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刊 梓荃
2010年2月19日,上海收藏大家許四海藏品鑒賞會在北京舉辦,40位專家學者出席,品鑒了許四海先生收藏的書畫、陶瓷、紫砂壺等精品50余件。
許四海是我國著名的壺具收藏家,紫砂壺藝大師,人稱“江南壺怪”。由他創建的“四海壺具博物館”曾被評為我國十大民間博物館之一,館藏的邵大亨代表作“掇只壺”為鎮館之寶物(央視四套2007年8月2日《國寶檔案》之《尋找紫砂壺王》專題介紹),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去世前曾專程到上海再看一眼此壺。許四海的代表作有“睡翁壺”、“八運會紀念壺”、“海春壺”、“三角蟾”、“夏意水滴”等。其作品被巴金、董建華、薩馬蘭奇等名人及海內外收藏家所收藏。
此次鑒賞會的藏品很多為首次面世,受到了專家、學者們的一致贊賞,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此擇其部分藏品介紹給大家,以饗讀者。
大吉壺 元代
大吉壺,壺式之一,因器身呈扁葫蘆形、似一“吉”字而得名。該壺采用葫蘆的造型,小直口,帶蓋,長弧流,貼附在下截圓腹之上;另一側置束帶形曲柄,柄端分別附于上下壺體之間,胎厚堅硬,釉色發青,造型優美又不失端莊敦厚。
雞頭壺
雞頭壺為古代盛酒器,流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此雙雞頭壺造型典雅別致,具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壺身呈圓球形,壺底座外撇;雙雞頭并行排列,作引吭高歌狀,雙頭之間凹下處凸起為雞冠;塑貼龍首把柄,肩部裝飾橋形雙系,流暢自然,充分表現出古代陶瓷匠師崇尚陽剛之氣的審美思想。
六方扁鼓壺 時大彬
此壺是近代壺藝高手時大彬的作品。扁鼓壺是紫砂壺的傳統經典造型,一直是備受制壺行家推崇的傳統款型。此扁鼓壺壺體為六方形,色澤紫紅,整個壺體厚重挺括,規矩有致,頗具古雅之風。壺身通體扁圓,蓋口平齊,流把一蹴而就,順暢自然,典雅周正。
棱形六方泥繪紫砂壺 清乾隆
此壺為六方形壺身,鈕、蓋、口、身以至圈足皆貫以六棱,線條規整明確,轉折合度,由蓋面至圈足,造型素潔典雅。壺身所繪之亭臺樓閣,畫工精細,文人氣息濃郁,極富特色。
宜均壺 邵大亨
作為清嘉慶至咸豐年間宜興制壺高手,邵大亨制壺以渾樸勝,氣韻溫雅。邵大亨之長,非一式而雅,善仿古,有過之而無不及也。所制壺蓋內皆有“大亨”楷書印,為當時制壺名家代表人物。此宜均壺當為其傳世精品。
稀菊壺 清乾隆
此稀菊壺身、蓋、口、底、鈕、均為圓瓣構成,比例適度。菊瓣壺的工藝要求繁復,口蓋須達到面面
俱到的“通轉”水準,壺身、蓋紋線一致,修飾光潔,線韻流暢。
合歡壺 阿曼陀室、彭年
此壺系楊彭年款、陳曼生銘紫砂合歡壺,是陳曼生與楊彭年合作的佳作,做工規整、線條簡潔、刀法純熟,運刀猶如雷霆萬鈞,顯得雄健樸茂,金石味十足,是典型的“名士名工”,屬壺中的精品。
周盤壺 吳云根
作為國家任命的七大紫砂名藝人之一,吳云根一生作風樸實穩重,技藝高超,其紫砂作品構思奇妙,享有“出神入化”的美譽,其作品多次被選送到國內外參展。此周盤壺為吳云根創作的一件精品。此壺圓潤而不失剛勁,三足鼎立,直頸平口,平蓋扁鈕,泥質光潤,遒勁中出媚姿,縱橫中見青銅遺韻,肅然絕俗。
百壽提梁壺 汪寅仙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汪寅仙善于將自然美的生態注入壺藝之中,此百壽提梁壺為汪寅仙的代表作品。圓腹壺身,呈壽桃狀,壺身婷勻,口蓋密合。壺蓋、鈕作壽桃造型,提梁呈樹枝狀,與器身連成一體,樹枝刻劃細致,構思巧妙,工精藝謹,頗具大家風范。
壽桃倒流壺 蔣蓉
蔣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這是蔣蓉最有特色的佳作。該壺構思新奇,巧形塑器,提煉概括逼真,秀麗規整大氣,結構合理適用,為插管式倒裝酒壺,無蓋,別具一格,實為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
粉彩國鐘壺 方曾三
此壺是乾隆時期制壺名家方曾三所制,做工精致,壺身以粉彩裝飾山石、花卉、房屋,色彩鮮艷,用料精細,是紫砂粉彩壺的精品。
平蓋蓮子壺 邵亨裕
明朝制壺大師邵亨裕又名邵文瑩,曾師從時大彬。作為紫砂的傳統壺式之一,許多前輩藝人都做蓮子壺,清代的潘虔榮、邵大亨,近代的王寅春等均有蓮子壺傳世,而邵亨裕的這把壺則獨具特色。此壺造型簡樸,突出蓮子形狀,渾圓靜穆。耳形把彎曲有致,壺流筆直,形拙而實巧,壺蓋嚴密,與壺身搭配,自然和諧,十分優美。平靜中孕育著動感,頂蓋上的寶珠鈕更具神韻。
