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冠中《雙松》 紙本 設色 67×132cm 1988
此文章出自《看藝術》(原名《NO ART》) 第16期
吳冠中先生于去年辭世以后,價格迅速飆升,吳冠中的作品既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源泉,也納入了中國近現代書畫版塊,他的藏家也迅速擴散成全球性。在香港吳冠中的作品相當于書畫版塊成交額的十分之一,這次保利千方百計從海外藏家征集到的十幅作品,每幅都為其代表作,將引發吳冠中新一輪行情的爆發。
去年八月,北京保利拍賣與保利藝術博物館共同策劃了《風箏不斷線——緬懷吳冠中先生經典作品收藏大展》,取得了各方一致好評,數十位業內專家學者、重要收藏家代表和吳老生前好友蒞臨現場,參觀群眾多達數萬人,為專家、藏家、藝術愛好者提供了一個追思吳老對中國藝術所做杰出貢獻的機會。基于北京保利拍賣多年來對吳老師市場的耕耘和此次展覽的深刻印象,部分藏家將參展作品委托給保利2011 春季拍賣會,形成了“吳冠中重要作品專題”。一代大師吳冠中先生是20 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之一,在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致力于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的探索,不懈的探索東西方繪畫兩種藝術語言的不同美學概念,堅忍不拔地實踐著“油畫民族化”、“中國畫現代化”的創作理念,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特色。
在藝術市場上,吳冠中老師的作品很早就在北京畫廊里出售。1984 年開始進入了香港拍賣市場,其作品《勁松圖》和《北戴河》在蘇富比拍賣會上分別以0.9 萬港幣和2.7 萬港幣成交,在八十年代,這個價格可以稱之為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天價”了。那時之后,吳老師的拍賣價穩步上升,1988 年他的四尺整張作品《日照華山》被佳士得拍至10 萬元港幣,首次突破了10 萬元大關。
吳冠中的作品之所以在八十年代,中國當代藝術剛起步的時候就受到了人們的關注,與他一貫的藝術主張不無關系。他的藝術思想是以其創作實踐為基礎的,這并不在于他文字功底和演講能力本身的魅力,而在于他總能夠一針見血地觸及當代繪畫的要害問題。
吳冠中頗為欣賞石濤的繪畫,稱其為中國現代藝術之父,對石濤的“一畫之法”有著自己的深刻理解,認同石濤“受與識,先受而后識也。識然后受,非受也。”的觀點,主張藝術家應該根據個人的獨特感受創造能夠抒發個性的筆墨風貌,反對程序化的陳陳相因,將感性認識、個性情感的抒發提高到首要位置。他在1979 年發表于《美術》上的“繪畫的形式美”一文中談道,“情與理不僅是相對的,往往也是對立的。……畫家當然起碼要具備描畫物象的能力,但關鍵問題是能否敏銳地捕捉對象的美。理,要求客觀,純客觀;情,偏于自我感受,孕育錯覺。嚴格要求描寫客觀的訓練并不就是通往藝術的道路,有時反而是歧途、迷途,甚至與藝術背道而馳!”真正的藝術,需要純潔的感性,在純潔的感性里,我們看到的都是超越我們視線的事,卻又都是我們“看”見的事,是一種自然地心象。而風格是作品藝術特點的綜合表現,相信自己的眼睛并忠于內心的真實感受是形成繪畫風格的必由之路。風格是可貴的,但它往往使作者成為榮譽的囚犯,為風格所束縛就無法創造新境。藝術需要在不斷地自我否定中才能發展。能夠始終存有一個自由的靈魂,而不受制于社會輿論的偏見是一個藝術家生命長盛不衰的法寶。所以藝術創作者情感的表達才是藝術作品的靈魂所在,脫離了創作者的認識,為技巧而技巧,實際上是失去了藝術創作的真正涵義。這番理論在那中國當代藝術剛剛起步的年代無疑相當先進的,這也是吳冠中的作品于當時中國藝術大環境而言頗有鶴立雞群之感。1989 年香港佳士得又推出了吳氏力作《高昌遺址(101.6105cm),這件大幅作品雖然是以中國筆墨的畫法來處理中國風景,但整體上卻具有西洋畫風格。拍賣原估價15 萬至20 萬港幣,經各路買家幾十個回合較量,價格最終定格在了170 萬元港幣,創造了當時在世畫家的市場最高價。這無疑表示了吳冠中的繪畫思想頗為市場和人們所接受,當然,這也與八十年代香港的國際藝術氛圍有關。
