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蘇富比春拍成就中國當代藝術品春天

張曉剛


張曉剛三聯作《生生息息之愛》

朱德群作品《冬之靈感》
4月4日,香港蘇富比兩場當代藝術春季拍賣“20世紀當代中國藝術”和“當代亞洲藝術”先后拉開了帷幕,創下了高達4億港元的成交額。早前一天,“尤倫斯當代藝術收藏:破曉——當代中國藝術的追本溯源”拍賣專場上,尤倫斯私人收藏的106件作品一拍而空,總成交價為4.27億港元。其中,張曉剛的三聯作《生生息息之愛》以7906萬港元刷新了世界上最貴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價格。
中國當代藝術品,在尤倫斯于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收藏之時,曾經不為主流藝術品投資者所看好,如今卻在拍賣中屢創新高,中國當代藝術是否迎來了自己的春天?高價之下的當代藝術品,其中到底蘊含了多少價值?
張曉剛兩畫作拍出逾億元
4月4日,香港蘇富比春拍“當代亞洲藝術”專場上,匯集了來自中國,日本及韓國的近代藝術作品共153件,其中包括現代繪畫、雕塑設計和多媒體裝置等。拍賣最終以1.67 億港元收官,高于預估的1.21萬港元,成交率71.2%。其中,張曉剛創作于1995年的《血緣——大家庭》作品拍出了5666萬港元的高價,遠高于其估價3500萬至4000萬港元。早前一天,在“尤倫斯重要當代中國藝術收藏:破曉當代中國藝術的追本溯源”專場上,張曉剛的三聯作《生生息息之愛》以7906萬港元成交,刷新了世界上最貴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價格。
2008年6月,曾梵志的作品《面具系列1996No.6》在香港佳士拍出了7536.75萬港元,在本次蘇富比春拍之前,他的這幅作品曾經是世界上最貴的中國當代藝術品。不過,曾梵志在本次拍賣中也不寂寞,他創作于2001年的《無題十一號》,以高于估價2倍左右的1074萬港元價格成交。
張曉剛是如何做到世界最貴的?曾經有評論家說,當代藝術市場的話語主導權仍然掌握在西方手中,當政治性成為作品中最強烈的符號時,張曉剛的作品受到青睞并不奇怪。“政治波普”是外界賦予張曉剛的稱號,他的畫作具有非常獨特的政治性,畫中人物具有六七十年代中國人所特有的表征,對曾經生活于那個年代的中國人來說,足以喚起他們的共同回憶?!堆?mdash;—大家庭》是張曉剛早期作品中的成熟之作,他創作于上世紀90年代的作品,與其家庭的特殊經歷有關。因為母親曾患過精神疾病,他的家庭合影拘謹而不自然,并不像一般家庭的合影照片,這種特殊的精神氛圍在其畫作中也得以體現。“我總覺得,藝術首先應當是個人的,然后才是公共的。對我而言,藝術首先是體驗式的。”張曉剛曾這么描繪他眼中的藝術。
在另一場蘇富比春拍專場上,抽象畫成了全場矚目的焦點。4月4日舉行的“20世紀當代中國藝術”專場,聚集了中國現代抽象畫和中國當代雕塑共119件藏品。拍賣前預估價為1.17億港元,實際成交價約2.36億港元。成交率高達89%。其中,朱德群的《冬之靈感》以2866萬港元成交,躍居全場成交的最高價。趙無極的作品《蘭德斯之松》則以7倍于估價的價格成交,收于2300萬港元。
尤倫斯拋售或因價格有泡沫
蓋伊·尤倫斯的名字在收藏界無人不知。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他開始有目的地收藏中國藝術品,至今累計已將近2000件,其中80%為當代藝術作品,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張曉剛等中國一線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都囊括在內,尤倫斯是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品數量最多、最重要的國外藏家。不過,最近他卻做出一項令收藏界猜疑眾多的決定:拋售中國當代藝術品。4月3日晚,蘇富比春拍上舉行名為“尤倫斯當代藝術收藏:破曉當代中國藝術的追本溯源”的專場,拍賣106件尤倫斯珍藏的中國當代藝術品。
作為今年蘇富比春拍的首場,4月3日晚的“尤倫斯當代藝術收藏:破曉當代中國藝術的追本溯源”迎來了開門紅。專場推出的106件拍品,總估價為1至1.3億港元,全部拍品均于當晚成功售出,總成交價為4.27億港元。除了《生生息息之愛》,張曉剛的《血緣系列:陳為民》以2306萬港元成交,張培力的《X?No.3》以2306萬港元成交。張培力、王廣義、耿建翌等當代藝術家的畫作也都創下個人作品世界拍賣紀錄,蘇富比當代亞洲藝術部主管林家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08年以來當代中國藝術作品的拍賣成績一般,很多人對市場的信心不足,這場拍賣會無疑為當代中國藝術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
可是,尤倫斯為什么要拋售手中的當代藝術品?他的舉動引起了收藏界的普遍疑惑。有人說,尤倫斯認為中國當代藝術的泡沫太大了,連尤倫斯都玩不下去了。2月12日,他曾對美國《藝術新聞報》說,中國藝術不好玩了,要去關注印度藝術。在尤倫斯關注、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年代,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因此尤倫斯也被視為中國當代藝術的幕后推手之一。除了這次的拍賣專場,尤倫斯還委托北京保利在今年春拍中再拍賣36件至40件藏品,他還計劃出售手中剩余的1000多件中國當代藝術品。
獨立策展人、美術批評家馮博一昨天在接受晶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尤倫斯對中國藝術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他退出中國市場一定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們不能夸大地看待這個現象。不過也有可能是,他確實考慮到中國藝術品市場所面臨的不規范、炒作和泡沫的問題。
藝術價值≠市場價格
天價般的拍賣價格,是否能與作品的藝術價值畫等號?馮博一說,就張曉剛的《生生息息之愛》而言,這幅畫代表了他早期實驗性和嘗試性的創作階段,也是他在形成成熟風格之前的摸索作品。馮博一說,《生生息息之愛》帶有西南地區的民間文化特征,和張曉剛后期的作品風格迥異,相對風格化之后的作品更有價值,但并不意味著后來的作品沒有價值。不過,張曉剛的創作風格一直在變化,很多藝術家的風格確定后,其作品也就有點“復制”的味道了,但張曉剛不存在這個問題。
馮博一認為衡量藝術作品標準不只是賣得好,重要的還有畫家藝術創作的脈絡——實驗探索性、藝術觀念、作品與傳統之間關系、以及與當代文化生態的關系等等。“不能說最高價就代表了成就最高,藝術市場與藝術創作并不是正比例關系。未必賣得好,就越有藝術價值。賣得好只能說明作品被市場認可,藝術拍賣價格的高低不是衡量藝術作品價值的唯一標準。”
不過,馮博一對中國藝術品市場還是比較樂觀的。他說,“任何事物都有一個過程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剛剛起步,我們不能要求它做到非常規范。西方的市場比較成熟,我們可以有所借鑒,做得起點更高一點,在發展當中慢慢來規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