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書畫藝術中,扇面書畫是一種特殊的形式。它的載體是具有實用意義的祛暑用具,扇子的制作本身體現著各種工藝技術水平,扇面上的書畫又為其增添藝術觀賞性,因而書畫扇成為集實用、工藝和藝術三重價值的物品。上至帝王仕宦、下至庶民百姓,都可擁有不同水平的書畫扇,成為欣賞層面最為廣泛和普及的藝術品之一。
書畫扇的歷史
中國扇子起源悠久,從實用品、禮儀物衍變為藝術品,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宋代團扇書畫和明清的折扇書畫是其中的兩大高峰。據考證,在公元6世紀的南北朝時期,在扇上寫字作畫的風氣已經流傳到大江南北。那時的扇形圓如滿月,所以成為“紈扇”,又稱“團扇”。書圣王羲之就有在老婦賣的扇上寫字的故事。而宋代是紈扇的鼎盛時期,流傳到現在的就有不少南宋人的作品,其中不乏如李迪、李嵩、馬遠、夏圭等名家之作。而到了明代初期,一種新型的扇子由日本、高麗傳入的舶來品,迅速流行,取代了原來的紈扇,后經改進成為漢化的雙面折扇。明成化以后,著名書畫家幾乎都創作書畫折扇,此風氣一直盛行到清末。
書畫扇的獨特魅力
扇面書畫與巨幅宏制的卷軸書畫相比,雖不及后者博大精深,但亦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其一,扇面具有更為濃厚的裝飾意趣。明清盛行金箋扇面,這顯然受到日本折扇的啟發,中國畫家將金地與水墨或艷麗的礦物、植物顏色相配,造成華貴與素雅雙重美感并具特殊效果,極有裝飾情趣。
其二,扇面尺幅天地,宜于筆墨簡潔的畫法,又因扇面材料凝滑堅韌,難以做反復皴擦和渲染,所以下筆落墨不能遲疑,務須暢快流利,很能體現作者的筆墨本性。再則文人畫士之間,每以扇面作酬贈之物,創作時即興揮毫,心態輕松,不像創作巨幅長卷那樣嚴肅刻意,反倒流露出作者的筆墨真趣。
書畫扇的投資潛力
正因為扇面書畫的這些特性,一直被作為小品清玩看待,故而價格較卷軸書畫低廉。近年來,書畫扇作為一個專門的領域逐漸被收藏界和市場所肯定,但筆者認為,書畫扇的價值還遠未體現,雖然扇面往往不到一平方尺,但書畫扇的價值歷來與二三平方尺的書畫持平,現在卻只被當做一平方尺計算。近年來,書畫扇的價值在市場上也體現得越來越明顯。特別在拍賣市場上,價格屢屢翻番,還出現了書畫扇的專場拍賣。
如2003年北京一場拍賣會上,清代王鑒的《云壑松陰圖》扇面,估價只有8萬至15萬元,但最終以77萬元成交;2004年上海,6把元代人物團扇以2420萬元高價成交,同年,北京八名家的《書畫合璧》扇面以101.2萬元成交;2005年,清代王原祁的《仿梅道人筆意山水》扇面(水墨金箋)以66萬元成交;齊白石《三友圖》扇面拍出了46.2萬元。而最近在上海的一場拍賣會上,一對明代文征明、祝枝山等人的金箋扇成交價達到了79.2萬元。
而海派的書畫名家,其書畫扇的價格在近年里從數千元一躍而起,名家任伯年的扇畫從8000元~10000元升到三四萬元,其他海派小名家的作品也已從1000多元上升到四五千元。
雖然書畫扇的價格在近10年來翻了幾番,但其價格遠未見“公平”,如上例的王原祁扇畫成交價高達66萬元,但與其山水書畫作品接近100萬元/平方尺的價格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張大千的一幅立軸動輒數十萬、上百萬元,而他的扇畫不過數萬元。這樣的價格差距證明了書畫扇的收藏有很大的升值空間。不過,有投資目的的收藏者應謹慎入市。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