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松圖軸》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仿佛從古至今,民間的才子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經歷這些磨難,這也成了一個定理。鄭板橋就是其中的代表。鄭燮(1693年—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他自幼家境貧寒,康熙五十年中秀才,為了生活,到揚州去賣字畫,無人賞識,很不得意。康熙61年,他的父親窮困而死,后來兒子也因為饑餓而死,境遇至慘。還好他在雍正十年中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又中進士,當他再回揚州時,已今非昔比,他的字畫連同舊作,都被當成墨寶。鄭燮感慨世態炎涼,特地刻了一方帶有感情色彩的印章蓋在書畫上,印文為“二十年前舊板橋”。
這幅《雙松圖軸》是鄭燮中進士第一年的作品,也是他鼎盛時期的繪畫作品之一。畫中雙松擎天而立,旁立三枝細竹。竹子畫得艱瘦挺拔,直沖云天,墨色水靈,濃淡有致,逼真地表現出竹的質感。在構圖上,鄭燮將竹、石的位置關系和題詩處理得十分協調。竹的纖細清颯更襯托了松的另一番風情。鄭燮擅蘭竹,畫蘭竹五十余年,自成家法,用筆獨到,多而不亂,少而不疏,遒勁瀟灑,風格勁峭。竹是板橋理想的幻影,最能表現其思想。鄭燮本是個聰明絕頂、通今博古的一代文豪,卻寫出了“吃虧是福”、“難得糊涂”的名句,這注定他不會左右逢源,不能容于官場。鄭燮將文同的“胸有成竹,意在筆先”提高到“胸無成竹,趣在法外”,他苦苦探索,一生心血灑在畫竹上,在畫史上占有著重要的地位。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