齊白石(1863—1957)一生勤奮作畫約兩萬幅,其中以畫蝦最負盛名。他對蝦有著與生俱來的親切感,與它們對話,為它們寫照,透明、游動、栩栩如生,洋溢著無限的生命力。然而,齊白石畫蝦卻經過一番艱苦的歷練,從科學的角度講,是越來越不像的過程,從藝術的角度講,卻是越來越像的過程。
62歲時齊白石開始對蝦寫生,他在畫案上放一盆活蝦,在院子小池里養了蝦,以觀察蝦的形狀、水中游動的姿態,按照本來面貌畫蝦。68歲時對蝦的形象進行了重大改造,淡墨畫出的蝦頭、蝦身加上了重重的一點濃墨,表現了蝦的重量和蝦頭前端的堅硬。蝦眼改小圓點為兩橫筆,蝦腿8條減為6條等。1934年,齊白石71歲時完成了畫蝦的最后改造:后腿由6對減為5對,簡約、概括、唯美,達到了“似與不似之間”的境界。他得意地說:“白石山翁寫生十年,方得如生。”齊白石畫的蝦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齊白石《六蝦圖》(縱102.8cm, 橫34cm),為美國斯蒂娜藝術品拍賣公司2010年拍品,由收藏家、定居美國的張大千好友朱繼榮提供。從款識“其武先生清屬 戊子八十八歲 白石”推斷,這幅畫作于1948年。它墨色滋潤,印章鮮艷,是齊白石晚年的精品力作。如今這幅品相完好的作品,歷經63年流轉,終于從海外歸來。
“苦把流光換畫禪,工夫深處漸天然。”1948年齊白石為董其武畫的《六蝦圖》,是白石老人“畫蝦最成熟改造”后的精品。瞧,6只蝦,3只在水底嬉戲。3只從上而下,似要參加同伴的游戲。白石老人童心未泯,用淡墨畫出蝦身的透明,濃墨畫出蝦鉗、蝦腿的剛挺,細細的長須復慢慢寫出,似有彈性,眼晴用焦墨點出尤顯精神。大片留白不著一筆水痕,卻把水中游動的群蝦畫得栩栩如生。一枚鮮艷的陰文印章,更增添了畫面的趣味性。
董其武,1899年出生在山西河津市固鎮村,從小就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19歲從軍參加北伐戰爭。他堅持抗日,御寇晉綏,為國御辱。1949年9月,這位民國中將毅然率綏遠軍政人員起義。1951年任志愿軍第23兵團司令員。對董其武立下的赫赫戰功,毛澤東給予了高度評價:“別人可以不授上將,但董其武不能不授上將!”并在懷仁堂親授其一級解放勛章。1955年9月,周恩來在國務院禮堂授予董其武解放軍上將軍銜。
董其武不僅有武將的豪情,還有傳統文化浸淫的儒將風范,他的國學造詣很深,喜歡吟詩作詞,與郭沫若、臧克家、齊白石、老舍、趙樸初等多有交往。88歲的齊白石為董其武畫《六蝦圖》,以慶賀小他39歲的“董將軍50華誕”,祝愿他“六六大順”。愛國將領董其武與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之間的“忘年交”友誼,一時傳為佳話。
惲甫銘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