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大千 《仿錢云溪仕女》 己卯(1939年)作 立軸 設色紙本 137×61.5cm
2011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將推出“中行廬藏畫專場”,包括近現代書畫名家張大千、溥心畬、吳湖帆、黃君璧、徐悲鴻創作的十二件精品佳構。此十二件書畫作品均為“中行廬”主人張岳軍上款,由此向世人展現張岳軍先生的翰墨情緣,亦折射其政治功勛和人格情操。“中行廬藏畫專場”是為本次春拍嘉德近現代書畫部分的重要看點之一。
張岳軍,即原國民黨元老張群(1889-1990),字岳軍,四川成都人。早年與蔣介石一道東渡日本,1908年在東京加入同盟會,回國后積極參與國民革命,成為討袁軍中的一員。后受蔣介石召喚,輔佐北伐軍事,從此畢生跟隨其左右,成為蔣介石的終身幕僚。張岳軍在民國期間,歷任上海市長、湖北省主席、外交部長、四川省主席等職。抗戰勝利后,擔任行政院長、總統府資政等職。在臺期間,再出任總統府秘書長及資政等職。其一生波瀾壯闊,尤以代表國民政府聯絡張學良以及一系列對日外交政策最為人稱道。
張岳軍先生一生從政,但身為政治家、外交家的他,在公事之余,又以“中行廬”為齋名,置身于中國書畫的鑒賞和收藏。他與水墨大師張大千的深厚情誼,更傳為美談。張岳軍與張大千因書畫結緣,性情又最相契合,同鄉同宗更增濃了感情,兩人的交往自20世紀20年代末一直維系終生。大千稱岳軍為鄉長和長兄;張岳軍則是處處呵護大千的密友和畏友,甚至,在大千逝世后,張岳軍還以95歲高齡親自為老友治喪。正因如此相知相惜,大千為兄長張岳軍賀歲、賀年、相告近況之詩、書、畫作不知凡幾。眾所皆知,大千在1967年畫《四天下屏》、1968年畫《長江萬里圖》等巨作,皆是贈送張岳軍的壽禮。

說明:1982年6月22日,中行廬綠萼梅開,張岳軍邀張大千同賞。胡崇賢攝
本次“中行廬藏畫”專場將奉出張大千贈予張岳軍的四幅重要畫作:取自宋人蔣捷詞意的《芭蕉櫻桃》(1939年),仕女精品《仿錢選仕女圖》(1939年),以臺灣“中橫”公路為題,為張岳軍八十二壽辰作潑彩山水《蒼山神木圖》(1970年),以及以張氏二人故鄉,四川峨眉山景致為題,為張岳軍九十四壽辰所作山水手卷《鐘秀毓靈圖》(1982年)。世人評大千作畫,若無因緣,雖送巨金,亦不肯下手;但若是好友,則不惜時間精力,常以超水準之杰構精品相贈。此四幅張岳軍上款作品,花卉、人物、山水、工筆、寫意一應俱全,是為張大千創作生涯極經意之作,值得諸位藏家給予格外關注。
除此四件精品外,另有張大千于1959年赴臺舉辦個人畫展時,與同他并稱“北溥南張”的溥心畬合作,為張岳軍創作的《書畫合璧——墨竹圖卷》。竹子是中國文人的重要題材,但大千一生卻不常畫。只因“畫竹的筆法、章法都難,一個畫家要到了最高的境界才能畫”。這當然是自謙之詞,不過也正突顯出本幅《墨竹圖卷》的可貴之處。大千此幅作墨竹數竿和竹后新筍,筆墨輕快、酣暢,與溥心畬書題所作行草書相煥發,再配合極少見的絹布印花,相得益彰,意趣盎然。此次專場亦有舊王孫溥心畬贈予張岳軍的四件書畫,其中《偕老圖》和《楷書七言聯》是1961年溥心畬為張岳軍夫婦結婚五十周年所作志慶賀禮。
徐悲鴻 《四喜圖》 1937年作 立軸 設色紙本 130.3×53.5cm
此外,“中行廬藏畫”專場還包含“渡海三家”的最后一位——黃君璧在蜀中為張岳軍作《峨眉游僧圖》(1940年);海上名家吳湖帆致張岳軍《秋山釣艇圖》(1936年),以及格外引人關注的徐悲鴻《四喜圖》。
