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相片

老相片

夜鶯和玫瑰
□ 本刊記者 潘麗︱文
供圖:馬良
馬良這陣子在微博(http://t.sina.com.cn)上很活躍,通過圖像和文字展現(xiàn)出的馬良不像是個觀念攝影師,而像個勤勉的、好文采的歷史愛好者。他的微博幾乎每日更新,上傳著各種老照片,從清末民國到解放初期,從大家閨秀到市井百姓,過去時光的別樣風貌以陳舊而清晰的方式鋪陳在人們眼前。
2011年1月,上海雙年展的最后一天,上海美術(shù)館異常熱鬧,讓人不禁感慨藝術(shù)的全民狂歡。其中,“馬良的工作室”最擁擠,男女老幼進入、駐足,凝神細看。馬良是個攝影師,他的拍攝以道具見長,而這個“工作室”里擺放的就是那些曾出現(xiàn)在他作品中的道具。道具都是舊的,沾染著時光的煙塵,“我就是個舊貨愛好者”,馬良說。這些舊貨是他在幾十年的時間里一點點積攢的,現(xiàn)在它們被聚攏在美術(shù)館的一個小小的展廳里。
閉展的當晚,馬良帶著一幫人來撤展,那些零零碎碎,偌大或者微小的,都被裹好、收納、封箱、運走,一場華麗的夢就此消失。而現(xiàn)實中,馬良的工作室也將消失,因為威海路696要轉(zhuǎn)型為高檔創(chuàng)意區(qū)。也是一月份,物業(yè)給每一個藝術(shù)家租戶傳達了通知,剩下的租期結(jié)束后將不再續(xù)約,這等于下了逐客令。馬良在這里待了四年,是最早入駐的一批藝術(shù)家,現(xiàn)在他正為搬家發(fā)愁,那些被收進箱子里的“夢想道具”又將啟程,并且前途未卜。
最初的收集老照片也與道具有關(guān)。90年代的時候馬良拍廣告,需要了解老上海的服裝,那時互聯(lián)網(wǎng)沒有現(xiàn)在發(fā)達,馬良到處找資料,圖書館不行就去舊貨市場去買照片,“那時并沒有開始刻意收集,只是覺得那是有用的工作方法。那時才五元一張,很便宜。”等到后來開始了攝影創(chuàng)作,馬良開始重新體驗老照片,“老照片有生命感,我會想象那些老照片里的生命都是存在過的,他的美已經(jīng)逝去了,但你可以通過自己的生命體驗去感覺他的生命中的歡樂和痛苦,這個過程不光是影像的體驗,更多的是作為一個作者、創(chuàng)作者對整個生命的一種體驗。”而這種體驗,現(xiàn)在變成文字,在微博上與大家共享。
馬良如今收藏了各種形式、各個國家的老照片3000多張,“每次翻閱對我來說都是一次趣味十足的超越時間的旅行,會久久地沉迷于對這些舊時人物的猜測揣度里。”
一方面用照片制造夢境,一方面收集著真實記錄過往的老照片,這是兩件看似相悖的事情。就像在玩翹翹板,馬良希望能在兩者中找到平衡。最近半年他都在做實驗,將更多地把老照片用于創(chuàng)作中。兔年新春時,他將一張老照片改成了一張兔年賀卡,給大家拜年,新鮮有趣,有著質(zhì)樸的溫馨和俏皮感。馬良稱其為小品,只是個游戲之作,“其實最后我將做的作品,會比這樣的形式要更強烈些,也許命題更大一些吧,我還在準備,但愿能成功。”其實馬良在四年前的創(chuàng)作中就使用過老照片素材,一個叫“畫皮”的系列作品,后來也零星的使用過一些做為作品的點綴。“舊時的黑白照片手工上色一直也是我作品的一個形式來源,我對色彩的運用大多來自老照片的啟發(fā)。”馬良說。
Q&A:
頂層:從何種渠道收集這些老照片,有什么竅門嗎?
馬良:基本是舊貨市場,很少時候也能從舊書店找到一些老照片。最近集中整理和繼續(xù)買照片是從2007年開始。買這些東西主要是花心思,跑市場也跑得的比較勤,其他沒有什么訣竅。
頂層:如何保存這些老相片,對溫度濕度有要求嗎?
馬良:至于保存,我也不是很專業(yè),沒有用什么特殊的設(shè)備,只是每張都用塑料薄膜包了起來,可以減少接觸損壞以及液體的污染。
頂層:最早一撥老照片是有90年代《老相片》叢書的出版,此后國內(nèi)老照片拍賣日趨升溫,一張或一組照片拍到幾萬元、十幾萬元,還有幾十萬元的,好像越來越值錢了。你手上有的老照片也在增值吧?
馬良:我手里真的沒有任何值錢的照片,最貴的也就是幾百塊錢一張的照片。但照片并不是越舊就越值錢,老照片的價值往往是和歷史事件和攝影本身的發(fā)展歷史有關(guān)的。我的正式意義上的收藏開始得太晚了,好的照片已經(jīng)太貴了,而我個人的財力無法支持這樣的收藏。
頂層:民國時期的老相片,從數(shù)量到質(zhì)量上,都是開埠較早的城市占有優(yōu)勢,比如上海、天津等。
馬良:是的,大城市的照相館留下的照片水準更高,數(shù)量也更多一些。但其實我覺得很多內(nèi)地的城市,例如山西四川等地也有很多照相館照片非常有趣,存有更多中國的民間趣味,以及洋為中用的智慧,可惜這樣的照片我比較少機會能得到。
頂層:從當時上海的老照片看,那時的人們外形、氣質(zhì)都極佳,無論是文人、名流、還是普通市民,都有著優(yōu)雅的氣質(zhì)和風范。這不禁會讓人反觀當下,甚至?xí)シ词 ?/p>
馬良:上海是個神奇的城市,歷史給了這個城市太多的機會了,所以自然擁有和別處完全不同的風尚,五味雜陳文化交融,也使這個城市絢爛又迷亂,留下更多的疑問值得探索。我個人倒是并不認為過去的上海真的就那么的完美,時間本來就是一種距離感,可以產(chǎn)生美感,也可以產(chǎn)生某種精神上的鄉(xiāng)愁;歷史總是迷霧重重的,間離地從歷史里跳脫出來,有種斷章取義的美感。
我的這種收藏,是無法確認照片中的人是誰的,這更是抽象化了這些照片的歷史意義,所有的道德善惡都隱去了,人類本身的生老病死,青春,愛和命運等比較永恒又普世的東西會顯得更閃亮一些。
頂層: 在你收藏的老照片中,以民國時期居多嗎?這是由老照片的數(shù)量決定的?還是有著自我的選擇?
馬良:大幅的照片大多是民國的,但小張的報名照我也收藏了大約上千張,都是解放后的。其中原因很簡單,民國時期的照片更豐富和有趣,人物生動,場景趣味變化也多。解放后的生活比較單調(diào),物質(zhì)和精神都簡單和集中了,有趣的照片的確不多。但我覺得人的經(jīng)歷和精神世界有一部分也寫在臉上,那時的報名照讓我挺感動的。
其實文革照片也是一種門類,但我沒有關(guān)注,太多殘酷的東西了,情感上有點抗拒。
頂層: 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的模本就是老照片,你怎么看待老照片和當代藝術(shù)之間的關(guān)系?
馬良:我個人一直覺得,張曉剛老師的“大家庭”系列是對老照片和中國人生活的非常完美的闡述,我曾和朋友很多次說起,第一次看到他的這個系列的作品所受到的震動。好的作品必然是動人的,這些作品在我看來就很動人。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