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熱拍賣中的風險預警
最近一個時期,高端白酒頻繁漲價,并且每次漲幅之大,無不引起眾說紛紜和多方猜測。主導高端白酒漲價的企業給出的漲價理由,是因為原材料如釀酒高粱等的價格普漲,以及勞動力成本的增加等因素,直接導致釀酒成本增加,致使酒類價格普遍提高。同時,去年西南地區大旱導致部分地區糧食減產或絕收,也是推動酒價快速上漲的主要原因。
但是對于高端酒品來說,這種漲價理由似乎不太能站得住腳。因為從收藏的角度說,哪類藏品最具收藏價值,最受藏家追捧,似乎與該藏品在生產過程中的成本因素關聯不大。而最被藏家看重的,永遠是該藏品的保值增值能力有多強,以及在預期內的升值潛力有多大。因為除了個人的興趣和喜好之外,恐怕沒有哪一個藏家進行收藏的目的是為了賠錢,大家都是奔著該藏品的保值增值功能和日益明顯的增值潛力,以及從藏品身上所能夠獲得的高額預期收益而去收藏的。
酒類產品與古玩、書畫等常規藏品有著本質不同。酒類產品本身就是一種日用消費類飲品,其飲用價值永遠大于其商業價值,而且在消費過程中,酒類產品的消耗速度遠高于古玩字畫,這就導致其存量更易走向稀缺。當前,在酒界,通過品牌營銷策略為酒附加更加復雜、門類繁多的商業意義,并且為其貼上不同的概念和文化標簽,由此進行產品等級分層的做法十分普遍。但在這種人為制造的商業化收藏氛圍中,消費者應該明白的是,因為酒品的物理和化學特性所決定,長久存放之下,揮發和內容物變異在所難免,因此哪怕是高檔酒品,其保藏期限亦不過十幾數十年,如果不在這種保藏期內被飲用,那它所剩余的便只有文物價值和史料價值了——這種價值的形成,都需要長達成百上千年時間的積淀。從這一角度說,名酒在拍賣場上的瘋狂飆漲,本身體現的是一種不理性,更是一種畸形消費現象。
無論是因為原材料漲價推動了高端名酒價格上漲,還是因為勞動力等生產經營成本拔高了名酒價格上漲空間,盡管高端名酒因為產量有限而存在著“喝一瓶少一瓶”的市場特征,但在不理性的市場環境中,其中所存在的風險已經開始向人們慢慢逼近,所謂暴漲之后必有暴跌,應該是給參與炒作者提的醒。最近上海某拍賣會上一瓶生產于1955年、起拍價120萬元的茅臺酒意外流拍,不能不說是對名酒拍賣市場的一種預警。
擦亮雙眼,避免跌入誤導陷阱
商家囤貨是商品流通過程中最見怪不怪的現象,這也可以稱之為“短期收藏”。商家囤貨的目的,或是在商品價格走高時有意惜售,或是接著產品淡旺季打時間差以實現淡儲旺銷,種種行為所追求的,無不是為了囤積居奇,獲取暴利。
比如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近兩年出現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辣椒瘋”等現象層出不窮,無不是因為商家囤貨所造成的。囤積農產品的行為之所以遭到社會的廣泛詬病,是因為農產品是人民生活必需品,每種產品都有無可替代性,囤積的結果會導致民生不保,民怨沸騰,從而增添社會不穩定因素。酒類產品雖然是日用消費類飲品,但其不是生活必需品,也沒有無可替代性,因此,囤積酒類產品往往表現的是一種待價而沽行為。并且在存放上,與農產品哪怕是耐存耐放的農產品相比,酒類產品的優勢也更加明顯。
在高端酒類產品中,商家錯季囤貨本無可厚非,你錢多就多囤點,錢少就少囤點,完全看商家的個人意愿和需求。在市場上,因為企業人為控貨和人為制造市場供小于求的“熱銷現象”,導致市場出現“斷貨”,形成有價無市的局面,這種營銷手段被稱之為“饑餓營銷”。這種情況發生在整個流通環節,也就成了酒價不斷上漲的原因之一。然而,酒類產品自身的理化特性,決定了其根本無法成為長效投資品,因此躍然紙上的“炒房子不如炒茅臺”、“炒綠豆不如炒白酒”的說法,多少有市場誤導之嫌,這其中的陷阱,需要投資者擦亮雙眼,以智慧的眼光去分辨。
“轎夫”抬出的泡沫能堅持多久?
