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聚焦山西】綜合編輯:屈吉平,一名農民收藏家。19年的時間,他共計收藏毛主席畫像、瓷像、書籍、“文革”宣傳畫、像章等萬余件。
1992年至2011年的19年里,老屈一直利用業余時間致力于他的紅色收藏。雖然工資只是從90元漲到1200元,但經濟拮據的老屈還會通過實物交換、用心交朋友的方式,來擴大他的紅色藏品規模。
19年收藏中的酸甜苦辣不為人知,但老屈的執著還是得到了親朋好友的認可。屈吉平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建黨90周年的時候辦一次紅色藏品展,把自己的收藏展出來,供學生和市民前來參觀和學習。
受父熏陶初識收藏
雖然地處萬榮鄉下,但屈家在當地還算得上書香門第,屈吉平的父親是十里八村小有名氣的文化人。屈吉平童年最深的記憶就是家里滿屋子古今中外的書籍。父親每天從地里干活回來,總會坐在院子里讀書。貪玩的小吉平就是鬧著要父親陪自己玩。拗不過兒子的屈爸爸只好給孩子講書中的故事。父親看完一段,就給蹲在旁邊的小吉平繪聲繪色地講上半個多鐘頭,這下可樂壞了小吉平,故事一講完,他就跑出去和小朋友炫耀一下,等炫耀完了,再回來聽父親講下一段。久而久之,聽故事成了小吉平最喜歡的一件事,也成了他童年里最為美好的記憶。
漸漸地,小吉平明白了唐僧師徒為了取得真經西天路上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知道了水滸好漢為除暴安良逼上梁山的故事,曾為書中的不平事久久難以釋懷,也曾感動于鶯鶯塔下凄美的愛情故事。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之下,屈吉平從小對書籍充滿了渴望。
后來每天放學后,小吉平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去父親的書房里看書,一本接著一本地看,一頁接著一頁地讀,不懂的地方還會跑去問父親,而父親對兒子的好學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總會耐心地給他講解。
愛看書的小吉平開始養成了收藏書的習慣,每看完一本新書,就拿回去,放到父親的書房。久而久之,父親書架放不下那么多的書籍,于是父親親自為他做了一個小書架,上面還寫上了他的名字,專供他收藏一些愛好的書籍。
偶然情定“紅色藏品”
高中畢業后,屈吉平陸續在萬榮縣莊頭小學、王胡小學、榮和周王小學教了8年的語文課。其間,書籍的收藏從沒有間斷過。上世紀80年代末 90年代初,郵票收藏逐漸風行,屈吉平也開始加入了集郵行列當中。每天除了教學,大多數時間就是在到處打聽哪兒有新郵票,哪兒有珍貴的郵票。
1989年,屈吉平辭去教職,外出到太原、大同等地打工,由于經濟及時間所限,他暫時告別了集郵。1992年,家人告訴他萬榮縣城建局辦公室招收一名文秘,建議他去試一試。帶著自己在校期間發表的文章,來到了縣城建局辦公室,向領導說明來意后,領導要求他寫兩則單位的工作新聞。幾天后,稿件在《運城日報》刊登,屈吉平也被錄取了。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因為工作需要,讀報和看書也就成了習慣。幾年下來,他在報刊雜志上發表小說、散文、通訊、雜談等作品達300余篇。
小有名氣的屈吉平開始受邀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并通過這些活動認識了不少有名氣的收藏家。一位收藏家朋友告訴他,要想在收藏界有所收獲,就必須專一,否則會一事無成。
一次偶然的機會,屈吉平看到了家里的毛主席畫像,從小就對毛主席有特殊感情的他頓時有了主意:就收藏關于毛主席的一切東西。說干就干,他開始在家里翻找毛主席的紀念品,一些毛主席像章、畫像、語錄被他搬進了收藏箱里。
誰家有幾張毛主席的畫像、誰家有毛主席的掛歷、誰家有毛主席的像章,到處打聽的他很快就會從朋友那兒聽說。老屈笑稱自己“為了能得到主席紀念品,使盡了各種招數”。
“買換蹭拿”豐富藏品
