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雄才的山水畫久譽中外,被成為“黎家山水”。作品取法日本“朦朧體”的風格,獨樹一幟,蕩氣回腸,用筆飄逸。其作無論是“大不盈尺”還是“長篇巨制”,均氣勢宏大,煙云氤氳,具有非常雄健,秀逸的美感。

《石險松橫植》 圖錄118號 (廣東中翰清花拍賣有限公司供圖)
中翰清花此次“繁花似金”4月10的春拍將有黎氏一幀巨幅作品上拍。此幀《石險松橫植》(圖錄118號)長461厘米,高97厘米,為一宏篇巨作。成畫于1982年,時年黎老已72歲高齡。黎氏擅長繪巨幅作品,早在1977年就為毛主席紀念堂創作了著名巨幅《韻山朝暉》。此幀《石險松橫植》畫面上部繪千峰競秀,中間橫襯白云靄靄,下方山石上焦墨繪蒼松。構圖具有國畫“三遠”之感,但放棄了“散點透視”中移步換影的藝術效果,而吸收了西畫“焦點透視”的處理方法,從而使畫面更具有整體感。一目視之,千巖萬壑、萬里云川,盡收眼底,雄健闊大之氣頓生。技法上,以“干擦法”處理石青石綠的重色。黎老主張“不管重彩還是淡彩,務需以墨為主”,在這幅作品中再次得到了印證。此畫先以墨色繪出畫稿,然后點染敷色,使顏色混合,從而成功揉合了濃厚的青綠及粗筆焦墨。這對中國畫來說,是一種創新。在題材上,黎老以其著稱的“黎家松”入畫。他一生極其勤奮,注重寫生,以自然為師,存世寫生畫稿萬余幅,其中尤愛松樹,光畫松稿就達2000余幅。有人贊譽其“五十年來寫青松,筆端動如松生風”,故以山水、松樹為主要入畫題材的他,又有“黎家山水黎家松”之說。更有甚者,直以“黎松才”稱譽之。在題款上,與晚年習慣以行草書寫的定式有一定的差別,采用行楷題識,屬于其較為少見的落款方式。
黎老開創的“黎家山水”,是對傳統水墨的一種創新與突破。也正是因其藝術的開拓性,他被公認為嶺南山水的奠基人。無論在畫界還是市場上,他的作品很早就受收藏機構和藏家的關注,如上世紀30年代的作品《瀟湘夜雨》獲比利時國際博覽會金獎,《珠江帆影》入選柏林舉辦的“中國美術展覽會”并被德國博物館收藏。自80年代中期進入海內外拍賣市場起,他的作品成交價小者幾萬至十余萬,大者亦較少破百萬。這與其他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是極其不符的。當然,這里面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宣傳力度不夠及對其作品鑒賞能力的缺失,相信加以時日,黎老作品價格這支“潛力股”終將飆升。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