游資涌入參與高端名酒炒作,在拍賣市場推波助瀾,這對于酒界中人來說已經不是什么新聞。有媒體報道說,在茅臺領漲的這段時間里,有幾十億資金進入了酒類產品的炒作之中,尤其以溫州游資參與高端名酒的炒作為甚。
導致大量游資進入名酒炒作領域的大背景是,自去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遏制房價過快上漲,而同期的股市也處于萎靡、疲軟市道之中。在股市疲軟、樓市不振的局勢下,大量抽身而出的閑散游資必然會選擇新的目標,很不幸,高端名酒很快成為游資狂卷的下一個目標。而一波又一波的高端酒漲價和各種拍賣會上扎堆推出的“酒類拍賣專場”,加上接下來拍出的一次高過一次的“驚天酒價”,亦成為幫助炒酒的游資抬轎的轎夫——更多按奈不住的小股資本,包括手上存有閑散資金的商家都開始介入炒酒行列,成為大大小小“炒酒客”中的一員。
收藏,本是以個人興趣為基礎的行為。但在游資推動下,收藏和投資便與暴利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于是,天價藏品的不斷拍出,締造著一個又一個暴富神話:從當代藝術到普洱茶,從郵票到白酒,參與締造價格神話的既有新貴私人收藏家,也有不少資金雄厚的上市公司,更有一些隨波逐流、炒一把就走的游資。而事實上,在各路資本的炒作中,某些藏品的價格早已背離了其真實價值,淪為一種資本借助其賺“快錢”的工具。
目前國內的拍賣市場與股市、樓市相比,其承載力非常有限,一旦資金大量涌入,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導致整個市場出現泡沫。事實上,這種泡沫已經在四處浮現。
很難估計,有多少進入收藏市場的人不是以投資逐利為目的。但可以預見,在非理性的暴漲背后,已經隱約閃現出了暴跌的身影。面對熱得燙手的收藏市場,基于理性和冷靜的勸說并不能安撫一顆顆躁動的心,只是希望,更多還沒想清楚就出手的人,不用成為無辜的“最后一棒”。因為,“轎夫們”抬轎制造而來的泡沫究竟能堅持多久,誰也說不清楚。
藏界缺乏標準,藏品變現難
應該說,國內的白酒收藏熱是從洋酒拍賣熱延伸而來的,目前已有不少敏銳的投資商將目光轉向國內名優白酒。但酒類作為收藏品,和陶瓷、玉器、錢幣等收藏品有著本質不同。陶瓷玉器錢幣等有儀器能鑒定哪個朝代、哪個年份,而酒類卻不行,一沒有檢測單位,二沒有檢測標準,可以說是真假難辨。
比如,50年前出產的酒,口感應該什么樣?質感和顏色如何?國家都沒有一個判定標準。沒有標準,就無從鑒定真假。拿茅臺酒來說,現在拍賣場上無論拍到多高價格的酒,都不是從茅臺酒廠拿出的酒,而是民間人士拿出來的,因此也便很難判定其真假。
現在拍賣公司大多采用的鑒定方法,主要是看外在的包裝。從它的包裝、印刷、排字、圖案、用紙、封口工藝等方面來鑒定。至于瓶里酒品的真偽、生產年份等,因為缺乏必要的技術手段進行檢測,因此很難判斷其真偽。畢竟,現有的檢測手段,只能檢測出里面是不是酒,根本檢測不出里面的酒到底是哪個年份的產品。并且只要進行檢測就必須開瓶,而一開瓶,這瓶酒的收藏價值就一點也沒有了。
拍場上的投資者在競拍到“升值無限”的酒品后,總會在價格合適的時候伺機出手。但目前的市場現狀是,在拍賣中經過幾輪狂漲之后,過高的價格已經很難再找到買家。即使最后賠錢處理給煙酒回收機構,也因為高檔酒在購買時幾乎都是用于禮品市場,收藏者個人很難拿出一個完整的購買憑證。而不能提供詳細的購買憑證,煙酒回收機構也就無法議價——變現難,在名酒拍賣泡沫破裂之時,將會很現實地擺在人們面前。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