2001年的一個夏天,在農村老家的屈吉平突然接到一位老熟人的電話,告訴他一位老師在整理書籍時發現了幾本毛主席的著作和詩詞,讓他過來看看。中午飯剛過,烈日當頭,屈吉平騎著自行車,趕了十幾里路,找到了老熟人說的榮河鎮西桌子村那位老師。
去的時候,屈吉平就知道老人愛好讀書,便從家里挑了幾本自己的藏書。和老師寒暄幾句后,他便迫不及待地向老師“索要”起了毛主席書籍和畫像,老師把早已整理好的東西送給他,并收下了他帶來的書籍。
通過這種形式的交換,屈吉平共收集到了關于毛主席的各類紀念品共300余件。“收藏主席紀念品的大多數是上了年紀的老人,那一代人對毛主席有著深厚的感情。”有的老人不愿意賣自己的收藏,屈吉平就發動“情感攻勢”,幫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經常到老人家里坐坐。
67歲的里望鄉北陽村老人董發有,是一位傳統戲曲愛好和傳承者,年輕時創立了北陽文工團,招收學員,搭配上樂器和劇本,堅持20年免費為鄉里鄉親組織演出。當得知老人擁有毛主席的紀念品和20年里免費為村里做文化事業時,屈吉平帶著相機,前去老人家中,為老人做了一次人物專訪,一篇名為《董發有和他的北陽文工團》的人物通訊隨后在《運城民生報》和《山西老年雜志》刊發。
2009年春節,老人特意邀請屈吉平參加正月十五的北陽村文工團文藝演出。正月十五一大早,他穿上厚厚的衣服,背著照相機、騎著摩托車來到了北陽村,為老人和他的文工團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照片。幾天后,《運城日報》和《黃河晨報》刊登了新聞《小戲唱紅北陽村》。
從那以后,兩人成了忘年交。屈吉平總會隔三岔五打個電話問候一下老人最近的生活情況,當老人得知他要舉辦一場紅色收藏紀念展的時候,二話不說把自己收藏的主席像章、書籍無償送給他,以此鼓勵他舉辦紅色收藏展覽。
舊貨市場留心“淘寶”
屈吉平經常會到廢舊市場或收購站“淘寶”,有時候一找就是一兩個鐘頭。
一次在運城北郊一家二手圖書市場,屈吉平發現一本毛主席著作,標價80元。老板看出他是真心想買,價格雖然從40元增到60元,還是不肯賣。在舊書市場進出幾次,老屈最終“咬牙”以標價買回了這本毛主席著作。“沒辦法,誰讓咱愛呢!”
2009年,單位組織員工外出郊游。在進旅游景點外的一家商店,他看上了一件毛主席瓷像,價格為300元,買還是不買,從他進入景點腦子里全是有關毛主席瓷像的事。“買,太貴了,不買,太喜歡了。”臨走時,老屈還是狠狠心把那尊毛主席瓷像買了回來,一路上他如獲珍寶,到家里,趕緊把它放到自己的收藏箱里。
由于工作原因,老屈經常會到運城、太原等地。每到一地,他第一個去的地方就是舊貨市場,去“淘”一些關于毛主席的書籍或者紀念品。一次,老屈看上了一位藏友的一組“文革”宣傳畫,他告訴這位藏友,一定不要賣別人,他準備“分期分批”買。就這樣,他分幾批把藏友手中30多張“文革”宣傳畫買回來。
當朋友得知屈吉平收藏毛主席畫像的時候,都會盡量幫他尋找,一有消息,都會盡快告訴他。多年來,他從朋友那得到的毛主席像章、書籍、掛歷共200余件。
紅色展覽心愿未了
屈吉平告訴記者,他現在一直有個心愿,就是辦一個主題展覽,把自己的收藏展出去,讓學生和市民前來參觀、學習,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實現。
2005年的時候,朋友為他免費提供房子,幫助他舉辦毛主席收藏展覽,他把東西都放好后,由于一場大雨,房子漏水,他只得延期舉辦展覽。 2007年的時候,他和領導商量,想在單位空閑的辦公室舉辦收藏展覽,領導剛開始很支持,等他把房子打掃干凈后,單位新進了一位同事,沒有辦公室,只好把那間辦公室占用。
屈吉平打算在建黨90周年之際,把收藏品拿出來,供市民前來參觀和學習,讓市民了解那段富有傳奇色彩的紅色征程。他告訴我們,收藏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是無法用物質來衡量的,這是一種無比珍貴的精神財富。“因為愛,所以不放棄,因為堅持,所以珍惜。”在他收藏的19年里,有太多留給他美好回憶的故事。19年的收藏路,辛酸和快樂同在,但所有這些只有自己明白。(記者 周世榮 通訊員 李泓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