掇球紫砂壺 黃玉麟
黃玉麟(1842-1914年):清末制壺名家,為邵大亨之后又一重要的制壺大家。他所制的壺選泥講究,
壺身瑩潔圓潤,精巧而不失古意,靈妙天然。有說他“每制一壺,必精心構選,積日月而成,非其重價弗予,雖屢空而不改其度”。
此壺泥質細密,紫氣瑩潤可愛。造型簡練、大方,球形腹,矮頸,短流,把如肥耳,流把勻稱自然,口蓋直而緊縫,蓋上設小球鈕。壺形突出掇,素心素面,樸拙渾厚,作工精細,美妙絕倫。蓋內有“玉麟”楷書瓜子印,把下端有“玉麟”篆書章印。
貢局朱泥仿古提梁壺
“貢局”是清代宜興紫砂壺上的款識。上世紀30年代李景康、張虹編《陽羨砂壺圖考》“貢局壺”條記載:“考林古度為馮本卿作《陶寶肖像歌》有“荊溪陶正司陶復”之句,可知陽羨貢局始創于明代。細考傳器,各色泥質俱備,壺底或刻字,或印,或只年號,或用“貢局”二字,亦有僅用一“局”字者。書中著錄三件朱泥壺,底部分別刻“康熙貢局”、“雍正貢局”行書款或“雍正貢局”楷書款。
此壺的蓋圈、頸圈、底圈線條圓潤,短嘴彎曲,壺腹渾圓飽滿,造型美觀,委實可愛。壺底有“貢局”款。因為貢局乃清代外銷產品,故對制壺要求技術高超,從此壺的氣韻來看,定出自高手制作。
貢局紫泥提梁壺
清末外銷磨光紫砂提梁壺是早期南洋商人向中國宜興定制的外銷紫砂茶具。有一部分銷到泰國,到了海外再進行拋光和加工銅提梁。大多印上泰文的壺都是泰國皇家專用,印上“龍款”和“貢局”也有說是富有的泰國華僑專用。
古獸窺今壺 徐漢棠
古獸窺今壺,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于1986年制。此壺借鑒青銅器造型,足、嘴、柄、鈕是古代傳說中的靈獸形象,整個器形莊重而異常生動。壺體上的冰紋開片加上泥色的漸變,形成斑駁的仿真獸皮的感覺,靈獸形象多用圓雕,且都是作者想象雕塑而成。
“古獸窺今壺”,壺嘴、把、鈕、
足所塑的四種動物均是出自作者的想象,令觀者很難讀懂是哪一種小獸,充滿神秘感。壺之全身飾以獸皮花紋,仿佛遠古神獸穿越文化之河,能夠洞察古今,望穿未來。“古獸窺今”也因此而得名。整體上看,此尊壺方中有圓,如同一尊雕塑,周正端莊,凜然大氣。1991年作者在原作的基礎上重新創作其上三獸并嵌上寶石,令此壺更加珍貴。
傅抱石的山水畫
傅抱石的山水畫以“直抒胸臆,激情噴發”為特色。此幅傅抱石風景作品也是首次與大家見面。只見畫面上群巒疊嶂,幾座山峰聳立,由近及遠漸漸模糊,山間瀑布飛瀉,畫面左下方松石間有一亭子,一隱士立于亭子中似在沉思,人物造型為典型傅抱石的風格,成為此畫的點睛之筆。整個畫面近景施以濃墨,遠景則虛虛實實,惶惶然不可測。
吳昌碩 花卉
作為海派繪畫的領軍人物,吳昌碩以詩、書、畫、印四全馳名近代,輝映畫史,不論是從藝術創造性還是從對后世的影響力來說,在百年來的近代畫壇上當首推之。此圖所繪之物,皆是日常平凡題材,筆墨厚重,色彩濃郁,一枝一葉無不精神飽滿,顯示了吳昌碩獨到的藝術匠心。展卷綜觀,畫家以篆筆入畫,粗枝大葉又氣勢逼人,使觀者為之心壯。作品將金石大寫意花卉之妙推至極致,絕非一般應酬可擬,更非代筆者所能傳達!
王震 花卉
作為海上畫派一位獨具特色的書畫家,王震對于海上畫派的傳承發展有著卓越的貢獻。他筆下的花卉、鳥類顯得極富生氣。此幅作品,構圖天真爛漫,設色絢麗多姿,氣勢樸茂雄強,骨法用筆,極具視覺沖擊力,托物寄情,借物言志,有著極深的含義?;ɑ苁卟舜种Υ笕~,設色古艷,草草點染而意趣十足,畫面清新典雅,落筆開張,滿紙生動,鏗鏘有力,表現出揮灑自如、雄健渾厚的藝術特色。從筆法、布局、色彩,甚至是題款,妍麗爽勁兼具,充分地融入了自己對社會和藝術的獨特感悟,并根據自己的獨特感悟選擇了恰如其分的藝術表現手法,體現出海派藝術家接近世俗文化的特有傾向。
吳石山水
吳石早年作品,多從法四王、吳、惲,細密繁復,不厭其煩,雖然工巧色麗,卻稍乏新意。晚年畫風大變,山水多以米南宮、高克恭為取法對象,亦參以西洋水彩畫技法,尤其是描繪煙雨晨昏之景色,獨具雅意,既有濃重的筆墨痕跡,又有強烈的光色效果,而且層次分明,變幻無窮,令人耳目一新,蜚聲海上。這幅《山水》圖,是吳石技法高度成熟后的作品,構圖取深遠法,仰望山峰高聳,山中林木蓊翳,房屋數處,山腳下小溪一泓,山巒錯落有致,用筆嚴謹方勁,景觀繁復,引人入勝,既饒古意,又多新風,堪稱精品。
以上所列僅為許四海的部分藏品,由于篇幅有限,還有許多藏品未能在此一一列舉,難免有遺珠之憾。以筆者之見,觀許四海的藏品,不僅是一種視覺的享受,更是一場文明的盛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