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全聚老師不僅是著名書法家、文藝理論家,還是一位在古典詩詞方面造詣很深的詩人,現擔任天津詩詞學會副會長職務。
王全聚老師具有很鮮明的詩人氣質,盡管已年介七旬,但滿頭烏發,精神矍鑠,詩人的浪漫與坦蕩總能在他的一言一行中得到充分體現。跟隨王老師十幾年,對他過人的詩才了解也最深。
才情敏捷,捻句成詩

因為詩人的特質,王老師仿佛每時每刻都有創作的靈感與沖動,信手拈來皆是詩。
90年代初,他到隨州參觀了編鐘博物館,館長請他留下墨寶。他略一思索,便提筆寫下一首詩。館長對他的書法和詩才大加贊賞,當下決定設宴招待,破例領他們到近前參觀編鐘,并單獨為他們一行演奏了編鐘音樂,當然也少不了請他留下墨寶。有感于主人的熱情,王全聚轉天又寫了一首贈給館長的五律:
初做隨州客,翻疑祖地游。
書君千尺素,宴我九重樓。
樂奏紅塵遠,鐘奇紫氣悠。
地靈兼夢好,一夜會曾侯。
一位老書法家說,“書君千尺素,宴我九重樓,”、“一夜會曾侯”這樣的句子,既奇特,又自然,很有李白的味道。
前幾年他到青城山參加一個文化聚會,正值炎暑,人們在仙境一般的院落中乘涼。有人建議讓一位女音樂家演奏古琴,每彈一曲王老師必須作詩一首。于是,悠揚的琴聲在山中飄蕩起來。一曲完成,王老師的詩也早已寫完,他朗誦道:
青城山頂月如輪,
盛夏疑秋樹影深。
拋卻人間煩擾事,
靜聽仙子弄瑤琴。
人們想不到他的詩寫得這么快,又這么有詩味兒,便齊聲叫好。
女音樂家彈的第二首曲子如有流水潺湲,白云飄蕩,煞是優美,人們都陶醉其中。琴聲終了,王老師的吟誦之聲亦隨之響起:
弦間流水指間云,
云水清幽洗客心。
洗去紅塵三百丈,
憑君一曲做仙人。
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一個女同志說:“第一首詩說彈琴的是仙子,第二首我們都是仙人了!”大家都會心地笑了。
這時,女音樂家拿出一只塤吹起來,樂音低沉婉轉,凄美蒼涼,人們的情緒忽然低沉下來。一曲奏完,大家期待的目光轉向王老師,好像說“這回不好寫了吧”。只見他低聲吟誦起來:
聽塤一曲盡消魂,
底事幽咽作苦吟?
可是九天歌舞罷,
人間回望又傷神?
幾個問句,寫出了大家共同的感受,人們報以更加熱烈的掌聲。當夜深人們散去的時候,有人還邊走邊吟誦著“可是九天歌舞罷,人間回望又傷神”的詩句。也許他們會終生記得這段經歷和這些詩句吧。
王老師的詩可不是只有速度,它們深刻,獨到,不像有人寫詩一味模仿古人,不關痛癢。詩是表達此時此刻的真情實感和心理的微妙變化的藝術,王老師深得此中三昧。
大氣磅礴,胸藏千壑

王全聚老師的詩總是充滿氣吞山河的大氣和胸襟。他寫的文章和古文也有這個特點。如他為孫克剛先生大型畫展所寫的前言,純用駢文,對仗嚴謹,但仍是大氣磅礴,真是難能可貴。孫克剛是中國潑墨山水畫的創始人,在他從藝60年的時候,市委宣傳部等單位聯合為他舉辦了大型畫展,為表示重視,請王老師撰寫前言,文章伊始就高屋建瓴:
“墨既潑而千山崛起,法一出而四海景從。
“六秩丹青,三千精品;一堂浩氣,五岳雄風。先生以耄耋之年,山水呈龍虎之象……”
參觀畫展的藝術家和學者無不被王老師的文采所折服,贊嘆不已。那種胸懷和膽魄,如果沒有極高的詩人才情是很難寫出來的。
1992年王全聚到神農氏的故里烈山做客,當地一家出產“神農茶”的茶場請他品茶,邀他題詞,他略作思索,揮毫寫下了:
烈山往圣已微茫,
待客捧來炎帝香。
莫作尋常茶水飲,
半烹秦漢半烹唐。
寫一杯茶水,寫此茶歷史的悠久,竟用“半烹秦漢半烹唐”的詩句,既氣象博大又出人意料,真是奇思妙想!顯示了作者雄視千古的氣度和胸懷。
滿腹詩書,學養深厚
王全聚老師深厚的學養素來被書壇所稱道,也很好地在他的詩歌中得到體現。2010年下半年,天津有三座名人紀念館落成,邀請文藝界名人題詞,王老師寫了三首題賀詩,都很精彩,從中也能看出他深厚的學識。在《梁崎紀念館開館題賀》中寫道:
韓子五窮幾世修,
梁公筆墨傲王侯。
世人不識荊山玉,
待到識時拜冕旒。