根據《四喜圖》幅上徐悲鴻的長題,可知此幅為1937年6月徐悲鴻贈予張岳軍,賀他得到清人石濤巨制《寫竹通景十二屏》(1693年,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件石濤巨作曾被大千老師,清道人李瑞清(1867-1920)評為“天下第一大滌子”,故可謂至寶。由于張大千素與張群、徐悲鴻二人相善,悲鴻感于書畫同道之情誼,便作《四喜圖》并題上“樂人之樂”的心情,表達出同喜之意。此外,回顧1937年6月,日軍侵華的野心已蠢蠢欲動,中國正陷入內外交熾的局面。此刻,徐悲鴻認為張岳軍在主持對日交涉時仍能“有嚴正強毅之風,使頑者廉、懦夫有立志”,所以才有這種“天假國寶,已酬其勛”的機緣。他又說這是“托付之重耶,……非常之遇也”,所以,贈《四喜圖》可能兼有欽佩、砥勵之意。
張岳軍醉心于中國書畫鑒賞和收藏,但與傳統收藏秘諸笥箱的做法不同,他從不吝于將自己的珍品示以同好共賞,更常希望將拱璧之珍公諸社會。他在晚年向臺北故宮博物院捐贈了他一生摯愛的石濤、八大等人的作品,甚至連上述“天下第一大滌子”的《寫竹通景十二屏》也無償捐贈,大大地補強了當時臺北故宮在清代遺民書畫收藏方面的嚴重不足。正是岳軍先生光風霽月之襟懷,使其與諸多畫家、藏家維系終生之情誼。大千更用自己的專業,及他能掌握的各種相關資源,如大千自己與其它藝術家之間的關系,來幫助張岳軍建立書畫收藏事業。因而,此次“中行廬藏畫專場”中的十二件精品佳構,不僅向世人展現出五位近世書畫名家之絕藝,亦勾勒出張岳軍先生一生行誼,可以預期,在春季市場上將有不俗表現。
張大千自署1939年仿錢選的《仕女圖軸》是其仕女畫中的代表性佳作。畫面以古木綠草為背景,虬曲的樹干和美人纖細窈窕的體態互相映發,表現了傳統文人含蓄的審美態度。畫中仕女所展現的古典的韻味,及勻凈的線描技法,與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傳錢選所作《貴妃上馬圖》等作品相似。
畫中仕女身著粉砑色寬袖連身裙、腰系直裾。發作結椎髻,上插青色華勝。肩若削成、眉目如波。右手斂胸、左手下垂。蓮步輕移、裙袂飄飄。雖是端莊的正面立姿,卻含有微妙的動態。可以說,畫中人物的服飾與動態感都比錢選還要接近南北朝仕女畫之余韻。大千又在衣襟、袖口、衣帶上描繪云紋,直裾上繪云鳳紋。開面時施以額、鼻、顎三白之法,鞋端并加描金。以醒目的墨、青、紅、白、綠等配色,為畫面打破沉悶,增添富麗、寫實的生活氣息。并且藉由工致的花紋和典雅的設色,突顯畫中人蘊藉持重、艷而不浮的氣質。這些都是大千以獨運之匠心揉合他對唐寅、錢選等古代大師的深入體會才能得到的效果,也正是他的仕女畫受到萬般矚目的主要原因。
此幅中,四只喜鵲高站柳樹枝頭,靈巧的身軀和縱橫的柳枝交相成趣,構成疏密、輕重、動靜等對比關系。畫中四只喜鵲各有偃仰向背、或蹲或立,形像多變、連工帶寫,生動自然。同樣地,畫中柳條也是曲折多姿、變化多端。畫家以北碑楷書間摻行草的筆法來畫枝條,正鋒與偏鋒并用,表現出柳枝隨風飛、伴鳥躍的飄逸感。這些特點都一再地體現了他對中國畫采取的科學態度,兼容寫實和寫意,使他的描繪達到了以形顯神的層次,展現出名家風采。
從畫上長篇幅跋語看,此幅《四喜圖》是徐悲鴻1937年6月所作贈予張群,賀他得到石濤《寫竹通景十二屏》(張群于1973年將其捐贈臺北故宮博物院),同時,亦肯定張岳軍主持對日交涉時能“有嚴正強毅之風,使頑者廉,懦夫有立志”,贈《四喜圖》表達欽佩、砥勵之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