吳冠中一生為了藝術“搜盡奇峰”,走遍國內外大江南北,進行大量的寫生和采風。他的作品題材不僅范圍廣,而且常常是前人所不曾眷顧的對象。他總是從平凡處著眼又總能使自己的作品別出心裁,耐人尋味。首先是他對江南景色的描繪,吳冠中出身于江蘇魚米之鄉,對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壞有著身后感情。白墻黑瓦、低矮的屋舍,柳綠桃紅掩映其間,河道縱橫,水田密布,桑園、竹林包圍著村子,縱橫交錯的蘆葦叢,南往北來的船只,桅桿,帆影等,這些處處蘊含詩情畫意的美景是吳冠中最喜歡表現的對象。
其次是對北方村落的描繪,這些作品主要集中于20 世紀70 年代。當時吳冠中帶病隨師生一起被下放到河北農村勞動,使吳冠中對莊稼地里莊稼以及北方村落的樸實祥寧日久生情,產生了弄弄的畫意。青高粱、玉米地、棉花、野菊、石榴,還有圈養的牲口,林中白雞,晾衣服的農家小院等一系列農村題材的作品由此誕生。
再者是對別國風景的描述。90 年代初期,吳冠中先后應邀到法國、日本、英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寫生并舉辦展覽,有機會接觸到更多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和不同國度的風土人情,創作了不少體現異國情調的油畫作品。如日本的富士山和漁港,挪威的港口、英國的室內酒店、印度尼西亞的小街市等。這些畫作無一不是吳冠中致力于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圖把西方現代藝術的藝術形式規律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及審美理想融合到一起,大膽探索,極力發揮,在油畫藝術的表現形式方面為后人開啟了一片值得分析與借鑒的新天地。
國內九十年代,中國當代藝術起步不久,藝術理論的發展水平無疑與吳冠中先生的藝術思想相去甚遠,這也直接影響了國內藝術市場對吳冠中作品的接觸程度與港澳等國際藝術市場頗有差異。九十年代吳冠中在佳士得突破百萬之時,在國內市場卻反響平平。1993 年他的兩幅同名《江南水鄉》的作品在廣州嘉德拍賣會上分別以5.2 萬元和11 萬元成交。1997 年他的作品《群虎》被中國嘉德拍至77 萬元,1999 年他的《水鄉》在太平洋拍賣會上以7 萬元成交。
吳先生的很多畫都是漂亮的灰色調,顏色偏暖,黃黃褐褐,卻一點也沒有臟和粉氣的感覺,很漂亮,很和諧。他繪畫的藝術魅力,已經包含了抽象美的因素。他“長期探索用點、線、面、黑、白、灰及紅、黃、綠等有限數種元素來構成千變萬化的畫面,展拓畫幅,在點、線的疏密組合中體現空間效應。”優秀的繪畫作品,其激動人心之處往往不是對物象照相般的摹寫,而在于其所提煉的自然物象的形象符號的組合關系所傳達的那種情調意味或哲理。吳冠中先生繪畫作品中的點、線、面,本身就在訴說,傳達著隱藏在其中的某種情緒表現著某種意味。這比具體的形象還要打動人。畫作描繪的具象,似乎已經無關緊要了。
人們在欣賞一件精美的藝術作品時,有時很喜歡說這樣的話語,“看起來很有節奏”、“有詩意”,這種節奏感其實就是一種音樂的韻律感,這種詩意其實就是作品的意境美。吳冠中先生的作品,追求的是從繪畫對象中提煉最能打動人心的部分,以這種方法來追求繪畫的意境。當然,這種意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實并沒有完全脫離對象。吳冠中先生自己也曾說,“我作風景畫往往是先有形式,先發現具形象特色的對象,再考慮其在特定環境中的意境。”他甚至重視錯覺,以此來擺脫現實物象對畫面意象的干擾。他在作品中竭力去捕捉美,表現意境之美。當然,這種意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實并沒有脫離對象。吳冠中先生說,“我作畫往往是先有形式,先發現具形象特色的對象,再考慮其在特定環境中的已經。”
