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了一次倫敦,走了兩個地方,不是溫莎堡倫敦塔橋之類的名勝古跡,而是倫敦的一個古董街,特有意思。
這個古董市場坐落在一條偏遠安靜的小街上,平時只有門面店鋪開張,與普通的商業街沒有什么兩樣。只是玻璃櫥窗里放的盡是各國各色文化面貌迥異的古董。相對上海東臺路舊貨攤一般的隨意,他們店內的擺設多而不亂,一塵不染,頗有陳列感。朋友建議,周末的早市值得一看。
這天我們去得很早,古董街上的店門幾乎全關著,冷冷清清的,我頗感訝異。但有一個現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在一爿爿小店門前,參差不齊地站立著二三人、七八人靜候在那里。我不明緣由,請教朋友,他說,這都是一些目標明確常來常往的收藏家。他站在哪家,那家就是專賣他需要文物種類的商家,而且每個周末往往會有一次新貨出籠。果然,隨著小街上臨時攤位的蜂擁而至(只允許這一天),幾家店面也呼拉拉地開啟了卷簾門。很奇怪,這時候顧客像聽到集合號一般快速,一下把街上店內充塞得滿滿當當,這里立即成了一處人聲鼎沸的鬧市。
賣家的新貨都是當天隨車帶來的,靜候的人們這時拼命地搶占有利地位,雙眼緊盯著店主手上的箱子、盒子、袋子,嘴上不停地追問店主有沒有他想要的東西,唯恐一不留神“大魚”從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他們那種專注的直勾勾的眼神或故意裝出來不屑一顧的表情,那些由內而外的搔首弄姿、俯身擠軋的豐富的肢體語言,在肥瘦懸殊、高矮不一、穿著各異的各色人身上極具畫面感。讓我一下想到了俄羅斯繪畫大師列賓的不朽杰作《查波羅什人寫信給土耳其蘇丹》,只是那畫面是凝固的,眼前卻是鮮活的。我忙不迭地搶拍了好幾張照片。
我很希望能親眼看到幾筆生意當場成交,但買賣雙方各自期望值的距離,一時很難拉近。其實,這種生意即使成交也不會那么直接,底下總還會有一場激烈但不見硝煙的角力。
此時小街上的地攤、桌位、篷車犬牙交錯已是水泄不通。相比店鋪里的古董,歷史沉淀感、價值感差多了,許多甚至是現代的刀叉、碗盞、皮帶、軍刀、望遠鏡之類,顯然把時間花在這里意義不大。我們抓緊時間對沿街的店鋪進行地毯式“掃蕩”。發現它們雖然缺乏博物館、拍賣行瑰寶級的大器重器,但各有側重,幾乎一店一式的古董,多的是相當容易撩撥起各地顧客購買欲、占有欲的造型曼妙、小巧玲瓏、工藝精致的各式各質器類。這里簡直是一個濃縮的世界藝術博覽會。較之國內贗品充盈,“陷阱”難防的狀態,這里比較讓人放心。
已近午飯時分,街上的人流迅速地在減少,攤位已有撤退者,顯然高潮已經過去,一會兒這里就將恢復平靜。我們正待離去,忽然被朋友引到一家店的門口,說這里還有很多商店漏了看,我感覺愕然,因為我明明到過這里,只是沒有注意在一個與其他門面無多區別的門洞的階梯下,居然是一處集中了上百家商鋪的地下古董市場。里面空間雖然比較逼仄,內容卻是豐富多彩,同往的小邱看上了一件白玉作品,經我鑒定,質量、工藝俱精,300英鎊順利拿下,比國內市場上便宜好多。
首次光顧,我們沒有空手而歸,尤其是視覺上的、感受上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