詩中將“韓愈五窮”的典故與“和氏璧”(荊山玉)的典故巧妙地鑲嵌其中,寫出梁崎老先生一生受生活所迫、窮困中堅守藝術追求的德操和必將被后世認可的藝術成就。這首詩中,“韓愈五窮”的典故用的尤其貼切,它出自韓愈《送窮文》,文章說,韓愈備了紙船紙車要把窮鬼送走,五個窮鬼為智窮(惡圓喜方,不忍害人)、文窮(追求個性,不合時宜)、命窮(面丑心美,先人后己)還有交窮、學窮等。窮鬼們說:“正是由于我們,才使你獲得了‘百世不磨’的大名。”于是韓愈就把窮鬼“延之上座”。提到梁崎,人們都會為他的窮困潦倒而惋惜,王老師卻別出心裁,說他的貧窮是幾世修來的福分,這才造就了他傲視王侯的書畫筆墨,并總有一天,會被世人推崇。這首詩雖然只有四句,卻跌宕起伏,寫到了歷史、現在和將來,容量很大,而且用典渾化自然,很好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實屬不易。
在他為龔望紀念館題賀詩中寫道:
佛國稱龍象,書壇亦代雄。
紅塵不到此,肅客仰高風。
短短20字,龔望老先生在佛學與書學兩方面的造詣以及人們對他的崇敬盡展筆端,令人嘆服。詩中“肅客”一詞可不是隨便下的,它出自《禮記》“主人肅客而入”。肅客是恭敬地把客人引進。如果不知道《禮記》這段文字,很難找到另一個詞匯能如此準確、簡練地表達作者的意思。
王老師在題曹禺紀念館的詩中寫道:
意式風情美畫屏,
憑河有幸望魁星。
大才神縱行雷雨,
巨著天成振鐸鈴。
誰解壯夫聲寂寂,
曾聞伐桂斧叮叮。
而今鬧海掣鯨日,
到此恭如拜教廷。
把曹禺比作魁星,意式風情區美景如畫,憑河而望,有靜有動,情隨畫活,融情于景,美不勝收。“伐桂”點出了戲劇大師一段曲折的人生經歷。自《雷雨》、《日出》問世起,曹禺就應該成為話劇界的木鐸(《論語﹒八佾》說,儀封人見孔子后感慨道:“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是說上天將以孔子為發號施令的圣人),但實際卻遭到黨內極左文藝路線代表人物的不斷批評,“曾聞伐桂斧叮叮”,使曹禺解放后再也寫不出那么經典的戲劇了,陷入“誰解壯夫聲寂寂”的困境。正由于熟知文壇的這段歷史,才使此詩主題如此深刻,感情如此充沛真摯。
去年重陽節,某詩社在王全聚家附近的公園里聚會,特約他參加。約定每人以“庚”韻作七律一首。當時王老師愛人去世不久,極為悲痛,還要強打精神陪客人。他的詩曲盡了當時的心態,寫得十分深婉:
紅林秋水會詩盟,
重陽襟抱幾人同?
逞才宋玉歌新句,
喪偶黔婁避舊蹤。
殘菊有時能濺淚,
荷塘無處不傷情。
梁園忍被凄涼犯?
強作《蘆花醉太平》。
這首詩感情真摯,但又寫得蘊藉哀婉絕無直露之弊。用了宋玉、黔婁(戰國隱士,其妻同他一起“樂貧行道”)、和梁園(漢朝梁孝王常請文人聚會于此)三個典故,還用了“凄涼犯”和“醉太平”兩個詞牌名,都渾然無跡,文字少而所指多,極大地增強了此詩的藝術表現力。
讓人更加敬佩的是他的詩與書法并駕齊驅,都達到很高的境界。他多年擔任天津市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一職,對藝術的本質有深入的研究,他常講,任何藝術都需要“四通”:與古通(要深入學習傳統)、與時通(要有時代精神),與天通(要上升到道的層面認識藝術),與心通(要表現心靈)。他的書法、詩歌、文章等,都遵循“四通”原則,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溫度,有個性,非常真誠地表達著自己的內心世界。當他把自己的詩寫成瀟灑流暢,骨力勁健的書法作品時,書法藝術與詩歌藝術交相輝映,不能不使人對他的才華和多方面的修養而由衷贊嘆。
(王全聚,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天津市書法家協會顧問,天津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天津師范大學客座教授,天津市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曾擔任天津書協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參與主持天津數屆書法展的評審工作。多年來主持天津市數十次學術活動,并擔任中國書法藝術節三屆學術部主任。曾與白庚延一道出訪美國進行學術交流。書法作品應邀在聯合國總部展出,成為在聯合國總部舉辦書法展的第一位書法家。) (作者/炳學)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