當人們看到吳冠中水鄉題材的油畫之時,從畫中可以感受到,江南水鄉依河而建的民居,那古樸和清雅的氣質迎面撲來,使觀者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整個畫面透明而渣滓,那些層次豐富而漂亮的灰調子在畫面上淺唱低吟,好似委婉的輕音樂飄蕩在畫里畫外。樹木的形象一般都已淡化出畫面表現的內容,只剩下如云煙般的若干色塊,很好的避免了浮躁之氣。黑、白、灰等其他顏色構成畫面空間,點、線面烘托出對象單純的面貌,抽象色彩將畫面的意境盡情染出,這在水鄉題材的畫面里氏感觸最深的。去年八月舉辦的吳冠中大展,其命名中的“風箏不斷線”取自吳冠中先生1983 年發表的短文。在這篇文章中,吳冠中先生從畫泰山五大夫松的寫生到以后幾年來不斷地反復推敲,從前面“輪轉著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寫生綜合,不肯放棄所有那些拳打腳踢式的蒼勁干枝”,但“苦于未能吐出胸中塊壘”。直到最后“想捕捉松魂,試著用粗獷的黑線表現斗爭和虬曲,運動不停的線緊追著奮飛猛撞的魂。峭壁無情,層層下垂,其灰色的寧靜的直線結構襯托了墨線的曲折奔騰,它們相撞,相咬,搏斗中激起了滿山彩點斑斑”。吳冠中先生從成功創作的《松魂》談起,直到后面創作《補網》中先用綠色畫漁網,感覺“太拘泥于具象,抽不出具象中的某一方面的美感,扎了一只放不上天空的風箏!”倒不如后面改成黑色,才接近了他當時的第一感覺,畫面線條的節奏感和音樂感才被表現出來。
步入20 世紀夠半段和21 世紀前頁,隨著中國藝術市場的迅猛發展,當代藝術的理念也迅速與國際接軌,吳冠中老師的作品也在國內產生了巨大反響,其最直接的體現便是吳氏作品在國內藝術品市場的表現了。如2006 年北京翰海拍賣會,他的油畫《長江萬里圖》長卷收到熱烈追捧,以3795 萬元創造了吳氏作品的市場拍賣紀錄。時隔四年,當此件拍品再次被翰海推出時,拍到了5712 萬元的價格,成為了當時吳冠中作品的最高價。2007 年他的紙本彩墨《交河古城》亮相北京保利,同樣收到青睞,最后以4070 萬元拍出,此件成為了吳冠中中國畫拍賣價格的最高紀錄。可以說,吳冠中作品油畫國畫齊頭并進,兩面開花,成為了當時大陸在世畫家中的佼佼者,其作品價格也步入了張大千、齊白石、傅抱石、徐悲鴻的階梯。
在去年北京保利秋季5 周年的夜場拍賣會里,吳冠中1989 年所作的《新巴黎》拍出了918.4 萬元,同場1975 年作的《北京- 雪》也同樣拍出了918.4 萬元的成績,延續了吳冠中一貫的“牛市”。2005 年時候保利曾經征集到了吳冠中1988 年所作的《鸚鵡天堂》,此幅作品尺幅巨大,且有多次境內外的展覽記錄,最終以突破三千萬元的價格成交,成為當時震驚業內的“天價”。此次保利拍賣的“吳冠中重要作品專題”征集到了《獅子林》及《山居圖》、《海濱圖》等巨幅作品,這些作品對吳冠中老師的藝術進行了一個多元化的詮釋,皆是和《鸚鵡天堂》同樣的吳冠中風格的代表作品。在如今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億元時代的背景下,以吳冠中藝術理念對當前國內當代藝術的影響力,想必這次的成交價格必然會突破先前的紀錄,再次出現“天價”,至少可以與保利拍賣2005年時成交的《鸚鵡天堂》價格持平。我們有理由相信,本場專題內吳冠中老師的作品,必然會引起不少藏家的共鳴,取得一個令人難忘的成績,成為業內一段佳話。吳冠中先生于去年6 月與世長辭,無疑是中國藝術界的一大損失。在吳老去世之后,其作品在市場上出現了上漲的趨勢。原因無非是因為吳老的去世,其真跡在市場上便不可能增加了,只會越來越少,加上擁有吳老作品的藏家往往會有惜售心理,所以價格必然會一路上揚。而吳冠中先生生前作品早已被海內外藏家認可,海內為市場上也都有著收藏吳冠中作品的固定圈子,所以后市也沒有理由不看好吳冠中作品。
在吳冠中老師溘然長逝之后,作為吳冠中先生鐵桿粉絲的印度尼西亞著名收藏家陳俊輝先生將其所藏的吳冠中作品編纂成冊,在書中表達了對吳老深切的緬懷之情。他在書中寫道:“2010 年6 月25 日,20 世紀中國現代主義繪畫的代表畫家之一吳冠中先生溘然長逝。此前,我和太太正籌劃將我們自2000 年以來收藏的吳冠中先生的作品整理成冊,由于收藏作品的不斷增加,出版一事一延再延。聽聞此訊,心中不禁已含淚水,哀思之情更加堅定了我們用一顆誠摯的緬懷之心來完成這部吳老的紀念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